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

国内外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内外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一、国外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一)关于创新体系的理论探索近十年来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发展模式、实现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第二节 国内外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国外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创新体系的理论探索

近十年来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发展模式、实现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J·Simmie等(2001)认为城市创新环境的产生有4个来源:经济积聚和企业国际化规模、同类型公司的空间集结与定位、城市经济规模与创新进程、创新源泉与国际出口市场的关联。约翰·莫尔斯大学(2003)、世界银行(200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

(二)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制度创新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样也说明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青木昌彦(2005)创造性地运用博弈论重新演示了熊彼特式制度创新路径,并发现制度变迁有3种主要的模型和相应的变革,分别为嵌入式、互补式和捆绑式;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是一种创新过程,人们进行创新的动力都来自于某些经济变量的变化所产生的潜在收益,但二者也存在着差别,即人们进行制度创新的原因是为了降低生产交易成本,而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则是为了降低生产的直接成本。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者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也具有能动作用。城市要走持续创新的发展之路,就要既坚持技术创新,又要重视制度创新,否则,城市的持续创新之路就会受到影响。

二、国内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创新体系的理论探索

我国学者已经注重根据创新体系的差异对其进行分类,任胜钢和陈凤梅(2007)从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创新主体间相互联系的空间层面这2个维度,概括出6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即科技主导的地方型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地方型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外向型区域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多面型区域创新系统、研企结合的外向型区域创新系统、研企结合的多层面区域创新系统。

(二)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探索

近年来,我国关于创新资源集聚的制度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钟坚的《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以及牟宝柱的《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等著作。王欣等(2010)认为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王庭东等(2009)认为,在地区竞争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策的结果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某个地区的制度创新及其经济增长会吸引来自落后地区的高级要素,形成经济增长的“马太效应”。

总体来看,我国学者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仍显滞后,理论研究的滞后也是有关政府部门制度创新滞后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关于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制度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本书关于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保罗·罗默提出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四要素”理论,即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可按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衡量)和新思想(可按专利数量衡量)。其中,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第一资源(笔者也将对3个城市的人力资本现状进行重点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笔者将创新体系框架描述如图2-1所示。

img2

图2-1 创新体系框架示意图

如图2-1所示,笔者认为,创新资源分三个层次,即创新资源应用层(核心层)、创新资源储备层、创新桥梁层,这三个层面的创新资源各具优势,互相协同,构成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创新资源应用层(核心层):主要指创新型企业。企业集聚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项目(专利)进行创新生产,取得创新绩效。

第二,创新资源储备层: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这些组织(机构)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项目(专利)资源。

第三,创新桥梁层(制度层):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各类创新平台以及这些组织的工作内容,即支撑创新活动的科技管理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科研评价体系等,还包括城市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等,其主要作用是对创新资源进行引导,使得创新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创新桥梁层是学界、政府关注的焦点。就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现状来看,不少地方在进行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科技成果转换费用高、创新型企业融资难、企业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等问题,导致创新成本过高,这就需要增强各种创新资源的可得性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而制度创新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