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花炮艺术及其产业化发展

花炮艺术及其产业化发展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胡 淼 王 伟一、个人简历胡淼先生,湖南浏阳花炮有限公司总裁、CEO。一般认为,烟花是在爆竹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节令工艺品。

胡 淼 王 伟

一、个人简历

胡淼先生,湖南浏阳花炮有限公司(加拿大多交所股票代码:FWK)总裁、CEO。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南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浏阳市烟花爆竹总会副会长,浏阳市民协副主席。1997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金融学学士学位,在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EMBA学位。

二、任职经历

1997年,中国民航快递广州公司任国际部副经理;

1998年,浏阳市远洋烟花制作有限公司(湖南浏阳花炮有限公司前身),副总经理;

2000年,深圳市华欧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2006年,湖南华盛烟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2009年,湖南浏阳花炮有限公司总裁,CEO。

三、主要业绩

使公司从单一的烟花生产销售企业发展成为以烟花生产、销售、燃放为主,涉及地产、园林、印刷、化工、企业管理等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

2009年6月29日,经过胡淼先生及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公司实现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在多伦多证劵交易所上市的企业。

花炮始于唐而盛于宋,花炮艺术的美,着重体现在形式美、艺术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氛围美五个方面。大审美经济形态下的花炮艺术产业化发展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整合资源,形成集聚;打造品牌,跨界合作;注重创新,创造价值。

一、花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花炮,确切地说是“烟花”与“爆竹”的合称。烟花也叫“烟火”、“焰火”,今日通称为“烟花”。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写作“爆竿”,南方又称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若干单个的爆竹连缀成串则叫“鞭炮”、“响鞭”或“鞭”。

最早的爆竹只将竹子放入火中焚烧,因竹子爆裂发声故名爆竹。已知关于爆竹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每年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山臊是传播疾疫的鬼祟之属,以爆竹驱之,体现为辟疫逐疠的功能追求。可见,爆竹在古代是禳鬼的镇物,燃放爆竹主要是为了驱鬼御凶,免祸除患。在唐代,花炮还是一种萌芽状态的爆竹。这种爆竹与远古“爆竹”的区别,是在竹筒内加进了硝药后再将其引爆,而不是直接将竹筒投入火中烧爆。根据大量的民间传说,这种“硝烟炮竹”是唐朝贞观年间的湖南浏阳人李畋发明的。到了唐代后期,才开始试用纸筒代替竹筒做爆竹,即古人所谓“卷纸为之”。自宋代始便广泛有以纸包裹硫磺的“炮仗”出现,并发明引线,制成鞭炮。据史料记载和相关传说,浏阳炮竹“其声如霹雳”,深受宫廷和民间喜爱。

王伟简介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毕业,获文学(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学术兴趣广泛,主要研究领域涵盖设计学、艺术学、美学等。参加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已在《文艺争鸣》、《学术论坛》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及本专业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均为独立作者),其中部分文章观点被《新华文摘》摘编。

一般认为,烟花是在爆竹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节令工艺品。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认为“火药杂戏,始于隋炀帝”。当时烟火从简至繁,成为宫廷娱乐中的御用新鲜玩意儿。至北宋时,已经出现了烟火专业作坊和烟火技艺师,烟火技艺经过发展演化日臻成熟,并经历代相传,发展成为丰富多彩、品种众多的节令风物。烟花在民间节令风俗中一样发挥着渲染喜气、增强节日欢乐气氛的作用。

根据1935年所撰《中国实业志·湖南篇》记载:湖南为爆竹的发源地,而“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同年,由湖南省经济调查所编著的《丛刊·湖南之鞭爆》也进行了考究:“鞭爆为湖南之特产,尤以浏阳所产,具有历史上之信誉,盖湘省鞭爆之制造,发源于浏阳也。”[1]

从“唐始宋兴”到清代的“十室九爆”,从单一的“爆竹”到现在的烟花鞭炮13类4000多个品种,从国内外的金奖到“中国烟花之乡”美誉,从第一家“爆庄”的设立到今天远销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浏阳花炮在经历了无数个历史发展阶段之后,终于创造了一个花炮产业的辉煌。现如今,浏阳花炮已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3.8亿美元,以花炮为龙头的外贸出口,连续十一年居全省县(市)之首,已形成了一个年销售额达120余亿元的现代化产业群和产业集团,成为湖南、全国乃至全球花炮生产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的产业基地,并已逐步建立了国际和国内庞大的市场营销体系。

