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香自名师绝艺来

香自名师绝艺来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香自名师绝艺来 ——北京西来顺清真饭庄提起西来顺饭庄,老北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袁世凯当总统期间,褚祥又被召进总统府独立掌清真灶。有东、西两个院,50多间房的规模。最能体现清真菜肴本色的海味菜,非褚祥独创的扒海羊鱼翅莫属。西来顺增添某些菜品后,引起了社会上的议论。

香自名师绝艺来
——北京西来顺清真饭庄

提起西来顺饭庄,老北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因为西来顺有一位集技术与管理为一身,敢于创新,善于经营,并为清真菜的发展和改革作出突出贡献的西派菜系创始人——著名回民烹饪大师、经理和首席掌灶褚连祥。

褚家世居牛街,都是以经营饭馆业为生。父亲褚秀连是启源馆“元兴堂”有名的“跑堂”。母亲褚杨氏,生有3子,老大褚连祥学主厨,老二褚连义学白案,老三褚连贵学红案。

褚秀连在当时的饭馆业也算数得着的人物,他一是嗓音好,二是算得快,人称“一口清”。每当有钱人来这里吃饭,都点着名预先找他定饭,他经常受到顾客的褒奖。

褚连祥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阴历十月初一,属牛,人称褚祥。为了生活,他这个褚家长子13岁时,就跟着父亲在“元兴堂”当学徒,褚祥从不偷懒,凡是有学艺的机会,他绝不放过。他为了多学技艺还向当时牛街炒菜有名的王、杨、冯、哈4人拜了师傅。不仅一般的烧、炒、烹、炸不在话下,而且还学会了面食糕点等白案手艺,与别人相比,更有几分独到之处。褚祥尚未出师,就在牛街厨行中崭露头角,为前辈们交口称道。

清宣统年间,褚祥被召进清宫御膳房,在那里他学到了一般饭庄所不能比及的烹炒技术,也见识了御膳烹制的规模及全过程,掌握了“满汉全席”和“全羊席”的操作方法及所要求的礼仪、服务等饮食管理办法,为后来自己独立掌灶打下了厚实的功底。

袁世凯当总统期间,褚祥又被召进总统府独立掌清真灶。他的烹饪技艺日臻成熟,而且显露出创造才华。

褚祥凭着一身精湛的烹调技艺,先后到两益轩、三元店、又一村等回民饭庄掌灶。走到哪儿火到哪儿,身后总有一帮老主顾辗转追随,连天津的食客们也经常慕名而来。褚祥也是礼尚往来,在“又一村”设两套火眼,同时烹制京、津两地风味菜,一时宾客如云,声名鹊起。

1931年9月西来顺开业,股东有:北京商会会长兼中国农工银行经理冷家蹬(人称冷八爷)、原北京内二区区长阴焕然、中央理发馆和南苑澡党的经理蓝七爷、恒丽绸缎店经理潘佩华(人称潘七爷)等。西来顺地点就设在西单十字路口东面,现在的鸿宾楼以东,中国人民银行的位置上。有东、西两个院,50多间房的规模。股东们选中褚祥出任经理和主厨,因为他早已名声在外了。他在这里不仅尊重、继承了清真菜特点,更重要的是他敢于改变原来清真菜“焦、溜、煸、炒”的固有模式,研究创制了许多新菜品,逐步形成了西派菜的完整体系。

随着褚祥的到来。一大批熟识他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也纷至沓来。如西北军的马福祥、马洪适,著名京剧艺术家尚小云、马连良、荀慧生等都成了这里的常客。其中马连良先生跟褚祥私交甚好。这中间还有一段佳话,褚连样到西来顺之前,曾在又一村掌厨,马连良经常到那里吃饭。有一天,警备司令王怀庆的小舅子与李处长为争雅座,调集了大队人马,进胡同就打枪,并在胡同口架上机枪,把又一村团团围住。然后闯进店堂又摔又砸,见人又打又骂。褚祥因护着穿衣镜被当兵的一推,头撞到墙上,又跌倒在地。危急关头,正在这里吃饭的马连良挺身而出,从中斡旋,把王怀庆的小舅子劝走,并陪他打了一夜牌,此事才算化险为夷。为了感谢马连良,褚祥特意备了两桌席送到马连良府上,以报搭救之恩。西来顺成立后,马连良自然成了这里的常客,不仅来用餐,还为褚连祥的菜品改革做过鉴定和认可,所以马连良成了褚连祥菜品改革的重要支持者。闲暇时,他们也经常坐在一起研究烹饪技术。马连良曾建议,烤鸭吃腻了,能否做成香酥的东西呢。褚祥根据他的要求,考虑山东香酥的东西多,可借鉴它的方法;上海淮汤好,可借助它的汤料。他把鸭子煨制24小时以上,然后先煮后炸或先蒸后炸,做出来就成了香酥鸭。香酥鸭口味不仅香酥可口,还营养丰富,食而不腻。马连良看了很高兴,吃起来也很满意,因为香酥鸭是受了马连良点拨和启发做出来的,因而,解放前一直叫“马连良鸭子”。马连良到天津、上海等地演出,总是邀褚祥作他的私人厨师,相伴左右。

