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路及布局

思路及布局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上海产业的发展导向必须立足国际视野,服从国家战略,兼顾周边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大趋势、大格局、明确上海产业在国内外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要求上海发展具有国内先导作用的高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追求环境创新、优化发展的新模式,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二节 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思路及布局

一、未来上海产业发展总体定位

(一)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1.服务型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服务型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摆脱了传统经济对资源高度依赖的特征,以功能服务替代资源消耗,以价值增加替代价值转移,以创新替代规模。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型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或者是指服务业就业人员在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

服务型经济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服务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是服务型经济的内涵决定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已经超越农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2)服务产品成为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产品。服务型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物质产品非常丰富,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得物质产品,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为了主要需求。如人才中介、各类职业教育培训、个人发展咨询、文化艺术演出、健康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开始快速发展。人们更加追求更快捷、便利地获得商品,更加追求个性化的满足,服务业提供的各种服务承担起满足社会这些需求的功能。

(3)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演进。随着服务型经济的不断深入,服务化的知识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如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也不断引入新技术实施改造,创新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

2.服务型经济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现代服务业一般被认为是以信息等高技术为依托,广泛运用新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新技术的服务行业。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产业,正是这“四个密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服务型经济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用体现在:

(1)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的特性决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推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产业,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损害。

(2)信息密集的特性决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糅合发展,同时改进旧的、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形成新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和服务半径的扩大。

(3)人才密集的特性决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结构,满足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化而带来的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3.发展服务业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实施国家战略的需要,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机遇,引领全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体现和落实国家对长三角定位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四个率先”(要把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要把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要把率先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要把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任务),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重要战略内容。

未来上海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与“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以技术先进型、智力密集型为主体,以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为特征的高端服务业体系,既面向全球市场,形成对全球经济活动有着强大辐射力和控制力,又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同时对上海经济增长具有较大贡献,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产业结构的基础。

4.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制造业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六大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2006年,六大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共完成总产值11789.4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4.4%,构成上海制造业的主体部分。它们通过产业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不断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从泾渭分明阶段、共生互动阶段进入渐次融合阶段,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还将不断强化。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凡是先进制造业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服务业也非常发达。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的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技术,使得其现代服务业能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上海制造业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的同时,也为上海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上海产业发展在全球全国区域中的功能定位

未来上海产业的发展导向必须立足国际视野,服从国家战略,兼顾周边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大趋势、大格局、明确上海产业在国内外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

从国际层面看,中国经济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上海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生产体系,并抢占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定位,进而最终确立上海在国际产业中的高端功能定位,以此为国家争夺有力的国际地位。

从国内层面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长久之计。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要求上海发展具有国内先导作用的高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追求环境创新、优化发展的新模式,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1)上海经济所面临的国内环境出现重大改变。我国经济开放度大幅度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国家实行“两税合一”政策,使上海由政策优惠变为政策中性,上海政策优势逐渐丧失,上海依靠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产业的老路已经成为过去,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国际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应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周边地区的挑战。(2)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硬约束,要求上海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追求环境创新、优化发展的新模式。

从区域层面看,首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上海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地位,要求上海进一步发挥在长三角产业分工中的引领、导航作用。其次,基于针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化的现象,国家明确要求长三角在重点产业区域布局的产业政策引导上,要规避区域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避免新一轮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加快,要求上海加快发展具有引领区域发展的高端产业,形成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发挥上海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领航、带动作用。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提速,长三角国际大都市圈和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正在形成之中,要求上海必须优化投资环境打造自身特色优势,避免长三角区域的同构竞争,从而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成合理、有序的分工,进而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共赢。

从上海层面看,上海“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加速,要求上海发展高端产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着力打造全球城市。(1)国家对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要求上海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核心技术开发和自主品牌打造,提升上海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增强产业对外辐射力。(2)上海城市发展出现重大转型,要求上海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升级,以产业发展导向引导投资环境的创新、优化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老路已经一去不复返。

(三)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经济学环境的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深度化、广度化和复杂化趋势。主要表现为:(1)金融危机未改变全球范围产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2)发达经济体和新型工业国家(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3)区域内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和特征;(4)跨国公司直接推动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化、方式多样化;(5)产业转移整体层次不断提高,金融危机将使服务业转移面临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交互作用下,国际经济竞争和发展也出现新的形势,争夺国际产业特别是高端产业的转移,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而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的跨国转移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在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大力实施“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功能建设的国家战略,对于自身产业能级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上海必须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来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国际资本和高端产业促进自身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思路