二、花炮艺术的审美特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动物也有需要,人的需要何以异于动物,就在于人不光有物质和生理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需求。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还是社会的人和有意识的人。审美需要的产生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从本能的欲望过渡到审美需要,既是一个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也是个体性的情感历程。美感既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也具有审美特性。

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审美需要是人们心灵活动的一个外在反映,是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确证。通过审美观照,人们可以通向自由的境界。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中,凡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的形象性。形象是事物自身构成的形式特征,所以审美是对形式的观照,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花炮艺术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形象与色彩上。每一朵烟花的绽放都将在夜空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画卷。烟花是一种瞬息万变的视听形象艺术,它以动态性和变换性在一个大的立体空间展现出来,环顾四宇,一束烟花的绽放就是一种光、色、形、声的立体构成,金花四溅,五彩缤纷,或旋转窜跃于地面,或飞腾闪耀于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再加上腾腾炮响,更使得花炮艺术具有一种节奏的美感。在烟雾与气味的熏绕下,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审美氛围和审美意境。这种意境,是境生于象外的胜揽,既具有优美感,也带有一种壮美的景象。优美得让人迷醉,壮美得让人感动。

具体说来,花炮艺术的美,着重体现在形式美、艺术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氛围美五个方面。对于形式而言,我国古代美学观认为:“人之有形、形之有能,以气为之充,神为之使。”(《淮南子·原道训》)这指出了事物的形式是与生命内容相关联的,君行者,神、气也。正是精神或生命内容才使形式相映生辉,色彩的变换更是不可胜数。中国哲学和艺术的精神正是一种生生之美的体现。花炮的形式美与其功能美是不可分开的。辞岁迎年燃炮竹,花炮首先作为一种岁时节令的物件在近代风俗中早已被视为纳吉迎祥的新岁节物,甚至被广而用之,在大型庆典、活动赛事、店铺开张、乔迁新居、寿诞庆贺、迎娶新人时,也常见燃放。烟花,因为转瞬即逝,常有震撼人心的惊艳之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成为无尽欢乐的源头活水。

花炮的艺术美着重体现在花炮的声响与节奏、色彩与火光上。花炮音响种类繁多,可以是爆竹的轰鸣声,气流的嘶嘶声,火花的爆裂声和悦耳动听的笛声、哨声等等。声音轻重起伏,韵律整齐,富有节奏感。其节奏正有如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花炮燃放的色彩与火光上,更是尽显花炮艺术魅力之所在,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五彩缤纷的烟花,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抽象与具象之间、虚幻与现实之间,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任思绪自由徜徉。正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花炮的艺术美还体现在花炮命名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上。没有名称的花炮就像没有眼睛的缪斯,总是有所缺憾的,也会有损于艺术的价值。成功的花炮命名具有引示寓意,能启迪思维,起到诗画互补、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梅花怒放”、“星罗棋布”、“花蝶起舞”、“金鸡啼晓”等。不仅如此,一些具有外国文化气息的命名也洋溢着浪漫的色彩,如取自于希腊神话、阿拉伯神话以及美国乡村歌曲里的名字等。显然,这些极具艺术创意的命名不仅融合了创造主体的个人情感,也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审美客体上,使得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花炮的技术美主要体现在花炮的制作工艺、燃放技术和生态环保上。对技术美研究的历史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无论人的审美趣味还是艺术风格的更迭,都会受到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重大影响。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它把人的科技视野和人文视野联结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审美文化的结合。正因为有了技术的有力支撑,花炮才得以品种名类繁多,仅湖南浏阳产区的大小烟花品种就达4000余种。花炮的燃放艺术,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高要求的烟花晚会燃放设计而生产的,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空前的烟花燃放,壮美瑰丽的烟花燃放效果就来自于烟花制作工艺和燃放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发展。由于工艺与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改善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得花炮在点亮灿烂星空的同时,也更增添了一份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花炮艺术的形式美、艺术美、功能美、技术美综合营造了花炮燃放的氛围美。“氛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包含了客观的环境和主观的感受双重意义。在客观环境方面,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懂得选择特殊的自然环境,运用特定的道具营造神秘崇高的宗教氛围。在主观感受方面,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氛围营造,不仅侧重于视觉的欣赏,更要求同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并用,甚至还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来延伸主体的感官,满足人们对氛围的多感官要求。花炮的声响与节奏让人振奋、色彩与火光让人沉醉、形态与动感引人入胜、烟雾与气味让人魂牵梦绕、优美与壮美让人痴迷。正是这些感官效果一道营造了场面宏大的审美氛围。

