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销售

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销售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投资、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销售作为一个能够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的手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力量。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和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销售,能够在提升、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同时,有效减少贸易摩擦,改善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状况。

第二节 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销售

出口国企业可以直接向进口国出口产品,这有可能引起贸易摩擦,也可以通过出口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和销售的方式来缓解贸易摩擦,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积累了经验,中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这种方法。

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的理论基础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贸易替代理论和贸易补充理论。贸易替代理论主要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直接投资的实践提出的,认为大规模的投资能够减少双方的贸易额。贸易补充理论主要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实践提出来的,认为大规模的投资会进一步扩大双方的贸易额。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经典理论模型是蒙代尔(Robert Mundell)的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的替代模型和小岛清(K.kojima)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模型,这两个经典理论模型也对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摩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蒙代尔(1)首先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提出了贸易与投资的相互替代模型,认为如果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根据H-O-S定理,可以得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是完全替代的。由于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母国的生产能力部分地转移到了接受投资的东道国,所以两者之间贸易将减少,随着投资母国出口的减少,两者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会减少。蒙代尔的贸易与投资替代理论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为绕开贸易摩擦而进行的直接投资,但对其他类型的国际直接投资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规避贸易摩擦,但现实中投资壁垒的存在使得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不可能是完全的;贸易壁垒与投资壁垒的并存,意味着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不可能是最佳选择。小岛清(2)则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统一于国际分工,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补的小岛清模型,该模型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综合转移,通过改变东道国的生产函数和消费水平,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同时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对外投资是否能够起到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还取决于其他一些条件,不能确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起到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Markusen&Svensson(3)利用要素比例模型解释了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这两者之间表现为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如果是合作关系,则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否则,则会表现为一种替代关系。Bhagwati(4)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贸易双方彼此之间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威胁和化解这种威胁的努力会产生补偿性投资。

对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否起到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持肯定态度。苑涛(5)在其《反倾销的经济影响:对中国的分析》一书中发现累计的国外对华反倾销发起数的上升,会增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对华反倾销与中国对发起国进行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缓解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与纠纷。贾杉(6)在研究贸易保护与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关系时发现类似的结果,美国贸易保护与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对外投资、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销售作为一个能够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的手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力量。Feenstra(7)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分为三种:贸易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贸易自由化程度,以及贸易壁垒的大小。因此,在存在贸易壁垒时,有效的规避贸易壁垒,能对一国贸易状况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和在贸易伙伴国当地进行组装销售,能够在提升、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同时,有效减少贸易摩擦,改善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状况。

二、日本以对外直接投资缓解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

虽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同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区不同,但规避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始终是其发起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日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开始,日本就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缓解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之一。20世纪50~60年代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规避纺织品贸易摩擦; 20世纪70年代彩电、钢铁、机床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缓解彩电、钢铁、机床的贸易摩擦; 20世纪80年代对汽车和录像机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规避汽车、录像机的贸易摩擦。

20世纪70年代初,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为缓解这种状况,加速扩张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尤其是进一步扩大了对亚洲纺织品和电器的直接投资。日本加大对亚洲各国投资力度的目的在于,将一部分出口能力转移到东亚国家,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形成生产能力,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向欧美国家出口,以缓解贸易摩擦。这样,通过亚洲生产基地的产业递次转移,一方面带动日本本国零部件、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保证日本国内出口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将东亚国家变成日本进军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出口加工地”和“海外集散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日本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在汽车、半导体、彩电、录像机、通信器材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对美国市场大量出口,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美国为此对日本采取了自愿出口限制、产品进口配额、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为保证出口、缓解贸易摩擦,日本开始增强了对美国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另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和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投资领域上,商业和服务业的投资超过了制造业投资和资源开发类的投资;地区结构上,虽然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但增加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以规避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日美贸易失衡的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也进一步激化。在1985年,美国成为日本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占日本当年贸易顺差额的76.8%;同时,日本也成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35.6%的来源国。随着1985年日元开始大幅度升值,以及日益激化的大量贸易摩擦,日本从1986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与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规模都开始迅速扩大(见图7.2)。1979—1985年这段时间中,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涨幅并不是太大;而1985年之后,日本不论是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还是单就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额都急速增加,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额从1985年的53.95亿元增加到了1989年的320亿美元,增长了6倍!

img67

图7.2 日本1979—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与对美国直接投资额的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 1979—1988:根据日本财务省《财政金融统计月报》第452号第9页的数据绘制。1989: The Statistics Bureau of Japan,http://www.esri. cao.go. jp/en/sna/kakuhou/kekka/h22_kaku/24annual_report_e.html.

