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圭亚那的基本国情

圭亚那的基本国情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圭亚那的基本国情独立时圭亚那的基本国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国小人少,资源丰富圭亚那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北部,东、南、西三面分别同苏里南、巴西和委内瑞拉接壤,北濒大西洋。1814年,圭亚那又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圭亚那经济基本上被英国所控制。战后,圭亚那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发展。这些因素为制定和实践圭亚那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第一节 圭亚那的基本国情

独立时圭亚那的基本国情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小人少,资源丰富

圭亚那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北部,东、南、西三面分别同苏里南、巴西和委内瑞拉接壤,北濒大西洋。面积214970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但人口只有广西的4.4%,为92万(1983年年中估计)。[1]自然资源有铝土、锰、金、金刚石、钽等矿藏和森林。铝土的储量为3.6亿吨。

圭亚那除沿海平原和丘陵沙土区的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基本上没有开发。沿海平原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但居住着全国95%的人口。全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但在沿海地区却高达101.6人。可耕地也主要集中在这里。丘陵沙土区土质较差,需要改造后方能种植农作物。[2]全国约90%的土地为森林所覆盖,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木材总蓄积量估计有20多亿立方米。但由于内地交通不便,可以进入采伐的森林不超过森林总面积的20%。圭亚那境内多湍急的河流和瀑布,水力资源丰富,正可弥补能源矿藏的不足,但迄今大部分尚未开发。

二、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落后

公元9世纪,印第安人开始在此定居。15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逐步将圭亚那变成一个向欧洲提供亚热带食品和橡胶的产地。1648年,圭亚那沦为荷兰殖民地。由于缺少劳动力,从17世纪中叶起,大批黑人被贩入圭亚那,从事棉花、咖啡和甘蔗种植业。1814年,圭亚那又沦为英国殖民地。1834年废奴后,种植园再次面临劳动力匮乏的困境,庄园主遂从印度、葡萄牙和中国等地引进大批契约劳工。这种大规模的移民到1917年才告一段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圭亚那经济基本上被英国所控制。大战期间,美国势力逐渐渗入。战后,圭亚那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发展。1953年,圭亚那取得英联邦的“内部自治”地位,1966年5月26日宣布独立。

长达四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使圭亚那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结构单一,发展缓慢,并被外资所控制。独立时,国民经济严重依赖铝土、蔗糖和大米三大“经济支柱”。这三项产品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40%,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经济命脉完全控制在英、美和加拿大资本的手中,英资布克—麦康内尔有限公司(简称布克)和美、加合资的德梅腊腊铝土公司(简称登巴)的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产值占全国各种产品总产值的50%。圭亚那工业落后,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需进口;政府的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

三、民族构成复杂,种族问题尖锐

圭亚那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欧、亚、非、拉美各个种族,是世界各种族的缩影,因而素有“六族之邦”的称号。其中印度人占51%,黑人和混血种人分别占31%和11%,印第安人占5%,葡萄牙人占1.3%,其余为华人和其他欧洲人。在独立前的数百年间,殖民主义者一贯采取“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在各民族之间制造不和,致使长期以来民族关系十分紧张,有时导致社会动荡。20世纪60年代初,英、美两国为了阻挠和拖延圭亚那的独立,曾于1622~1964年三次策动大罢工和民族暴乱。此后民族对立情绪进一步加深。独立后伯纳姆政府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民族关系有所改善,矛盾有所缓和,但迄今未完全解决。

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在圭亚那历史上有着争取解放的光荣传统。黑人奴隶曾为了反抗殖民统治多次举行暴动。1919年,圭亚那工人成立了加勒比地区的第一个工会组织英属圭亚那工会,为劳工的权益而斗争。战后时期,圭亚那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有较大发展。1950年以后,先后成立了两个民族主义政党,领导民族独立运动。1966年独立后,圭亚那人民不仅要求巩固政治上的独立,而且对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也具有强烈的愿望。圭亚那的知识阶层对英、美国家的新思潮比较敏感,他们易于接受新的理论,努力探索发展本国经济的途径。这些因素为制定和实践圭亚那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