(一)调整工业结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上海将建设“四个中心”、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总体目标,要求对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和经济结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在经济结构方面,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然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转变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从制造业比拼转变为服务经济的发展、从传统工业的生产转变为以高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的打造。因此,上海必须以宏大的气魄淘汰落后传统产业,在长三角乃至更大的空间内实现制造业的扩散转移,集中能力和精力发展由此而伴生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引领发展高端产业和技术,实现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专业化、一体化、错位化。

1.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市主战略”,围绕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要求,提升产业内涵、推进结构转型,把上海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是牢牢抓住重要发展机遇期,紧密结合各区县的发展实际,落实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方针,切实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发展内涵和更加注重发展动力。

二是集中精力和能力发展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大力推进二、三产业的融合与联动。

三是在长三角乃至更大的区域内进行制造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链的联动互补发展和结构调整,突出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端引领作用、服务功能、渗透功能和要素配置功能,加快推进产业链重构、产业资本互渗、产业基地延伸、产业服务覆盖、产业技术溢出。

四是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聚区优势和区县差别优势进行存量产业要素的再调整和产业投资项目的有序布局,形成由主要产业基地、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工业专业集聚区、市级工业配套区、都市工业园区、现代创意园区、工业服务业集聚区、市外工业延伸区组成多层次、开放型、集聚化的工业布局。

五是着力推进制造业集约式发展,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生态化、绿色化产业集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全国领先、国际先进标准,在上海重点发展行业实现规模扩展、产业集聚、品牌制胜和创新引领。

2.发展原则

(1)高端引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综合实力领先、要素流动迅捷等优势,通过创新突破和资本集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全力淘汰传统、落后的制造业,集中力量发展代表全球产业发展方向和体现国家战略的航天航空、新能源、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新兴战略产业。

(2)空间拓展。突破产业发展空间制约,大力推进区域网络化产业布局。在产业结构上,转移大部分传统制造业、辐射现代服务业和产业链高端,实现结构互换;在产业资本上,对具有规模化和高端化的产业进行资本输出和技术溢出,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的一体化;在产业基地上,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建立产业基地延伸区;在产业集群上,发展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居于产业链高端的主导产业,并在空间布局上进行集聚。

(3)产业集聚。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高端环节为重点,延伸和补足产业链,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广泛集聚企业群,形成30个以上规模化产业集聚区;以共性技术和工艺为结合点,在区县间有序调整和流动相关企业,建立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工业配套园区;以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知识创新为先导,在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功能化、广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工业楼宇和民族工业诞生地为载体,形成一批品牌化、创意化的都市产业园区。

(4)联动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以服务功能建设为重点、以现代物流和产业服务为先行,合理布点服务业配套区,加快向生产环节的两端延伸,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三、二产业的联动和融合发展。

(5)创新支撑。聚合科技资源、聚集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性创新,支撑制造业高端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新一轮支柱产业。同时,以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重点,以民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国内外交流进行开放式创新研发,支撑产业升级。此外,要有机融合资本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构筑社会化创新体系以支撑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

(6)差别定位。结合各区县产业实际,推进有区县自身独特优势的制造产业、研发服务、技术服务、物流服务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市级重点产业、区县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层次化发展,远郊近区优势互补、差别发展的格局。

三、工业调整为服务业高效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一)六大支柱工业对上海服务性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

以六大支柱工业为主体的上海制造业对上海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六大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体系完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需求条件

随着制造业工艺日趋精细复杂,产品创新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使用各种生产性服务,构成产品差异,实现产品增值。从生产流程来看,对生产性服务活动的需求贯穿于整个制造环节过程中:在生产的上游阶段,要投入的专门服务包括: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在生产的中游阶段,需要的生产性服务有两类:一类是质量控制、设备租赁、保养与维修等与产品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服务;另一类是会计、人事管理、保险、咨询等与生产过程并行的服务。在生产的下游阶段使用的生产性服务有广告、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

目前,上海六大支柱工业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它们与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离不开相关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相应工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必须有相关的措施予以配合。其中包括服务机构的建立健全和便利的基础设施,如航空设施、内陆运输、通信网络、城市规划、市内交通等,这些需求本身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因此,努力推进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各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是上海整个工业体系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2.六大工业产业能级的提升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首先,现代生产过程是一种扩展的劳动过程,其实际生产过程由直接的车间劳动延伸到设计、生产、检测、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其生产性服务活动渗透每一个价值链环节。随着规模扩大和国际竞争加剧,一些制造业大企业为了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会将一些原先只面向企业内部的服务性业务转为面向外部市场或分离出去由独立的市场化企业经营,从而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外部化。

