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约南充市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制约南充市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制约南充市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南充市的市情特点要求经济建设必须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三者相统一。然而由于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南充市教育不能得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制约南充市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南充市的市情特点要求经济建设必须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三者相统一。只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才能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南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南充市教育不能得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取消了信息技术费、蒸饭费等,学校收入锐减(2005年全市学校比2004年少收入1.5亿元),公共经费短缺。全市每年学校公共经费缺口达8 000万元以上。而在四川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解答》中,关于取消蒸饭费后对学校蒸饭服务问题作出的解答是:“取消蒸饭费并未取消蒸饭服务。学校必须本着服务学生、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的原则继续开展蒸饭服务,不得将原蒸饭服务改为经营学生食堂强行要求学生在食堂搭伙。学校蒸饭所需染料、水电、供勤人员等开支可按照《农村中小学公共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作为学校后勤服务在公共经费中列支。有学生食堂的学校必须本着学生资源、成本收费、方便学生的原则提供服务,严禁以承包为名搞学校创收和向学生高收费。”[1]

新机制执行后,回流学生19 524人,省上应拨未拨款涉及5 158人(其中嘉陵城区初中学生3 117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2 041人),县(市)区漏统17 206人,共计41 888人需要纳入保障范围。[2]顺庆城区有42 685名中小学生未享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应政策,而又不准收取晚托费、初三补课费等费用,使之比上年共少收1 500多万元,而省上又未拨公用经费,致使顺庆城区学校运转非常困难,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全市危房面积15.6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1万平方米,需改危资金近1.2亿元,全市672万平方米校舍的常年维修费用近6 000万元。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开展才刚起步,设备设施大多是接待资金购置的,有的还没购置,需要大量的资金购置设备和维护运行。

教师福利得不到保障。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障费、失业保障、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教职工社会保障费用除个人负担部分外,应纳入财政预算,但南充市各县(市)、区基本没有纳入预算,学校也无力支付,全市约有7 000万元资金缺口。

学校债务沉重,全市4534所学校(2005年统计数据)中有95%以上学校均有负债。

2.教育资源短缺

农村教育资源硬件设施不配套,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短缺,有一定数量的危房存在,安全隐患突出;城市教育资源不足,城区教育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学校长期超负荷运转,大班教学现象比较普遍,给学校的管理、安全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等都带来严重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名优”学校不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截至2005年底,南充市还有危房15.6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有1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更新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严重不足。2005年有图书8 351 555册,与2010年规划的10 641 100册相比,相差2 289 545册;2005年有计算机41 679台,与2010年的57 556台相差15 877台。

“十一五”中期,全市将迎来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高峰,为实现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其入学率将达到85%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平均每年将增加约9 800人,需新增一线教师3041人,新增校舍13.2万平方米,以及新增相应的办学设施设备,南充市现有普通高中资源满足不了这一发展要求。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必须有较大的发展。要实现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在校生人数比例接近1∶1的目标,则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010年将增加到10.4万人,比2005年增加4.9万人,需新增一线教师4 678人,新增校舍63万平方米,新增许多教学仪器和实习设备,南充市目前中职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差,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师资培训经费短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比较困难,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偏低。目前南充市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还有2.8%、9.3%和30.7%的人员未能达到合格学历。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城教师普遍超编,偏远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不足,全市仍有2 463名代课教师;学科教学不配套,农村学校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及信息技术教师短缺。

骨干教师不稳定,每年流失市外的在职骨干教师很多。据统计,近一年来,南部县外流骨干教师132人。其中:高中教师75人、初中教师41人、小学教师16人;本科学历的教师55人、专科学历的教师67人、中师中专及以下的教师10人;高级职称的教师18人、中初级职称的教师114人[3]。外流去向主要是私立学校或外地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导致学校管理非常艰难;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流失;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导致学校办学积极性下降;大大加重了在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下降。

4.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留守学童”教育问题凸现

南充市基础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存在教育经费城乡差异。以2005年为例,城区小学生均经费平均为1 321元,农村为1 026元;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区平均为1 729元,农村为1 536元。二是存在教师整体素质城乡差异。三是存在学生辍学率城乡差异。“十五”期间,初中非正常流失学生达13 061人,其中主要是农村学校学生,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南充是劳务输出大市,在获得可观的劳务收入的同时,“留守学童”的问题也凸现出来。“留守学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偏低,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不浓。受“读书无用”和父母外出打工等的影响,一些“留守学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较差,思想道德存在滑坡、缺失,德育智育发展滞后。这些对于南充市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制约。

5.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未能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受到制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薄弱,教学与生活、实践、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个性品格和身心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城镇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中职教学质量不高,新课程改革实施任重而道远,教育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