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的原因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的原因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的原因我国“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关系紧张有多方面的具体原因。但是“十五”期间的过热产业主要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过度发展。结果在“十五”期间出现了较大的能源供需缺口。同样,“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关系紧张,又使我国能源建设不能按计划进行。

二、“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的原因

我国“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关系紧张有多方面的具体原因。这些具体原因有的具有一定偶然性和不可确定性,例如,一些地区来水少,水电出力不足,南方地区夏季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等等。但更主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直接造成能源供需关系紧张,而且也引起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

1.经济过热、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快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曾出现过两次较为严重的能源供给不足,而且都与经济过热有关。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出现了以电冰箱、洗衣机、电视等家电生产线为主的重复建设。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能源电力短缺,一些工厂因此“停三开四”,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行。“十五”期间,国家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结果和当初规划设想大相径庭,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2003年,钢材、氧化铝、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在20%甚至30%以上,并拉动这些产业迅速扩张,一些行业在2003年就已达到了“十五”计划期末的目标。与上次经济过热相似,能源短缺成为“十五”期间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一些地区的工厂又出现了“停三开四”。

虽然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经济过热和“十五”期间的经济过热的共同表现是若干个行业的过度发展,重复建设,电力消费增长大于经济增长。但是“十五”期间的过热产业主要是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过度发展。据估算,我国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是其工业行业的5倍左右。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不仅仅造成电力消费增长加快,而且使我国的煤炭、石油消费增长也全面加速,能源消耗强度2002年开始逐步上升(见图4-1)。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降的能源消耗强度在“十五”期间出现止降转升的变化,不仅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原来的小于“1”转为大于“1”(见图4-2)。

图4-1 2000~2003年能源消耗强度

经济过热和较为严重的能源短缺,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能源投资与能源生产。由于我国能源生产建设的市场准入控制不严,每次严重的能源短缺都为一些计划外能源项目、低效率的能源项目上马创造了机会。例如,20世纪80年代能源短缺,使一些小煤窑蜂拥而上;“十五”期间的能源短缺,一些地区又开始大量建设自备小电厂和采用柴油发电,虽然从数量上暂缓了当期能源供需紧张的局面,但却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因为能源工业不仅是能源产品供给部门,也是高能耗部门。能源工业的低水平扩张,也是能源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图4-2 1985~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2.对能源供需的调控过度,能源发展规划不落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总是通过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实现的。不均衡的市场供需关系体现着发展过程,而且会在发展中得到修正。如果市场失衡不是非正常因素引起的,并且失衡的程度不大,政府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干预。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加之能源的重要作用和能源供需关系的广泛影响,我国政府对能源供需关系比较关注,并且总是进行一定的干预。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供需关系实际上受政府与市场本身的双重调节,其结果往往是调节过度,基期解决能源过剩的政策措施往往成为报告期能源短缺的原因之一。反之亦然。

受能源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我国能源建设不能按照规划进行,处于忽快忽慢的波动之中。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能源短缺之后出现了能源生产建设高峰。随着经济过热逐步得到纠正,加之前一时期大量上马的能源项目陆续建成,到90年代末,我国一度出现了电力装机与煤炭生产过剩的问题。2000年我国的实际能源消费量12亿多吨,而根据“九五”规划,到2000年我国的能源规划产量为14亿吨标煤,超过需求2亿多吨。受此影响,我国出台了三年之内不上新的电力建设项目,不建新的矿井等政策措施,调低了能源发展速度。在“十五”能源规划中,2005年全国能源规划产量13.2亿吨标煤。其中,煤炭11.7亿吨,增加1.72亿吨,年均增长3.23%。电力装机为3.7亿千瓦,年均增长3.2%,发电量173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08%。结果在“十五”期间出现了较大的能源供需缺口。同样,“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关系紧张,又使我国能源建设不能按计划进行。据统计,“十五”期间未经批准的电力建设项目,其装机容量是批准的2倍。到“十五”期末,我国的电力装机达到5.1亿千瓦,煤炭产量达到了21.1亿吨。据有关部门预计,“十一五”期间又可能形成电力装机容量的过剩。煤矿建设也有同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阶段是制定能源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在短期内,能源消费需求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而波动是正常的,即使是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也会出现波动,但是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一般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能源供需与能源规划目标的差异,可以发现能源规划受规划当期经济增长速度与短期能源供需关系的影响过大,而对能源供需关系的长期趋势考虑不够,从而出现矫枉过正,形成近十几年来能源过剩与短缺的交替。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工作力度不够

重化工业发展过快是“十五”期间能源需求增长过快、能源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限制重化工业等高耗能工业的过度发展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关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办法。而我国只强调了限制高耗能产业,而在采用高效节能先进技术,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我国都不可能逾越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五”期间乃至“十五”以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法律与法规,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也有所下降,但是,节能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企业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单位,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体和节能潜力最大的单位。目前,大部分企业中没有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和人员,或者以前有现在也取消了,缺乏从上到下的节能管理系统,结果是我国高层非常重视节能工作,但基层没有组织,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