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办学思路与学校建设发展目标探索

办学思路与学校建设发展目标探索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性即是服务对象的地方性,我们将立足武汉、服务武汉、面向省内外写到了学校的旗帜上,瞄准武汉“五大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建设目标的需求,调整、设置学科专业。积极承担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任务,鼓励教师承担应用科学研究、新产品、新材料开发和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任务;招生上对武汉地区倾斜,武汉地区计划约占全校计划的80%。

办学思路与学校建设发展目标探索

一、关于学校办学的思路

回顾学校近几年建设和发展所做的工作,我们在办学思路上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1.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原四所学校基础较薄弱,而她所服务的特大中心城市武汉要建设光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材料、环保、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型产业等“五大产业”,发展服装与纺织、食品、造纸与包装印刷“三大优势行业”,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加之所处的是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林立的特殊环境,因此,要想适应武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求生存、求发展、作贡献,必须高扬改革的旗帜,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坐标”定位,采取实际步骤,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比如在新校建设上,我们置换城内校区,易地建设新校,并采取建设项目法人制,委托武汉市统建办进行建设,仅用16个月的时间就使一所近40万平米的新校屹立在长江之滨的三角湖畔,创造了受到广泛称赞的“江大速度”。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在来函中称“对江汉大学的定位明确与擘划宏图,十分赞赏;尤其是新校区基建的规模速度,叹为观止”。教育部专家组组长、原高教司司长夏自强同志在评估去“筹”时说:“我们不亲眼来看不敢相信,这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应当写上一笔。”又如在学校搬迁、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改革上,也是大刀阔斧,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搬迁完毕,并接着在所谓“惊心动魄”的43天中,完成机构和干部竞聘上岗,解决了“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问题,仅处级干部比合并前就减少约100人。

2.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办出特色。武汉市高校林立,我们如果走传统老校、名校发展之路,势必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在学科建设上,我们从武汉经济社会需要出发,同时考虑到学校自身条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重点建设如生物技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艺术设计等学科,使其逐步生长和发展起来。比如在生物技术方面,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江河湖泊甚多,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引进鱼类克隆专家、博士生导师余来宁教授,在他的带领下开展“濒危鱼类低温保存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目前已立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力扶持省级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力争在近期能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又如中文是一个传统的学科,我校的文艺学是武汉市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硕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学科,如果按常规开展研究,很难取得新的进展。人文学院及文艺学科便抓住文艺生态学方向,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建设,几年来出了一大批论文,出版了系列专著,在国内同领域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

3.凸现地方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地方性即是服务对象的地方性,我们将立足武汉、服务武汉、面向省内外写到了学校的旗帜上,瞄准武汉“五大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建设目标的需求,调整、设置学科专业。积极承担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任务,鼓励教师承担应用科学研究、新产品、新材料开发和企业技术革新改造任务;招生上对武汉地区倾斜,武汉地区计划约占全校计划的80%。综合性即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积极培养、扶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将理科与工科结合成立学院,分别建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等。应用性即是指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学校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以技术学科为主,基础文科与应用文科以应用文科为主,经济理论学科与经济应用学科以经济应用学科为主,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与临床医学及技术学科以临床医学及技术学科为主等,充分体现应用型为主的特色。专业设置上,突出应用性专业,将某些专业确定不同的应用方向,如设计专业设有服装设计、美术设计、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等方向;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设有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环境工程等方向。同时增设了运动训练、英语护理、医学影像等一批新的应用性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增加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培养途径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深化改革,坚持教育创新,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教育创新是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近几年,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尝试。

一是推进教育体制的创新。在中央高教体制改革精神的推动下,将原有隶属于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经委、市委宣传部四个不同部门的四校实行实质性合并,创建一所多科性现代化新型大学,今天看来这个合并是成功的。与此同时,积极进行教育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探索,进行办学机制转换的尝试与多种实践。如与三才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独立的二级学院——文理学院,已新征土地400亩,投资方拟投入1.2亿资金进行建设,发展规模为4000—6000人。目前独立学院校区已破土动工。又如在法人仍为我校不变的情况下,同深圳天有公司合作建设现代艺术学院,对方投资5000万元将现有1万余平米的艺术学院扩大2倍,以加速艺术类本科教育的发展,由原来每年招200人,发展到今年计划招生500人,仅报考就达1.2万人。与企业合作建设的专科教育已于去年在武昌校区启动并进行招生,与开发区合作创办的以培养蓝领为对象的职业培训基地已在我校挂牌等。

二是推进建校模式的创新。如前所述,选择了建设项目法人制“交钥匙工程”建设模式,经专家鉴定,学校总体布局科学,功能分区合理,建筑风格鲜明,体现了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设计中评为一等奖。

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育才创新的办学观念,积极探索出“3+1”、“2+2”产学研结合模式、“2+2”五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市场型、国际型)合一模式等,通过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的广泛合作,让学生较早进入发现、研究和创造领域,搭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平台。如与深圳维豪公司合作,以我校学生为主要技术力量共同研发的“卡式公用多媒体终端”等技术成果,在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引起了强调反响,《光明日报》作了专门报道。经省教育厅批准,从2002年开始举办了“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等5个大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等。

四是推进科研模式的创新。实行“高位嫁接”、“借船出海”、“科教联手”等新举措,充分发挥特聘教授的作用,结合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邀其参与学校建设,安排中青年教师在其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与武汉市科技局和市社科院等单位合作,联手组织申报科研课题。先后发起并与有关高校和管理部门联合承办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全国信息化、工业化、数字化城市研讨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本市场关系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等学术研讨会,就有关学科领域前沿课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研讨,既活跃了学术氛围,促进了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又为政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二、关于学校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学校未来建设和发展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瞄准世界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前沿,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龙头,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汉大学特色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体目标是:经过今后二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奋斗,将学校建设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若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取得长足发展,部分学科国内先进,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一流综合性大学。

具体而言,2005年以前,为学校的调整发展期,在此期间,进一步实现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及管理运行机制,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并初见成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从2006年到2010年,为学校进一步跨越发展期,在此期间,全面大幅度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和硕士学位点建设取得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提升对武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水平。从2011年到2020年,为稳健发展期,在此期间,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初步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使学校成为武汉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成为武汉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和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机构。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赴湖北考察团来校考察时的情况介绍摘要,2004年6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