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动的“三驾马车”

拉动的“三驾马车”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宏观背景一: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上文已经提到,财经报道主要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而作为投资人,不管投资哪一种市场,都会受到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般都是系统的、事关全局的,简言之,宏观趋势变动给投资人带来的常常是系统性风险或系统性收益。对应这三大特点,构建了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一、宏观背景一:拉动GDP的“三驾马车”

上文已经提到,财经报道主要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而作为投资人,不管投资哪一种市场,都会受到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般都是系统的、事关全局的,简言之,宏观趋势变动给投资人带来的常常是系统性风险或系统性收益。

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gross domestic p roduct)总量,也可称为国民收入,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创造的全部新价值。投资的本义就是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标志就是GDP的增长,做财经报道无论如何也离不开GDP。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GDP,一是GDP的来源,二是GDP的分配和再分配。

中国是世界上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27年中GDP平均增幅高达9.4%,2005年在此基础上再增9.9%;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达到1 090美元,2004年超过1 200美元[2],按照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超出1 700美元。有三个因素决定中国的GDP还将保持、而且必须保持高速增长:一是目前中国农村有1.5亿到2亿的富余劳动力;二是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2 600多万的贫困人口,城镇也有2 000多万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费生活,解决贫困问题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三是作为一个人均1 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逐步追赶人均GDP已达3万—4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因此,从长期看,从发展趋势看,投资中国(包括实体经济投资和虚拟资本投资),当可获得高于平均收益的回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三大特点——城市化、消费升级和世界工厂。对应这三大特点,构建了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1.投资和城市化

投资从来是中国经济的头号引擎和第一推动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表现为投资拉动。近年来,投资高增长又同城市化结合起来,以城市化为背景的高投资成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龙头。什么叫城市化?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加速提升城市人口的比重。众所周知,中国长期有“10亿人民8亿农民”、“13亿人民10亿搞饭吃”的说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化水平只有10.6%,直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仍低于18%。可是,1996年起我国人口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农村人口出现负增长城镇人口每年净增长超过2 0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以1.41个百分点的速率上升,到2005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3%,预计到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毫无疑问,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每年有2 000多万农民进城变为城里人,需要增加多少水、电、煤、气、路、桥等基础设施,盖多少住宅、商铺和各种建筑物,城市化必然带来投资的高速增长,并由此进入重化工时代。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遗憾的是,中国的投资增长常常在短时间内达到“投资过热”,因为高投资的背后是高信贷,中国企业的融资来源中90%来自银行贷款,在“形象工程”、“地方政绩”的驱动下,风险高度地集聚到了银行,每每到这时,政府就要通过收缩信贷和其他行政措施进行宏观调控,这时经济又可能由热转冷。

作为一名财经记者,一定要密切关注经济周期的变化,把住投资和城市化这个龙头,以及与此相关的银行信贷标的变化,也许就把住了宏观经济的脉搏

2.消费和消费升级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之后,就有可能进入高速增长期,如新加坡韩国和我国香港,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人均1 000美元,30年后迅速超过1万美元,新加坡、香港地区更已超过2万美元。而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必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事实上,以部分大中城市为发端,我国消费升级的迹象已经明显出现,叫了多少年的拉动内需终于露出了好苗头,毋庸置疑,只有消费增长才能成为推动经济的持久动力,才能进入一个真实的经济增长繁荣期。

在城市化的龙头作用下,我国最近一轮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住房、汽车、通信产品等三大件,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如土地、空气、水等资源产品,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如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产业,原先都是免费,或少量收费,或由政府(主要是城市政府)补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各种人群的选择性消费,价格将长期趋升。这一切又将带动新一轮就业潮和科技创新潮,并进一步促进劳动人口的收入增长和有效消费。

消费升级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消费信贷。“量入为出”是中国人信守了千百年的消费哲学和消费状态,随着消费升级,消费信贷步入了快速增长轨道,特别是个人住房信贷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截至2003年末,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加到15 733亿元,5年间规模增长了90倍,年平均增速高达112%,其中80%为住房信贷。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04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6万亿元,又比2003年增长43%。与此同时,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之后最重要的消费信贷品种,其占消费信贷的比例已超过10%。2004年末,中国人消费信贷余额占银行贷款的比例已达10.5%。

尽管如此,在“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推动力总是略嫌不足。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始终处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百分之三四,GDP增长百分之七八,财政收入增长百分之二十几的状态。例如,2004年我国人均GDP虽已超过1 200美元——约合1万元人民币[3],但城乡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5644元。这就是说,在人均1万元的国民收入中,老百姓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仅占5成多,另有4成多进入政府消费和企业积累。而2004年还是自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当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也不过6.8%,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79%;同年GDP增长9.5%,财政收入增长21.6%。我国计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一天收入不足2元),按此标准,2004年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 610万人;而按照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一天不足3元钱)的标准,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977万人,也就是说,我国农村一天收入不足3元钱的还有7 500万人[4]!正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长期低标,制约了消费作为GDP三驾马车的推动力,在消费增长最好的年景,消费对GDP的贡献充其量也就占1/3。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从世界范围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上还处于贫困状态,预示着中国消费市场充满着巨大潜力。

作为一名财经记者,除了记住人均GDP外,还必须时刻牢记“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重要指标。不管做什么市场,一定要关心农村、关心农业、关心农民,尽管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目前尚未进入投资品市场,但只有“三农”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做到消费拉动,才不会出现人为的大起大落的局面。

3.出口和世界工厂

作为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激增、地位日益突出,经济的外向度(外贸依存度)已达70%,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甚至已近半壁江山。

以2004年为例,中国GDP总值达13.65万亿,增长9.5%,而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1 548亿美元(折合9.57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0.13%),即外贸依存度已超过70%。到了2005年上半年GDP总值为6.74万亿,增长9.5%,同期进出口总值为6 4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34万亿),外贸依存度再升至79%,有经济学家指出,在9.5%的GDP增幅中,如果扣除净出口的贡献,可能已缩水至5%以下。

作为改革开放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以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出口导向政策,长期以来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地开花。但与此同时,出口激增和外向度过高也带来了几大问题。

首先,贸易摩擦不断。在“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有“入市”(承认市场经济国家),继而又有各种各样的反倾销、贸易设限,等等,不一而足。有论者已经指出,当中国已成为全球中低端产品制造基地,当一些国家已经产生“中国制造恐惧症”,甚至歧视性注册“非中国制造”商标,当我国商务部长越来越多地为贸易摩擦疲于奔命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出口导向政策已遇到来自全球的约束,甚至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力。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也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国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情形。

第二,外汇储备不断上升。改革开放前,中国几乎没有外汇储备,1990年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110.93亿美元;1996年突破1 000亿美元,达1 050.29亿美元;此后每年增加数百万美元,至2004年达到6 099亿美元,2005年更激增至8 189亿美元,如果将中央政府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进来,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充裕表明一国实力增长,特别是在抵御世界性金融危机方面可以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也会有副作用,对中央银行来说,如何使这七八千亿美元外汇资产真正发挥效力,并使之保值增值,也是个大课题。

第三,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国、欧盟等已多次逼迫人民币升值,以期提高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

在可以预计的日子里,出口仍将成为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一名财经记者,一定要关心外贸政策(包括中国政府的政策,以及世界主要贸易国对中国的政策),以及汇率、进出口税率等调控手段和指标的变化。而一般来说,净出口的高速增长,恰恰反映国内需求的不振,因此,外贸超高速增长尤需警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