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市场的形成及作用

区域市场的形成及作用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16-4 区域市场B交易频率分布图由于A市场与B市场相邻,因此有:如果我们式置换式和式并相应与式、式合并,则有:式表明市场A与市场B的

第一节 区域市场的形成及作用

一、区域市场的本质

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在空间上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依据各经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换的普及程度、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交易活动在特定空间的汇集的一种市场形式。

(一)区域市场首先是一个经济性概念

区域市场主要是根据其特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所形成的市场。行政或法律的作用不在于人为地“创造”区域市场,而是管理、规范市场交易主体行为,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使区域市场组织区域内及区际之间商品交换的能力不断扩大,以繁荣经济。有种观点认为,“不论按照行政区划组建的市场还是按照经济区划组建的市场,都属于区域市场的范畴。并且,行政区域市场和经济区域市场,二者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之内统一安排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结、提高区际竞争实力与水平、推动区域性商品经济加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都是基本一致的。”(1)我们不赞成这种把根据行政区划所形成的所谓行政区域市场亦看做是区域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理由是:

1.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组织基础及内部联系是依据历史上久已形成的经济联系而发展起来的市场空间形式,它经历过长时间的不断演化过程,其交易形式、场所及商品流通渠道都相对稳定,区域内的经济分工也必然是最经济合理的。因为只有区域内各类经济主体都遵循交易中的比较成本原理,市场行为才能持续不断地在该区域内发生、扩展。这种市场行为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分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社会分工越是深化,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越在加深。当这些经济主体分别具有或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时,其依赖行为就只有通过市场行为来表现和完成,这时区域经济的组织者、协调者就非市场莫属了。区域市场的不断扩大,会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会使经济区域的边界不断向外延展。这是因为,区域市场功能的扩大,流通半径延长,覆盖的地域自然扩大。

相反,行政区域确定的依据主要不在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而完全是个地域性概念。为了维持行政区域的统一和稳定,不可能通过市场的组织和协调,而必须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的层层管理和控制,否则行政区域就不复存在。可见,行政区域是依附于政权而存在的一种地域形式,维系其存在和运行的主要机制是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在此是受到排斥的。

2.经济区域市场是一个松散的结构,活动于其中的各经济主体,没有身份歧视,没有大小之分,一律平等,交易双方共同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所谓的“行政区域市场”则很少有真正的市场行为发生,这里维系各经济主体联系的是行政机制,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种姓”歧视,“交易”行为必须屈从于行政协调。严格地说,行政区域中的经济活动并非真正含义上的市场活动,因此,由行政区划圈定的区域边界也就不具有市场的特征。

(二)区域市场还是一个相对性概念

从绝对意义上讲,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是没有边界的(这需要以下几个条件的保障:一是没有人为的交易障碍,如禁运、经济制裁或关税壁垒、闭关锁国等;二是交通条件相当发达,削弱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时间约束;三是保鲜、冷藏、防震等技术完善),那么市场也就是无界限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确认,世界上只存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在这个统一市场中只有市场主体(签约人,即进行市场交易的具体承担者,如商品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等)、市场客体(商品,包括有形商品、无形商品)(2)和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即交通和通讯以及包括商品交易所、拍卖、招标、博览会或展览会及其非固定的销售渠道)。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性、统一性的概念,包容了所有商品交易活动和市场活动形式,但这并不否定市场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相对于国际市场来说,欧洲市场、北美贸易圈、亚太经济圈等则为区域市场;相对于海外市场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则为区域市场;相对于全国统一市场来说,某个经济区域的市场则为区域市场。

二、区域市场的边界测定

区域市场既然是经济性、相对性概念,而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那么如何确定或测定区域市场之间的边界呢?这个问题一直是研究区域市场的难题,也是引起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关系混乱的症结所在。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终于使区域市场边界的确定问题有了比较满意的答案——即根据市场交易频率的高低来测定区域市场的边界。

为了分析上方便起见,我们假定现在只有区域市场A和区域市场B两个相邻的市场,在市场A中,其交易频数R由中心向周边不断递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6-1表示。其公式如下:

img21

图16-1 区域市场A交易次数分布图

式中:RA代表A市场在一定时间内交易行为的总次数;rA1代表A市场最中心的交易次数:rA2、rA3……rAn依次为该市场的外围交易次数。

对(1)式两边同时除以RA,我们就得到了各区域在特定时间内的交易频率,即为:

img22

进而

现在让我们再考察区域市场B中的交易频数和交易频率的分布的情况,所不同的仅是我们是从B市场的外围向其中心考察,也就是其交易频数R由外围向中心不断递增,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图16-3表示。其公式如下:

img25

img26

图16-2 区域市场A交易频率分布图

图16-3 区域市场B交易次数分布图

式中:rB表示B市场在一定时间内交易行为的总次数:rB1表示B市场与A市场相连部分的市场交易次数;rB2、rB3……rBn依次为该市场趋向于市场核心部分的交易次数。