三、大审美经济形态下花炮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的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第一是农业经济形态,第二是工业经济形态,第三是大审美经济形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种大审美经济的标志就是体验经济的出现。“体验经济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总体特征是以大审美经济为杠杆,逐步实现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同丰富和个性化、多样化新人格的互补互动,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大转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叶朗先生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2]“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当代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命题是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这也为企业的艺术创意活动找到了依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凌继尧先生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研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3]

花炮艺术以它悠久的历史、特有的形式和深厚的内涵,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显示了人类群体的情感特征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花炮艺术的形态和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大。花炮艺术作为最广泛的民俗艺术,不仅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典型代表。“软实力”(Soft Power)是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形成的优势对他者发生“同化式”(Co-optive)的力量,包括吸引力、凝聚力、导向力和效仿力。毋庸置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借助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花炮艺术的产业化不仅能提高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更对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帮助。

经济学中的“产业”,带有鲜明的市场性,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本来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专指工业。后来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产业”则泛指各种制造物质产品,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随着市场化改革、技术进步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文化产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的产业化,二是产业的文化化。前者主要倾向于精神产品的生产,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物质,而且还是一种资本力量。后者是利用文化产业的创意性质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推动产业间的融合与发展。[4]

花炮艺术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种,它就兼有文化产业的精神性和物质性两方面。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赢利为目的。如提高花炮艺术产业,那就不仅是指花炮艺术形式本身的内容,还包括通过花炮艺术的市场化运作来实现赢利的过程。因此,产业化视角下的花炮艺术,首先是思维的转变,认识到“花炮艺术”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资源,更是一种有形的经济资源,它可以转化为商品的经济价值,即可以通过“买卖”来“赚钱”。

我们认为,大审美经济形态下花炮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整合资源,形成集聚;打造品牌,跨界合作;注重创新,创造价值。

(一)整合资源,形成集聚

浏阳花炮发展到今天,已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但也存在多而不强、品牌尚需壮大的问题。为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有必要对浏阳花炮产业进行战略调整和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来说,在整合资源方面应注重产业链建设。为促使花炮艺术产业链的形成,花炮艺术的生产方式必须由过去的作坊式升级为以企业为花炮艺术的主要载体,并通过相互联合或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有效配置使用有限资源的通道。构建上游——原辅料生产,中游——花炮成品生产,下游——物流、仓储、营销一体化的花炮产业链格局。

花炮艺术产业要想赢利,市场容量是其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发掘并培育花炮艺术产业的市场需求是先决条件。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解决好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是属性的问题,“如何生产”是个性问题,“为谁生产”是生产的倾向性问题。生产的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那样,“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终点和目的。”所以企业不仅要在拓展产品规模、开拓产品创意上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产品材料创新和工艺创新,更要在引领消费需求、开拓产品市场上下工夫。

(二)打造品牌,跨界合作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实践证明,创立和培育自主品牌是我国经济转型期企业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拥有我们民族的世界品牌。”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战略性任务,为花炮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最新报道显示,在目前公布的第二届“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中,“浏阳花炮”的文化品牌价值位列“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七,品牌价值高达1028亿元,成为湖南唯一进入前十位的“文化名片”。

花炮产业与长沙娱乐产业都是我省优势产业,我们可以寻求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一方面,借助湖南强大的媒介传播平台推进花炮艺术的文化营销宣传。另一方面,全方位参与我国的各种大型庆典、赛事、表演和节庆活动等,向世人展示浏阳花炮的绚烂多姿和强大实力,以此为契机展示浏阳花炮的大品牌、高品质,进一步提升浏阳花炮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三)注重创新,创造价值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率先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资源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也就是将生产必需的资本、劳动等要素重新组合以进行不同于过去的生产方式。这主要包括5种新组合形式:(1)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源。(5)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在其后出版的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1928)中又提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投入变产出的函数关系)。熊皮特的创新概念涵盖十分广泛,即可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也可应用于其他领域。但其目的主要是产生效益,创造利润。熊彼特的创新观念也适用于花炮产业,尤其适合花炮企业的艺术创意,企业的艺术创意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实施艺术创意也能创新生产流程、创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企业创新的本质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有三层含义:一是有助于生产力的提升;二是价值要有增值;三是价值创造过程中要有新的形式。虽然很多企业把创新作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措施并将其提升到关系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但在创新背后,也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将创新等同于技术创新,认为只有核心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殊不知,创新有多种形式,企业的艺术创意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将它广泛应用于花炮企业的产品设计、品牌塑造以及市场营销推广中,即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的业务中,不仅能使企业创新领先成为可能,而且会降低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谭仲池主编.星空的灿烂诗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3

[3]凌继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63-66

[4]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