褚连祥为了使西来顺在竞争中不失利,他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并打破常规,除了向回民馆的高师求教外,还向汉民馆的师傅学习。当时林立在长安街上的高档饭庄有:大陆春、新陆春、庆林春、淮阳春及西黔阳、忠倍堂、同春园、雨花台等。他和这些汉民饭庄的掌柜结为把兄弟,利用“生日会”的方式向汉民师傅讨教烹饪技术和共同研讨烹制方法。生日会就是节、假日或某个人的生日,大家要在一起每人炒一个菜,边做边切磋。一桌席上什么菜,不上什么菜,什么时候上,配什么料,什么颜色等,外加“色、香、味”都在研讨之中。褚祥把大家总结的有益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清真菜中。他还到西餐馆学习洋人做西餐的方法,使清真菜味道更加甜美,菜品也比过去增加了。

在此基础上,褚祥独创的菜品不光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味,而且还借助了各地佳肴的特点。如“扒三白”学了山东莱;“五柳活鱼”借鉴了江浙一带的烹调技艺;“手抓羊肉”后来作为西来顺的传统菜,是由青海、新疆一带的抓羊肉改革而来,又加了姜末、香菜末、辣椒面、味精、酱油、醋等调料,味道更加细腻;有一品菜上海叫“桃花泛”,云南叫“天下策一菜”,陕西叫“平地一声雷”,主料是锅巴,褚祥从此菜引申,制成“鸭泥面包”。以面包代替锅巴,再加精致高汤,风味别具一格。人们在吃这道菜时,不仅能尝到美味,还能听到“哧啦”一声响,因此,此菜也叫“哧拉”。最能体现清真菜肴本色的海味菜,非褚祥独创的扒海羊鱼翅莫属。所谓“海羊鱼翅”,是由羊杂、鱼翅、海参三样合为一体。鱼、羊合而成“鲜”,又用海参相匹配。其中的羊杂又叫“羊五样”,包括羊脑、羊眼、羊脊髓、羊蹄筋和羊肚板,切片煮熟后与海参同煨,做成翅底,上覆鱼翅,色泽红透,其鲜无比。此时的羊杂已吃不出原来的味道,只觉得鲜美。

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因此,回民饭馆不卖无鳞鱼、鱼唇、鱼皮、鲍鱼、海参之类的东西。西来顺增添某些菜品后,引起了社会上的议论。褚祥没有因此退缩,他把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及回民教长请到西来顺,当场给大家表演。他先把鲍鱼、海参之类的东西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然后一一地介绍各种菜的营养成分,再把这些菜炒出来给大伙品尝。大家认为他讲得头头是道,菜吃到嘴里味道也鲜美,—致认为这些菜可以增加到清真菜品中,从而革新了回族的饮食习俗。当然,羊肉是清真食品,“全羊席”则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高级宴席。清宫里的“全羊席”是朝廷招待信奉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宴席,以显示隆重豪华。“全羊席”一桌最少要有44道菜,又分为君、臣、民3个等级。官场中的“全羊席”菜品要有66道,皇帝赐宴的“全羊席”,冷热大菜达到72个。从开始“亮席”到最后一大盘将羊头、羊尾拼成大型雕塑上桌,都有严格的要求。“全羊席”的餐具多用蓝、绿花纹的盘碗,烹调方法以炖、焖、扒、蒸、煮为主要手段,席面不摆酒,菜点齐上。民国以后,国宴中的“全羊席”也运用了煎、炒、烹、炸、烧、溜、爆、卤、拌、熏、烩、酱等手法,风格多样,每席6凉6热6大件等,共36道菜肴。国宴中的“全羊席”绝非一只羊可以胜任,比如“采灵芝”一菜,需用羊鼻尖肉30个;“明开夜合”一菜,需用羊眼皮40个。如此用量,不准备一群羊是无法炮制出来的。

