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价格下跌使农业生产效益下降,是农民收入下滑的基本原因。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有密切关系。但毋庸讳言,从总体上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仍不利于农民增收。

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刘 超[1]

摘要:农民增收缓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试就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与对策作一浅析。

关键词:农民收入 产品结构 农民负担

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农村工作的两大重点,而农民增收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增收缓慢,且日趋严重。据资料显示,2006~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4.8%、4.6%、3、8%和2%,2010年增幅也仅为4%。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1.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农民收入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仍有3/4的农户是纯农户或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农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户,来自农业的收入高达60%以上。自2000年以来,由于连续几年丰收,粮食、棉花、生猪、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出现了供过于求、销售不畅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几乎全面下跌。根据统计资料计算,2000年与2005年相比,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6%和31.5%。仅粮食价格下降,就使农民人均收入减收40元,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5%。虽然这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10.7%)远小于农产品,不能抵消农产品价格下降对农业生产效益的负面影响。价格下跌使农业生产效益下降,是农民收入下滑的基本原因。

2.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减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产业曾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源泉。1979~1984年间,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比来自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快24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年均增长46%,农民新增收入的35%左右来自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和条件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的阶段性变化,一是在国内买方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导致乡镇企业人均工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36.3%下降到2008年的4.1%;二是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导致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由于技术改造加速,乡镇企业出现了资金趋密和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测算表明,2004~2008年期间,与2000~2004年期间相比,乡镇企业固定资产的就业弹性从1.01下降到0.25,下降了3/4以上,增加值的就业弹性从0.45下降到0.27,下降了40%。增速降低和资本增密两个因素作用的叠加,使乡镇企业出现了吸纳劳动力数量绝对减少的情况。这些都表明,乡镇企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在逐渐减弱。

(二)深层原因

1.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变对农民增收形成了制约。农村改革初期,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农民增产的农产品都能卖出去,且市场价格也没有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增产就能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的供求格局从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甚至出现了地区性、结构性相对过剩,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增产与增收不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生产多少产品不单取决于农民有多大的生产能力,还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水平,超越市场需求的增产,将带来增产不增收或增产多、增收少甚至增产减收的结果。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有密切关系。发展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加工型农产品的需求量会明显增加。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收入弹性,开拓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而且可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增收能力。以普通的土豆为例,土豆加工成淀粉,可增值30%;加工成粉条,可增值80%;加工成麦当劳快餐店的薯条,可增值15倍;加工成环糊精,可增值20倍,高的可达30倍。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都在90%以上,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一般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6~8倍,而我国上述三个指标分别是30%、80%和5%左右,差距非常大。目前我国许多农产品表面看来供过于求,实际上是加工能力和水平太低,制约了产品的储运销售,制约了产品市场的扩大。显然,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下,不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加工水平,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是很困难的。

3.宏观经济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可否认,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经济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为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从总体上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仍不利于农民增收。比如近两年国家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居民收入时,对城镇居民采取的增收措施较多而对农民采取的较少。1999年以来,国家给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增发工资、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三条线的支出水平等宏观调控措施,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加,而农民的收入还基本处在自然增长状态。在增加的国债的使用安排上,涉农的比重较小,涉城的比重较大。又如,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承担的经济负担差异很大,城镇居民畸轻,农村居民畸重,农村居民人均承担的纳税额和社会负担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再如,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补贴等值(PSE)仍为负值,仍有大量的农业收入继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给农民增加收入以有力支撑。当前对千家万户增收有直接帮助的,就是搞活流通。要特别注意流通的城乡结合,打破在城市中由部门或国有企业垄断流通服务业的格局,让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进城搞流通。此外,农民增收,要有优势企业带头进而形成优势产业。但无论是优势企业,还是优势产业的发展,都要有生产要素的聚集。生产要素就是资本、土地、人才、信息、科技等。我们过去讲市场体系总讲产品市场,笔者认为对于农民增收来讲,现在到了强调要素市场的时候,要让土地能够顺畅流转,资金能够自由融通,信息能够及时获得,科学技术能迅速传达到农民手里。当前,要素市场中问题突出的是两点。一是资本市场。农村金融体制必须改革,不但要对传统的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进行改革,也要发展农民自己办的,或者入股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这样才能够把农村金融真正搞活。二是科技市场。农民需要高科技,而有相当多科技人员,尤其是有竞争力的科技产品和核心技术,往往集中在非农部门或农业事业单位中。现在这些单位、机构很多没有进行改革,真正的科学技术人才及其能力没有得到发挥,对此需认真调研,大胆改革。

2.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实现产销对接,增产增收。在目前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像前几年那样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已经行不通,而应通过大力度地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开展多种形式家庭经营方式等增加农民收入。要立足现有基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靠品种、品牌打开市场,靠科技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拳头产品。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首先要改善粮食的品种,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玉米和稻谷。比如,河南省是小麦大省,而省内的面包加工企业所需的面包粉却有不少是依赖从国外进口。其次要注意发展园艺产品,或那些不宜于用机械规模化生产的蔬菜业、花卉业以及水果、食用菌等。小麦、玉米、大豆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花生、芝麻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0%~50%。猪肉、牛肉、羊肉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低50%~80%不等,入世有利于畜牧业迅速发展出口和扩大出口。借助于WTO之势,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收入。

4.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取消各地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歧视政策。

5.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农民收入60%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保持农产品稳定的增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要培植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对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一切都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6.要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农村教育。在当前城市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力的情况下,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注释】

[1]刘超(1971—),男,山东昌邑人。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