同(1)式的推导相同,由(3)式我们可以得到:

如果我们把(4)式用曲线表示,则会发现曲线B是一条上斜的曲线(见图16-4),它说明在区域市场B中,交易频率在rBn区最高,在rB1区最低。

img29

图16-4 区域市场B交易频率分布图

由于A市场与B市场相邻,因此有:

img30

如果我们(5)式置换(3)式和(4)式并相应与(1)式、(2)式合并,则有:

img31

img33

图16-5 统一市场AB交易频率分布图

三、我国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变异

随着市场取向型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已经不单纯表现在市场要素结构上,区域市场在我国也已初具规模。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地区、西南四省五方等全国一级经济区网络,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市场。这些区域市场所形成比较利益机制,激发和增强了区域社会经济主体获取比较利益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为开发利用特定经济区域的优势确立了基础。区域市场的初步发育,还促进了商品的区际流动,使经济区之间的交易频率上升,区域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推动了跨地区、跨部门的经济联合,促进了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渐渐形成的,区域市场的发育也毫无疑问地产生了许多变异。

1.规律与现实。如众所知,在区际商品交换过程中,往往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律,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全面开放产品市场、消除关税壁垒,通过扩大海外市场或区际市场需求的方式来弥补国内或区内有效需求的下降部分,借此拉动供给的增长和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从而使其技术经济的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优势。相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要求发达国家或地区开放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来改造区域内部的落后产业,逐步增强整体经济的竞争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经济差距。

区际市场之间正因为存在这样一种规律,所以才使各区域市场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只有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和要求均获得满足后,商品及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才是最有效的:(1)商品和生产要素按照最小成本原则流向产出率或效用水平最高的领域或消费者手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发达国家或地区避免了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技术和资本,优化了落后的产业结构,从而增强了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经济主体的实力。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相互依存的均衡态势常常被人为地打破: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了达到少费力气地长久占领欠发达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往往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技术封锁或增加、贷款附加条件,使转让给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这种不对称的区际市场渗透,发展中国家很难从中获取较多比较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提高经济竞争能力,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某些发达国家都相应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提高关税、增加进口商品限制条款,以削弱发达国家商品在本区域市场的竞争能力。这种发达区域市场与欠发达区域市场之间的相互封锁,必然会降低区际之间的相关度,市场交易行为下降,商品和生产要素只能在区域市场内配置,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下降了。这就是国际市场上通常所说的贸易摩擦或非对称贸易导致世界整体经济实力下降的基本原因。

显然,这种贸易保护、关税壁垒等只应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上,一国之内不应有此现象。因为一国之内不可能有关税,区域之间的交易应该是自由的。但如果我们不适当地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并且把行政区划所圈定的地理区域等同于区域市场,那么各种变相的“关税”或“壁垒政策”就会应运而生。如果我们把分析的视角转向中国市场发育的现实,就会发现:(1)我国的经济区域从总的方向看,可以分为: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内地较发达区域和西北、西南、北部边疆欠发达区域。(2)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相对雄厚,但其在向较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输出产成品的同时却封锁技术。对此,较发达的内地和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由于不能获得技术及资金,于是就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保护性手段,甚至发展到动用行政力量设关建卡。(3)各区域市场间的封锁,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成了障碍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协调的主要因素。

2.原因与症结。区域市场的初步发育何以会出现变异呢?我们认为原因仍出在整个经济环境、经济体制、指导思想的误导和不协调上。从经济环境分析,我国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资源、资金、技术相当稀缺,它们的自由流通,在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从经济体制上分析,利益分配机制不顺,固化了各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利益,以行政区划取代了经济区划,破坏了区域市场自身的发育规律。进而言之,改革以来,我们主要调整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配关系及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前者就是财政承包制,或曰“分灶吃饭”。在总量上,由于它大多把与产值速度密切相关的流转税(如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包括在内,地方政府为更多地增加财政收入,自然要追求产值的高速增长;在结构上,现行税率是加工工业的流转税率较高,基础工业较低,地方政府为更多地增加财政收入,自然将投资倾斜于加工工业及一般消费品工业;在区域经济合作上,为了确保本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实现,采用贸易壁垒政策,来保护其落后的产业和企业。

从指导思想上分析,我们始终把行政区域和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混为一谈,以致发育区域市场成了许多地方政府搞封锁、割据的“隐身草”。如前所述,区域市场是个经济概念并非行政概念,引导区域市场运转的是市场机制,政府在其中只具有管理、调控、服务的职能。同时,区域市场并不是“孤岛”,它只不过是全国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子系统,区域市场之间的边界并没有明晰的线条,它只是根据交易频率高低而判断的一个公共区域。因此,任何割裂市场自然发育规律的人为干预,都会导致区域市场发育的畸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