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困局破解及其转型发展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困局破解及其转型发展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困局破解及其转型发展新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一)发展速度较快、贡献大宁波市新材料产业的基础良好,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困局破解及其转型发展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新材料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应用范围广,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被视为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是宁波“十二五”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宁波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与环境瓶颈,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课题立足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结合对相关部门院所和典型企业的实地调研,通过现状分析梳理了制约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几大问题,探讨了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困局及其成因,并以此为基,进一步提出了我市深入推进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市委、市政府推动宁波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帮助。

一、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基本特点

新材料产业一直是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近年,在加快推进宁波工业转型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把新材料产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全市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一)发展速度较快、贡献大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的基础良好,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宁波市已经有上千家企业从事材料生产和加工,有400多家企业从事新材料的生产与加工,列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达到160家,一个以大院大所为龙头、研发中心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市新材料领域的产品产值从2002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1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从27.7%增加到33.5%,跃居高新技术领域之首,与2009年相比,比重上升约3个百分点。

(二)优势领域形成、特色新

宁波是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经过近年的建设,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日具规模,在高新区、鄞州、北仑和余慈区域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在产业局部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特色逐步形成。一是在磁性材料方面,宁波拥有韵升、科宁达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并已成为国际著名、全国最大的钕铁硼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综合竞争实力超过另两个生产基地山西和京津地区之和,生产总量占全国的50%,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60%。二是在高分子材料方面,宁波拥有大成新材料、先锋新材料、天安生物、能之光等一批创新型实力型企业,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降解树脂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化纤材料生产基地。三是在高性能金属材料方面,宁波是目前全国重要的铜带棒和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制造基地,其中兴业铜业的高精度锌白铜带已占国内市场的70%,东睦集团则是国内最大的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制造商之一。四是在电子信息材料方面,宁波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功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拥有一批以立立电子、杉杉科技、康强电子为代表的优势型企业。当然,除上述优势产品、领域外,宁波在精细化工、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建筑材料等产业领域方面也呈现出较大发展潜力。

(三)创新能力提升、环境优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长期以来,宁波市十分重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政策环境、加大科研机构与科研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与重点实验室、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形式,使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市级新材料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4家,其中国家级2家;重点实验室5家,其中省级1家,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了一批结构较为合理、研究开发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先后承担了10多项国家863项目、近30项有关新材料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和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建设国家首批创新性试点城市步伐不断加快,已先后出台《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以及《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有关财税政策的实施意见》、《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经费补助暂行办法》、《宁波市科技创业投资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补助暂行办法》、《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等鼓励自主创新的系列政策性实施细则,为推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

从上述面上情况看,新材料产业在宁波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是宁波现实优势较为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结合课题组近期对宁波部分典型新材料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认为,宁波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宁波从“材料大市”向“材料强市”转变,仍迫切需要解决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产业分布集而不群,企业发展规模偏小

目前,我市各新材料企业都分散布局在市内的不同区域,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且各新材料产业发展区块专业性不高,均汇集了各个不同类别的企业,布局缺乏专业规范,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全市真正在国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强的优势新材料企业较少。在全市从事新材料生产的四百多家企业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处于成长期,规模小而散,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不高,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尚未形成较大经济规模。

(二)产业关联网络松散,缺乏技术突破能力

一是多数新材料企业并未有效嵌入本地产业网络体系。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像韵升、东睦、博威合金等本地优势新材料企业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区外,非常重视与外界特别是国外的联系,而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合作和共同发展。这说明我们本地的新材料企业与新材料应用终端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交流与融合渠道,上中下游企业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配套率太低,难以通过对接互动形成成本优势。二是多数新材料产品制造还是以模仿和逆向工程为主,缺乏技术的原创性突破。如磁性材料虽是我市比较优势最突出的新材料产业之一,但总体仍缺乏原创性的专利技术,在技术、工艺、配套装备的集成创新、磁性材料在高精度电机的应用以及全工艺流程自动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又如塑料高分子行业,主要靠传统技术手段对国外高性能材料产品开展逆向工程而进行模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特色与支柱产品缺乏,在利润更高的工程塑料、高性能专用料、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缺乏竞争力。