另外,上海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基地不断形成和发展。目前,上海在其城市周边和外围形成了微电子、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精品钢材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以及“1+3+9”工业区的布局。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工业房地产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国内大企业的纷纷进驻,各产业基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各类人才,也催生了会计、法律、咨询、广告、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3.六大工业相关企业价值链的延伸使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融合趋势

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这种产业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生产流程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两者间更多表现为唇齿相依的融合趋势。制造业在重视生产环节的同时,更加重视生产环节前后的服务。其中生产环节之前的服务除研究开发外,还包括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信息服务等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服务;而生产环节之后的服务则包括运输、仓储、通信等能够创造价值,满足最终需求的服务。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领域的渗透和融合,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制造与服务并重。如GE公司通过进入金融服务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其产品的销售;HP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从而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案例均有力地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趋势。这种趋势在上海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中已经出现。随着上海制造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国际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大型制造业集团向服务业相关领域延伸的力度将不断加大。

(二)推动制造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发展是贯彻落实全市“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上海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制造企业要顺应国际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趋势,按照支撑“两端发展”、推进“两个自主”、提升“两种能力”原则,以工业用地、工业区、工业厂房资源为依托,以六大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对象,以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突破为动力,加速转型发展。

支撑“两端发展”。在依托、服务现有制造实力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发展,鼓励企业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市场推广服务,并将内部服务剥离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形成“以二促三”和“以三带二”的互动发展格局。

推进“两个自主”。推进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建设,在加强对技术、管理、品牌、经营理念等国际先进要素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依靠大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而为向服务化转型提供保障。

提升“两种能力”。借鉴国际大型制造业集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通过品牌把工程、制造和服务融合起来,把技术、人才、管理凝结起来,把科研、制造、营销衔接起来,提高企业的系统设计能力、资源集成能力、设备成套能力和贸易服务能力,加快把大型制造业企业培育为总承包商和总集成商。

四、上海产业布局思路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大都市争夺产业制高点日趋激烈。上海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根据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着力于在提升中发展调整,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突破发展金融服务、航运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等主导产业,促进智力密集领域发展;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突破发展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带动作用,促进高端环节发展;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突破发展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辐射能力。通过产业要素聚焦激励政策、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政策、促进产业转移援助政策和区域产业分类指导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一个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这一目标,就是要通过产业发展政策,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着力于在提升中发展调整。上海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四个率先”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智力密集领域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经济辐射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领域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兴技术在产业部门的广泛运用;以此加快构建与“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二)“两个促进”:提升产业能级,促进服务业智力密集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未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是要促进服务业中的智力密集型领域发展,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促进服务业中的智力密集型领域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等“六高特征”,面向全球市场、对全球经济活动有着强大辐射力和控制力的服务业。它主要以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为主导,依托现代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形式发展起来,不仅包括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现代服务业布局要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结合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开发,依托各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若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满足现代服务业对高端商务楼宇的需求,使之成为集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亮点。继续推进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洋山深水港区、浦东和虹桥国际航空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型交通枢纽、产业基地和老工业区、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有条件的开发区功能转型,发展物流、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主要是指大力发展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差距、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推动作用、上海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其中既包括高技术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中的高端环节。关键是要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引领;通过工作母机、核心设备制造环节集聚度提高,实现装备引领;通过融合发展总承包总集成、研发设计、设备租赁品牌营销等,实现价值链引领。在布局方面实现上海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坚持产业集聚,推动产业、资源、人口、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工业区为主要载体,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增量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升级。在重点提升微电子、汽车、钢铁、化工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聚焦装备、船舶、航空、航天四大新产业基地发展。

(三)“三个突破”: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高度聚焦重点产业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突破发展金融服务、航运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等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增强辐射,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会展旅游、时尚创意等新兴产业,要营造环境,集聚资源,扩大市场,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突破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六大支柱产业,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服务服从国家战略,加大研发创新支持,发挥提升和带动作用。

在产业创新方面,突破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用信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和创新基地,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服务网络,提高科技服务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现代服务业着力抓好十大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专业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商贸业、教育和医疗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十类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传播和海洋装备、精细化工、精品钢材、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

(四)四大类政策措施:要素聚焦、环境优化、援助转移、分类指导并举,深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一是通过产业要素聚焦政策,使得财政、房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重点向现代服务业智力密集领域和制造业高端领域倾斜;二是通过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政策,提升软硬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三是通过促进产业转移的援助性政策,深化完善产业结构;四是通过区县产业分类指导政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