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目标及思路

发展目标及思路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发展目标及思路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定解决温饱,加速小康建设。为使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发展调控保护机制。随着扶贫开发目标的接近,全区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将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三、发展目标及思路

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定解决温饱,加速小康建设。围绕这一目标,全区农村工作要在1999年实现全区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并推动小康建设典型示范工程起步;到2000年,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收入有新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户稳定解决温饱;到2010年,全区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部分乡村基本实现小康。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1.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两增一稳”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标,实现全区“九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总产值“九五”末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8%,2010年达到30亿元的目标;实现粮食总产量“九五”末达到9.5亿公斤,2010年达到11.5亿公斤的目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九五”末达到1200元,年均增加101元,2010年达到2500元的发展目标。

2.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发展宏观调控保护机制。为使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发展调控保护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在1998年底完成新一轮土地承包期延长的工作,加快“四荒地”拍卖治理进度;到2000年,使全区所有能拍卖的“四荒地”拍卖到户,并进行规模治理;到2010年,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二是改革和完善乡镇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用2~3年时间,使所有的乡镇集体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职工股东化、决策民主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机制。三是尽快建立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逐步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更多更好地运用经济、法律、信息等手段,引导、支持、保护和调控农业生产,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障体系,力争在“四大产业”率先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产业发展支持保护政策”。四是建立健全政府全方位服务机制。结合机构改革,提高涉农部门的工作水平,强化社会化服务。五是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并逐步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律保障机制。

3.确保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力争在1998年底实现除岷县外的其余6个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和扶贫攻坚任务,1999年实现全区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战略目标;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3~5年时间使全区60%以上的农村人口稳定解决温饱;从1999年开始,在洮河、渭河沿岸及7个县的城郊率先开展小康典型示范点建设,并逐步推进;到2010年,使全区20%以上的农村人口实现小康。

随着扶贫开发目标的接近,全区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将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农村工作的重心将逐步转移到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上来。农村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农村工作的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进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小康示范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我们以前的思路,基本上都是围绕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从增加农产品总量这一现实需求出发的,对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以效益为中心配置生产要素,抓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涉猎甚少,这在短缺经济时代,尤其是粮食问题没有基本得到解决的时期是不难理解的。但是,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和群众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生产什么。在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入手,尽快改变目前这种单一的农业结构、种植结构,尽快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围绕这一思路,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不但在经济发展的速度、领域和规模上存在差距,而且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更大的差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先行一步,实现“四破四立”:一是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垦荒滥伐、增加耕地、广种薄收的传统增产模式,以及不顾自然条件,以粮为纲的“政治农业”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什么能致富种什么,什么效益高种什么的“效益农业”的观念。二是破除传统的把农民、农业封闭于农村,局限于种植养殖的“地域农业”观念,树立产加销、农工商同步推进,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市场农业”观念。三是破除吃什么种什么,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和“自给农业”的观念,树立立足发展,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规模生产,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放农业”观念。四是破除低投入低产出,粗放经营的“原始农业”观念,树立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农业”观念。

——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地位。第一,继续坚持人机结合的模式兴修梯田。实践证明,坡改梯是解决干旱山区农业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坡地变成梯田后,就能留住降雨,就能减少水土流失,就可以利用集蓄的径流进行大田节灌,就可以为地膜覆盖等科技措施的推广提供条件。要加大力度,保证每年20万亩高标准梯田的建设任务,“九五”末实现山区人均3亩梯田的目标。第二,“三水”并举,以水治旱。干旱缺水是定西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我们也有以水治旱的条件和潜力,洮河、渭河等水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全区年均300~400毫米的降水,总量不算太少,干旱的症结在于降雨的时空分布与作物的生长需求不吻合,利用率不高。因此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井水、河水、雨水三水齐抓,充分利用小沟小溪、塘坝涝池等各种水资源,蓄、引、提并举,力争实现年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效益的原则,在有良好的集流场和适宜玉米、果菜高产作物生长的地方兴修集雨节灌工程,力争北部有条件的干旱山区户均达到l~2亩集水节水补灌田。第三,坚持造林种草,综合治理。坚持每年治理小流域100平方公里、造林20万亩、种草20万亩的计划,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全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第四,加速乡村道路建设,引导推介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因势利导,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从四个方面切入。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近年来,以良种应用、地膜栽培、暖棚养畜、日光温室等为主的农业科技措施,在全区粮食增产和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推广对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要选择一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符合农村生产力水平,群众容易接受的新技术,整村整乡、整块连片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从这几年的实践看,适合定西实际,增产效果明显的重点推广项目是注水沟播、膜侧种植、种子包衣、脱毒洋芋、日光温室、暖棚养畜、秸秆氨化、仁用杏高位多头嫁接、花椒科学栽培等一批新技术。探索农科教结合机制,搞好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逐步把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

第二,围绕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定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林业、畜牧业、乡镇企业不仅成为新兴的产业,而且得到了长足发展。种植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经济作物、饲草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已调整到85∶15,压缩夏粮扩大秋粮,夏秋比已达到53∶47。但是,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自然特点出发,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靠结构调整增产增收的潜力仍然很大。今后的结构调整,一是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乡镇企业,逐步降低种植业和粮食作物的比重,把全区农村经济的“板块”拼得更大一些。二是立足区情,顺应天时,扬长避短,在提高粮食单产,保证总产有所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产业。三是按照市场要求,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洋芋、药材、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发展特种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四是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开发产品,创办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把项目资金倾斜到四大支柱产业和农业开发上。

第三,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一是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扩大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洋芋、畜牧、药材、果菜四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要突出l~2个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实施大规模开发。洋芋产业要抓好脱毒微型薯种植基地建设和低还原糖洋芋种植,力争在2~3年内建成十万亩种薯基地,建成菜用、淀粉、全粉加工型等不同用途的规模商品薯生产基地;畜牧产业要重点发展暖棚养猪、养鸡和南部三县规模养牛、养羊联营体,抓住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驴马肉需求量大、价格好的机遇,积极发展养殖基地;药材产业要重点发展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的优质栽培、规模种植和品牌推介;果菜产业要抓好日光节能温室、仁用杏和花椒等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5万亩山杏资源,开展仁用杏高位多头嫁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力争山区人均种植花椒10株以上,把定西建成全省重要的仁用杏、花椒生产基地。二是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要本着“改造旧的,发展新的,扶持大的,联合小的”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或隶属关系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农业集团公司,发展洋芋良种培育推广、全粉、精淀粉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畜牧业设备、饲料生产、深加工项目,发展药材销售、加工和果品的贮藏、保鲜、包装项目,真正形成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种植、加工、经营、服务的产业链条。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体系。在完善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商品生产基地建立专业市场,为生产交易提供方便,直接促进和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和区位优势明显的重点城镇,建立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包括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强化服务功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涉农部门要真正从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的指导,生产要素的扶持,农产品的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强化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专业协会和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的服务功能,培育和发挥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四,多管齐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定西民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一是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门槛。对所有个体私营经济做到注册资金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籍贯不限、地域不限,在资金上支持,政策上优惠,经营上照顾。二是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以品牌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三是加快改革步伐,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并购、托管,允许民营经济向国有企业参股控股,发展合资合作经济。

(根据1998年8月《新的历史时期定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文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