(三)产学研发挥不充分,成果供需互动不强

目前,我市虽已初步建立起以大院大所为龙头,研发中心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学研合作体系,但从实际效果看,该体系尚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一是研发成果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科技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例,该所在新材料领域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领先的科研优势,但其材料研发大多还是以技术导向为主,与本地制造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实验室的多数成果无法在实际生产中运用,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率较低,加之宁波新材料产业整体规模仍然不大,其科技资源优势还无法充分转化为本地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为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加快建设整合。由于新材料产品检测分析设备投入大,一般中小企业并不具备完善的测试分析手段和能力,全市约70%的中小企业无法形成自有检测力量,不能充分享受到高质量的专业检测服务,而另一方面虽然我市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设备社会化服务成效不错,但总体上仍然存在对外开放程度不够深化,多数设备利用效率不够充分,共用共享、资源整合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致使设备价值的社会边际效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极大制约了宁波市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政策效应发挥不够,产业做大做强很难

为了鼓励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和省都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全市近年来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扶持政策。但据不少企业反映,这些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或者由于政府宣传不够,企业不甚了解,或者由于手续繁琐,兑现难,落实不够及时,从而削弱了扶持政策的鼓励、促进效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投融资政策有待完善。新材料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成熟,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滞后。据调查,目前我市有半数以上的新材料企业反映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二是财政支持政策有待完善。尽管我市已逐步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却普遍反映政出多门,且政策衔接不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宁波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困局与成因

虽然宁波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存在众多制约性问题,但我们也应正确看到,在宁波现有产业中,综合产业规模、集聚水平、技术能力和产学研集成创新服务体系等多方因素,新材料产业毫无疑问是宁波最具竞争优势、最具发展潜能,也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宁波要率先实现这一转型目标,就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对现在以及将来可能长期困扰我们的几大发展困局,而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困局将是我们探索研究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之路的重要前提。

(一)产业困局与成因

从产业层面看,新材料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最大特点是材料和技术的不确定性,技术的根本性创新能使新材料产业伴随技术链的整体跃迁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因此,过分依赖市场带动和外延扩张的发展路径会使新材料产业呈现产出悖反的困局。一直以来,通过资源的大吞大吐输入,凭借当地较强的配套生产能力,依托广泛的材料应用需要,便利的新材料制成品出口以及购并引进硬件技术等资本式的产业扩张,使我市发展起了较大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但这种市场带动加外延扩展的发展路径在现今全球经济增长逻辑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已不可长期持续。通过对全市2002—2010年新材料企业技术进步相关的各种报告及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全市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是在不断降低的;另外从产值利税率看,全市新材料产业也已从2001年的12.2%下降到2010年的10.7%。这说明过去我们所依赖的发展路径只给我们带来了量的增长,并未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如果我们新材料产业不能成功向创新带动和内涵增长的路径转变,极有可能长期陷入产出悖反的困局中。

(二)技术困局与成因

从技术层面看,目前新材料产业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几乎被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所垄断,西方跨国公司正通过技术资源的专利化布局来控制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区域可能面临被长期技术垄断的困局。一直以来,我市虽然在磁性材料、合金铜带棒、粉末冶金基础原材料方面具有较大的产能优势,但是关键制造部件、重大产业化装备和高精度的分析和测量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受制于人。以钕铁硼为例,目前我市虽是为全国最大的钕铁硼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但韵升和科宁达等龙头磁材企业只有向日本购买巨额专利后,其产品方可进入全球市场。

(三)企业困局与成因

从企业层面看,纳入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网络所带来的长期稳定利润,使我市一批优势新材料企业降低了寻求原创性技术突破、进入高利润产品领域的冲动,有可能使我市新材料产业面临被长期锁定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的困局。一方面通过对东睦新材料、博威合金、兴业铜业等新材料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虽然进入全球化产品价值链体系能为我市的新材料企业带来较为稳定的盈利水平,但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对技术跟踪模仿、以加工费保持利润水平的低端制造模式的依赖,从而减弱了企业对培育技术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入高端产品领域的主观欲望。另一方面由于本地松散的产业关联网络,我们还无法通过全市的生产网络将现有本地企业联结起来,战略性地塑造我市新材料产业的集聚与联系,进而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高度。

