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效益拉动机制的影响

效益拉动机制的影响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2 效益拉动机制的影响1)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的推动机制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内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现象。这可能是工业园区内企业共生的潜在力量之所在,是对小企业的强大吸引力。

7.2.2 效益拉动机制的影响

1)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的推动机制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内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现象(6)。产业集群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便已经存在了,它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分工、地域间资源禀赋的不同和居民文化程度的差异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只要这些因素存在,产业集群现象就会继续延续下去。

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发达区域的重要特点是具备了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形成了“柔性生产综合体”,又称“新产业区”,即植根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复杂区域创新网络(7)。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E·波特教授(Michael.E.Porter)认为“产业群”(Industry Clusters)(8)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地理,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城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在发达国家中尤为突出,硅谷与好莱坞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产业群。产业群作为一种新的布局组织形式,使公司与机构具有相近性,它们之间的重复性交易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与相互信任。波特认为,产业群通过三种方式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首先,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的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其次,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群本身来影响竞争。产业群的产生为企业获得雇员与供应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产业群内能够获得专业化信息的途径,便于获取政府等机构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且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一个行业的声誉可能给另外一些企业带来好处。产业群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容易捕捉的机会,产业群内的企业能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而且能够获得创新的有关要素,从而可以进行低成本的实验等。此外,产业群内的竞争动力也促使企业保持创新动力。这些因素及以专业化和分散化为特征的经济地理都将使产业群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而内部专业化贸易与区域间的竞争同样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共同位于相对近距离的某一地域范围内,上游企业的生产副产品可以作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材料,从而形成投入产出的关联体。工业园区中的工业共生网络本身就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具有明显的集群经济效应。工业园区与传统的工业园区在所引入的企业类型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一般拥有若干家大型的企业,作为该园区的核心企业,围绕这些大型企业再引入与之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关联的中小型企业。一般情况下,企业寻求合适的分工对象与之结成交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或相互之间不了解,交涉和调查等需要费用;选择合作对象花费过多时间又容易丧失扩大市场的机会,这些费用或危险可视为企业间分工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不能降低,企业间机动灵活的分工将难以实现。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集群却创造了一种使这种成本降低的条件,所有企业同处在一个园区内,各企业的产品类型一目了然,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定期聚会,与会者可互相交流经验和信息。这一条件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选择合作伙伴时的调查费用,企业享受着“互相接触的利益”(9)

在工业园区内,园区管理者将会从政策、信息和基础设施方面为这些集群企业提供非常优惠的条件,例如向集群中的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培训服务、提供特殊信息服务等。通过园区管理者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集群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运作机制,在该集群中的企业、公共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例如共同营销、共同设计、共同培训等。

在工业园区中,产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如电流产生的磁场一样产生极大的吸引和辐射作用,从园区外或其他地区、国家吸引新的企业、人才和资金。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增大,集群内部的专业化程度势必增强,而伴随分工深化而来的创业机会的增加,必然吸引企业家的活动。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并不单纯地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禀赋,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2)规模经济效益的推动机制

规模经济效益也适用于工业园区,一方面表现在工业园区自身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表现在园区内具有一系列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这些企业不论在经营范围还是在生产规模上都不断拓展。这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特定的分工协作形式。在生产集中化、大型特大型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生产分散化,围绕着大型特大型主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小企业为之提供“少而专”的生产技术劳务协作,首先“集中规模”从而造成“带动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对于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来说,工业共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获得两种规模经济效益。一种是园区内出现达到经济规模的大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种是若干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从生产的密切联系度上形成了一个“联合型的大企业”,在供给与需求的博弈中获得了“准规模经济效益”。这可能是工业园区内企业共生的潜在力量之所在,是对小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因为在工业园区内,对于中小企业,就其每个单位来说无规模的利益而言,而就其共生整体来说却实现了规模的利益。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在工业园区内,园区管理者从整体上对园区进行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根据园区的规模和实际需要在道路交通、生产用水、暖、气等能源方面以及生产废物的回收与处理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杜绝了企业各自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的现象,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在软环境方面,园区为企业在信息、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咨询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节省了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资,杜绝了规模不经济。另外,在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间的分工非常细致,且积累了多种多样的产业技术要素。这使得各种要素间的组合或分工成为多种多样且灵活可变。这是僵化、非效率的分工所不具备的,参加共生合作的每个企业均可享受“范围经济”的利益。由此可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享受园区的软性环境,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因此,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产生的成本降低和生产的便利性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因素(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