日本一些相关机构曾经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减少贸易顺差的效果做出估测。日本经济企划厅1990年估测,认为日本直接投资在5年后可减少日本对外贸易顺差113.8亿美元;野村综合研究所1989年估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1992财年和1995财年分别减少对外贸易顺差额156亿美元和287亿美元;富士综合研究所1989年估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1992财年可减少对外贸易顺差200亿美元;日本债券信用银行1990年估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1992财年和1995财年可分别减少对外贸易顺差226亿美元和618亿美元,其中1992财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可减少对美国贸易顺差额158亿美元。从这些机构的估测情况可以看出,它们认为增加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对贸易顺差的减少和贸易摩擦的缓解产生很大的作用。

三、中国彩电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应对贸易摩擦

彩电行业作为中国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其出口是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亮点。然而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由于面临贸易壁垒等各种问题,在国际市场中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挫折。

(一)欧美与中国在彩电业方面的贸易摩擦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彩电业就遭到了欧盟方面的投诉。1988年,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小尺寸彩电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1992年,欧盟把倾销调查对象扩大化,中国出口的42厘米以上的大彩电也被牵涉进倾销案件中。1995年4月1日,欧盟做出最终裁决,判定所有中国家电企业必须缴纳25.6%的最终反倾销税。此次裁决过了不到一个月,欧盟又提出对小彩电进行复审的要求。经过40个月的复审后,1998年12月2日,在飞利浦的申诉下,欧盟决定对所有来自中国的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税,致使当时中国彩电业基本退出了欧盟市场。直至2002年底,经过多次谈判,中国7家彩电企业——厦华、海信、海尔、康佳、长虹、创维、TCL的产品获准进入欧盟市场,但它们必须分享40万台传统彩电的配额限制。同时,根据双方协议,七家彩电制造商必须共同承诺,以不低于最低价格在欧洲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并接受欧盟每年例行的现场价格核查。任何一家企业违反“价格协议”的承诺,将视为所有企业都违反了规定。

2003年5月美国开始对中国彩电业实施反倾销调查。2003年5月2日,美国五河电子公司(FREI)、电子工人国际兄弟会(IBEW)、电子产品、家具和通信国际工会(IUE-CWA)三方针对马来西亚、中国彩电企业向美国出口的彩电,正式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提出反倾销诉讼。2003年5月1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正式对中国与马来西亚出口的彩电进行调查。2003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彩色电视机存在倾销行为。2004年4月13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彩电企业征收反倾销税最终裁决结果。这对中国彩电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据统计,当时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彩电已经超过400万台。在美国对中国彩电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后,中国彩电业基本只剩下本土、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局部市场,中国彩电有超过1 500万台的生产能力被闲置。

(二)中国彩电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应对欧美贸易摩擦

面对欧美的反倾销壁垒,中国彩电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采取到反倾销发起国或第三国直接投资的方式重新打开市场。

1. TCL对反倾销发起国进行直接投资

2002年9月,TCL宣布通过其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Schneiger Electronics GmbH,与德国Schneider Electronics AG之破产管理人达成收购资产协议,收购其主要约820万欧元的资产。施耐德是一家有上百年历史的家电生产厂家,在2002年宣布破产前其在欧洲有着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中国七家彩电业企业所有配额的总和。因此,TCL希望通过收购施耐德绕过欧盟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同时,希望能够借助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帮助TCL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全世界市场的业务。

在随后的2003年,TCL集团又与法国汤姆逊签订彩电业务合同与重组协议,由双方共同出资设立一个合资公司TTE,TCL集团持有其67%的股份。TCL集团力争把该合资公司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彩电厂商。TCL集团将其在中国大陆、越南及德国的所有彩电及DVD生产厂房、研发机构、销售网络等业务投入新公司;而汤姆逊则把其位于墨西哥、波兰及泰国的彩电市场厂房、所有DVD的销售业务以及所有彩电和DVD研发中心投入新公司。汤姆逊是北美及欧洲的主要彩电厂商,拥有领先的RCA与THOMSON两个品牌及庞大的销售网络,生产线临近多个欧美消费中心。TCL收购它以后,在亚洲市场及新兴市场以推广TCL品牌为主,在欧洲市场以推广THMOSON品牌为主,在北美市场以推广RCA品牌为主,这样TCL便成功绕开欧美的反倾销壁垒,扩大在欧美市场上的销售规模。

2.其他彩电厂家以第三国投资的方式来应对反倾销贸易壁垒

在2003年遭到美国的反倾销调查后,康佳首先调整了生产基地布局,通过海外基地供货来减弱美国反倾销裁定带来的影响。在美国提出反倾销指控不久,康佳于2003年10月在墨西哥建立生产基地,该基地在2004年5月全面投产,专门生产针对美洲市场的产品。2005年9月,康佳又提出了“1568大航海计划”,为海外扩张进行战略布局,不仅扩张其主要的五大制造基地——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中国,同时还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印度建立六个研发中心。

海信也宣布将以技术、质量、品牌、设备投入的方式,与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最大电子产品生产服务供应商伟创力公司进行合作,在匈牙利建设年生产100万台的彩电工厂,以避开欧盟40%的反倾销税,争夺欧盟高达3 000万台的彩电市场。

长虹集团则利用在海外相继成立的澳大利亚长虹、印度尼西亚长虹等企业,以及在美国、中东、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连续开设的经营及研发机构,加大对高清背投等高端产品的出口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