(四)产学研困局与成因

从产学研层面看,能否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全面对接,能否畅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供需渠道,极有可能是新材料产业下一步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宁波存在着大量的新材料企业,它们对新产品、新技术存在着巨大需求,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自我实现满足,另一方面宁波又拥有一批科研水平领先的专业化新材料科研机构,它们每年有大量的研发成果无法实现市场转化。为此,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实际需求与实验室成果相脱节的矛盾,无法实现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为本地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话,宁波新材料产业的整体素质很难实现质的突破。

四、推进宁波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宁波新材料产业能否有效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能否成功突破现有的发展困局,最终形成创新带动、内涵增长的转型发展新格局,关键在于能否推动全市新材料产业向价值链关键环节攀升;能否统筹全市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能否积极构筑新材料产业区域创新体系;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扶植和引导作用。

(一)推动新材料产业向价值链关键环节攀升

目前宁波新材料产业优势主要是生产规模优势,而非产品技术优势,整体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垂直分工的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宁波新材料产业要想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中寻求突破,需把握好以下几大重点。

在产品领域,需紧盯高端市场,开发具有强大客户基础的产品,提升新材料领域关键产品的自给程度,实现常规产品向特色产品转型。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未来只有产品档次高、产品差异化大、客户长期合作关系稳固、技术开发能力强、原材料采购谈判能力强、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高的新材料企业才能够更具竞争力。因此,宁波要着力培育本地新材料企业向具备强大客户基础、技术优势和产品组合的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产业生存能力。

在产业领域,需坚持特色引领,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和后续加工,延展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激发扩大市场需求。一是要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做精做强磁性材料产业,全面提升高性能金属材料的规模与层次,推进合成新材料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二是要大力培育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超导材料、多功能复合热稳定剂材料等原创性新兴产业。三是要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下游应用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为汽车、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联支柱产业和纺织、家电、文具、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配套的关键材料,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加工和集成水平,完善技术和品种,打通“瓶颈”制约。

在企业领域,需充分依托宁波民营经济优势,积极培育本地新材料产业系统集成者。宁波要依托本地民营经济体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创新活力强劲、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支持本地优势新材料企业利用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综合优势,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业务重组等市场化方式,整合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拓展市场和资源利用空间,加速培育在国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打造产业系统集成者。

(二)统筹全市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

鉴于当前宁波新材料产业集而不群、分散布点的发展现状,宁波新材料产业要想实现集群发展就必须有效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发展支点,辐射推动全市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一是要加快整合宁波国家高新区和高教园区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探索建设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全面推进研发、创业孵化、中试基地、科技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功能的培育,着力引进培育新材料产业的高端研发资源和创新型企业,努力打造全球领先、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区。二是在鄞州、北仑、镇海、余慈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要以各自业已形成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在努力促进各自区块优势企业集聚发展的同时,主动接受以宁波国家高新区和高教园区为核心的新材料创新区的辐射,加快区域纵向与横向间的产业创新网络建设,进而推动优势新材料领域创新集群发展,努力形成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格局。

(三)积极构筑全市新材料产业区域创新体系

一是加快集聚科研资源。鼓励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和大学来宁波设立分院、分所;整合区域内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资源,重点推动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材料研究院、宁波大学组建产业创新联盟;积极推动全市新材料领域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二是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来我市投资、创业和工作;发挥宁波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施开展新材料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在北仑、鄞州、余慈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好区域建立专业的员工在职培训基地,培养有技能、有经验、有素质、有效率的产业技术人才;建立完善柔性引进人才和高端人才短期工作机制,鼓励柔性引进人才,以项目合作、智力入股等各种形式来我市创新创业。三是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健全宁波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积极建设新材料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成果展示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产品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是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合作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重点推进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与重点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完善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快畅通技术和人才的供需渠道。

(四)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扶植和引导作用

一是要强化规划引导。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立足宁波新材料产业的技术、人才、市场拓展及产业配套能力,不定期制定公布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及关键领域,强化产业准入标准;注重规划衔接与协调,并定期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新材料产业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经费支持渠道,为材料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向教育、培训和企业间合作网络建设的倾斜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替代进口、使用国产重要设备等方面予以特别财政扶助。三是要培育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制定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加大对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培育新材料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以提供股权资本的形式,重点扶持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企业信誉度好、经营者素质较高,但缺乏创业资本的高成长性企业,降低创业壁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帮助推荐优势企业通过上市等途径实现直接融资。

(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胡宇杰 李哲 张学超 张黎莉 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