与此相比,褚祥的“全羊席”就显得既实惠又精致,有一只“全须全尾”的羊足矣。他能把一只羊按不同部位做出60多个花样的菜来。像羊舌可以做成酱口条,羊耳可以分成3段做出3样菜肴,羊耳尖可做“迎风扇”,羊耳中段可做“双风翠”,羊耳根可做“龙门角”,羊脑、羊眼、羊脊髓可以做成“独三样”。以上这些菜品都出自羊头部位,种类繁多,而且名目五花八门,单单不露一个“羊”字,真可谓匠心独运,妙手天成。倘若没有深厚的功底,别说是做,就是想也不会想象得这么丰富。当时西来顺饭庄把褚祥创制的“全羊席”菜名,一一抄在竹牌子上,悬于堂前,号称“全羊带牌子”,名满京华。

褚祥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西派菜”的完整体系。当时西来顺的花样大约有几百种之多。如:扒三白、鸭四宝、烧四宝、扒鱼翅、酸辣鱼唇、酸辣色肚、酸辣唇肚、烧唇肚、龙须菜、鸭干鲍鱼、酸辣银丝、鲜肚丝、牛尾、红烧鱼翅、芙蓉鱼翅、通天翅、绣球鱼翅等。

扒菜、烧菜是褚祥的拿手菜,如“铁碗烧鸡蛋”(现在已失传)等。他创造的“一品芙蓉虾”也深受顾客欢迎。虾做好后,放到顾客桌前,把热油往上一倒,虾立刻膨胀起来,顾客既看到了颜色,又闻到了香味,还感觉到虾如同活了一般,立刻胃口大开。他做的“焦溜肉”更是别具特色。过去行话说顾客吃的是“时间”,不怕坐等。此菜必须用文火烤才好吃,火候长且小,肉才嫩,味才香。可惜,有些菜的做法已经失传了。

褚祥的经营宗旨是顾客至上。为此,他从选料到技术、服务、卫生等处处严格把关。褚祥做菜选料始终遵循不好的料不用,代替品不用,不将就,不怕价钱贵的原则。他买虾仁要大的,涮羊肉必须用西口的羊后腿,他选用酱油时,要用手指蘸一蘸,在嘴里尝一下,看够不够味。选用的鸡他总要亲自挑,20几只鸡往往他只能看中为数很少的几只。他的“挑剔”使送鸡的掌柜很怕他,每次来总要先悄悄地问一下伙计:“褚祥在不在?”听说他在,吓得转身就走,说:“我过会儿再来。”褚祥的选料严格在同行业中传为佳话。

炒菜中的各道工序,他更是一丝不苟。他要求伙计用1斤鸡肉熬1斤鸡汤,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过箩工序少了也不行。由于严于师表。徒弟们既敬重他,又伯他。他对徒弟的考察是随时随地多种形式的,看到徒弟迎面走过来,他会突然叫住问:“你端的什么菜?用什么肉好?这个菜是先酸后咸,还是先咸后酸哪?”徒弟胆颤地回答:“先酸后咸。”啪地一个耳刮子煽过去说:“没有咸哪有酸?记住!这个菜是先咸后酸。”徒弟吓得再也不敢忘。

给顾客送的每道菜褚祥都要过眼看看,是不是色、香、味俱全,即使是一碗肉丝面,也要闻闻够不够味,才让伙计端上桌。每次桌上剩了菜,只要让褚祥看见,他就把徒弟们叫到桌前,自己先尝一口,然后徒弟们也要一人尝一口,看看是咸了,是淡了,还是刀口不对,口感不好……他对徒弟们讲,每个菜的好赖都关系到砸不砸牌子的问题,各道工序必须认真对待才行。

严师出高徒,褚祥手下的徒弟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他除了自己用心培养外,还不惜用重金从各个饭馆把技术好的人“挖掘”过来,并分点小账(即零花钱)给他们,使他们能安心在西来顺干下去。他的经营能力也表现在人员的合理安排上。他要求每个手下人除了自己有一绝活儿外,还要掌握和了解饭庄的全面情况。就这样,褚祥依靠这些人把好饭庄的每一道关,让顾客进门后感到像在家里一样温暖,下一次顾客还想着再来。

1947年7月29日,褚样去世,时年57岁。从此西来顺一路不振,很快便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数年之后,终因其他投资者的破产,西来顺关张歇业。

1986年,在北京阜成门大街白塔寺的对面,由褚连祥的徒弟杨永和从新挂出了西来顺的牌子。现在的西来顺继承了原西来顺的风格与传统,并不断发展创新,声誉日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