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生比较优势和产业区的形成

外生比较优势和产业区的形成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先分析外生比较优势对产业区形成的影响。农产品对其生长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特定地域的农业自然条件对于特定作物和畜禽而言,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之分。正是农业生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必须首先遵循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布局。农业生产的集中能否形成产业集群,还取决于适宜区的空间集中程度和总体规模,取决于相关地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

6.3 外生比较优势和产业区的形成

外生比较优势是相对内生比较优势而言的,它是指由本地资源禀赋情况决定的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则主要是内部由于分工深化等因素培育起来的比较优势(8)。本节先分析外生比较优势对产业区形成的影响。

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生产区别于其他经济生产部门的特点之一,就是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尤其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农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地区或发展阶段,农业自然资源因子驱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对其生长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特定地域的农业自然条件对于特定作物和畜禽而言,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之分。正是农业生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必须首先遵循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布局。农业生产向生态适宜地域集中,能够保证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优的品质,从而可以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也不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农业生产的集中能否形成产业集群,还取决于适宜区的空间集中程度和总体规模,取决于相关地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尽管资源优势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基础因素,但在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作用和贡献是非常明显的、独一无二的。(9)

对于农户生产而言,把(6.2)式中求得的ki1和L1的表达式代入等式(6.1)中的生产函数,可以得出:

img104,也就是:

对于企业的生产函数而言,可以进行类似的推导,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最后得出企业产出品的价格如等式(6.14)所示。

而要素价格由等式(6.7)和(6.8)决定。假定目前在地区1和地区2都达成了均衡,现在地区1中某种要素的存量ki0猛然增加,那么,根据式(6.7),该要素价格水平wi下降,从而使得农户生产成本下降,根据式(6.12),农户产品的价格水平下降。与此同时,根据式(6.13)可以看出,其他投入品的价格水平也会下降(把式中的下标换作j,再去分析wi的变化对要素使用量的影响),因为C-D函数中各种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当要素ki的价格水平下降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会更多地使用该要素,而减少其他要素的使用,在其他要素供给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要素价格水平wj(i≠j)也会下降。因此,根据等式(6.14),由于各种要素投入品使用的成本下降,企业产出品的价格p2也跟着下跌。再次根据等式(6.7),由于企业和农户的产出品价格下降,它们对于各种投入品的需求会减少,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投入品的价格会进一步下降,从而构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

现在可以把这个正反馈用来分析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其他投入品的存量均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地区1某种投入品的存量更大,按照前文的分析,它会使得各种投入品以及农户和企业产出的价格水平更低。根据第三章的分析,如果两个地区生产同样的产品,并且竞争性地满足城市市场的需求,毫无疑问的是,地区1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它可以更多地占领城市的市场,从而使得地区1的农业产业区规模更大,也更容易形成。

图6-2 产业区形成过程中的反馈

可以把这一传导过程表示在图6-2中,它表示了在某个地区某种要素存量如果较大的话,最后会使得产业区生产规模较大,但是,其间还存在着一些负反馈环节,使得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不是无休止的。在图6-2中,在箭头边用负号表示了这些负反馈环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指定要素存量较大,压低了该要素的价格,但是,由于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其使用量增加,使得其价格存在着回升的压力,另外,生产规模扩大后使得要素需求量增加,也对其价格下行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第二,指定要素价格下降,由于要素之间的替代,使得其他要素价格下跌,但是,在产品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规模扩大之后,要素的使用量会增加,会拉抬要素价格;第三,在要素价格降低后,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竞争,这些要素会流出到其他地区,从而会减少供给、拉抬要素价格。

在考虑两个地区之后,问题会更加复杂一些。假定地区1第i种要素的存量较大,地区2是第j(j≠i)种要素比较富裕。如果同一种产品存在着两类生产函数,换言之,存在着两类技术,第一种技术是较多地使用要素i;第二类技术是多使用要素j。如果地区1选择第一种技术,那么,由于当地改种要素供给较多,较多地使用也不会拉抬该要素价格,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与此相同,地区2选择第二类技术,同样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在此情形下,两个地区的竞争使得产品价格的下降并不会带来需求的扩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相反,如果地区1选择第二类技术,由于本地区要素j供给不如对方,该要素价格自然更高,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也就更高,在与地区2的竞争中肯定败北,最后的均衡结果肯定就是地区2形成了该产品的农业产业区,而地区2却一无所获;与此类似,如果地区2选择第一类技术与地区1竞争,它也同样会失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推论:每个地区都必须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产品的生产技术。换言之,资源禀赋决定了技术路线的选择。

先简单地讨论地区1选择第一类技术而地区2选择第二类技术时的均衡情况。在地区1,要素i的价格水平更低,由于要素价格之间的替代,其他要素,包括要素j的价格水平也较低;并且,由于产品价格降低并不能(至少是不能显著地)扩大生产规模和要素的需求规模,从而使得负反馈的力度较弱,各种要素价格都会走低。这种逻辑在地区2也同样适用,使得地区2各种要素价格偏低,至于特定某种要素价格在地区之间的比较,取决于两地的生产函数。由此得出的一个推论是:两个地区如果能够独立地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生产出同样的农产品,并竞争性地满足同一城市的需求,那么,最后两个地区都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区,农产品价格的竞争转换为城市居民福利的增加,但同时降低了两个地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前文假定了同一种产品能够用两种技术产出,这个假定其实很难成立,按照微观经济学对产品的定义,应该每种产品对应于特定的一个生产函数。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特定的农产品而言,也很难做到这一点。目前的农业技术发展现状还不能很好地保证技术之间的自由切换,比如土地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目前还很难改变。地区1多使用化肥,地区2不使用化肥而多使用有机肥,理论上可以生产出同一种产品,但是,在市场上,它们已经被划分成了两个市场和两种产品。因此,如果同一产品只能使用一种技术的话,那么,根据指定的生产函数,就可以确定对每一种要素的需求量,假定对要素i的需求更多,而地区1该要素存量较大,地区2相对欠缺,那么,根据前文的分析,地区1将会在竞争中彻底击败地区2,地区1的农业产业区更加容易形成。由此得出的一个推论是:各个地区只有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农产品的种类,才有可能通过与其他地区的错位竞争形成产业区;换言之,各地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当地农业产业区的产品类型。这也就是外生比较优势对于农业产业区形成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