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智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智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智利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西临太平洋。当前,智利已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198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210美元。本章重点研究1973年以来军政府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对“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在智利实施的情况只做概括性的介绍。另一方面,“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在智利经济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对此应当有所介绍。

第五章 智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智利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西临太平洋。人口1148.7万(1982年)。领土面积74.2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9~15℃。海岸线约4000公里。全境地形狭长,北部长年无雨,为世界最干旱地区之一,矿物资源较多;南部多为森林覆盖;中部雨量适中,人口稠密,是工农业中心。智利自然资源丰富,硝石储量居世界首位,铜的储量居世界第二,煤、铁储量分别为20亿吨和10亿吨,钼、锰、铅、锌、金、银、汞等都有一定储量;森林覆盖面积达2068万公顷;渔业资源也相当可观。当前,智利已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198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210美元。[1]

智利自1818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共和国以来,其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为主要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智利的铜和硝石出口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由于人造硝石的出现,使智利作为硝石出口国的地位急剧下降,1917年智利产硝石300万吨,1919年即降至170万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曾给智利经济以沉重打击,促使智利在继续出口铜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同时,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致力于发展工业,以减少制成品的进口,即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从那时起到60年代末的30年间,智利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积累了许多阻碍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1970~1973年,由社会党人阿连德领导的“人民团结”政府在智利推行铜矿等基本财富国有化、征收或干预大批外资和本国私人资本企业、广泛进行土地改革等措施,使国内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进而导致经济局势的严重恶化。1973年9月军人执政后,开始推行以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智利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章重点研究1973年以来军政府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对“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在智利实施的情况只做概括性的介绍。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一方面,战后不论在拉丁美洲还是在整个第三世界,智利军政府1973年以来所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许多自身的特色。对此着重加以研究,对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探讨和借鉴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是有益的。另一方面,“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在智利经济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对此应当有所介绍。但是,自3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推行这一战略的国家比较多,与这一战略有关的许多问题在其他各篇中已有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