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例民办教育扩张能否“蛇吞象”

例民办教育扩张能否“蛇吞象”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 例[2]民办教育扩张能否“蛇吞象”2004年7月28日,南洋教育集团在铁道部所辖主流媒体《人民铁道》报用半版的篇幅,刊登了一则耐人寻味的广告,颇引人注目。进程已过大半,截至2004年8月6日,铁道部所属学校尚有130所中学和43所职业学校近15000名职工未完成向地方教育部门的移交。看来,民营“教育企业”老总采访一次也颇不易。记者首次采访民办教育领域便遭“冷遇”。

案 例[2]民办教育扩张能否“蛇吞象”

2004年7月28日,南洋教育集团在铁道部所辖主流媒体《人民铁道》报用半版的篇幅,刊登了一则耐人寻味的广告,颇引人注目。广告称:南洋教育欲面向全国大型企业寻求办学合作伙伴,诉求主要对象是:重点中学改制和职业学院分离。合作方式可合资、股权持有、整体改制、改造老校等多种灵活方式。欲响应国家主辅分离政策,减轻企业办学投资负担……

其刊载的时间恰恰是处于铁道部主辅分离,尤其是学校剥离攻坚推进的关键时刻!进程已过大半,截至2004年8月6日,铁道部所属学校尚有130所中学和43所职业学校近15000名职工未完成向地方教育部门的移交。显然,此时南洋教育集团刊登广告的用心不言而自明:其蚕食的下一个目标竟然“杀”向了铁路,胃口是否太大了点?当前中国民办教育的扩张势力是否到了“蛇吞象”的地步?

中国教育产业市场教育资源整合“国退民进”的序幕,是否会由南洋教育集团的大胆挺进而彻底拉开?

一、几经周折探营南洋虚实

在求证南洋新的发展扩张模式是否可行之前,记者先从网上调阅了南洋教育的档案:南洋发展集团是以教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致力于发展知识经济产业体系的企业集团。自1993年投资民办教育,迄今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

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南洋发展集团已经先后在太原、大同、洛阳、成都、青岛、大连、昆明、沭阳和济南兴办了9所不同风格的15年一贯制“南洋学校”,以及成都南洋学院、北京南洋(兴华)大学两所民办大学,构建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适应终身教育需求的教育服务体系

截至2004年8月,南洋发展集团教育投资总额已近15亿元人民币,师生总数已近2万人,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之一。

这是一个资产上15亿元的“教育企业”,其10年膨胀扩张的高速度或许是近十年中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的缩影。以前南洋皆以自身投资发展为主,而这次却转变为急剧的外延扩张模式,且要吞向铁路整建制的“精锐部队”学校,其能吞得下吗?其有何政策依据?其有何运作秘诀?

记者8月6日拨通了南洋教育发展集团北京总部的电话,欲采访其“一把手”任总,其办公室的人讲老总出差了,下周再约,还不失客气。8月9日上午再约,办公室人讲,任总下午才回来,记者只有耐下性子等下午。下午记者又打过去,对方讲,任总正在开会,明天再说。8月10日下午记者又打过去,对方讲老总又出差了,过两天才回来。看来,民营“教育企业”老总采访一次也颇不易。记者首次采访民办教育领域便遭“冷遇”。

8月12日,记者又不屈不挠地打电话过去,对方讲那你找总裁秘书许小姐。而许小姐又在不断地开会,几次寻她不着。当几近下班时分,电话终于找到了许小姐。记者讲明采访目的,许小姐首先替老总挡驾:“任总一向很低调,不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你们刊登大幅广告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引人注意吗?现在“关注”来了,怎么又拒绝了?这不是叶公好龙吗?

不管记者怎么讲,许小姐依旧是冰冷地拒绝。这更加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南洋又在隐藏什么呢?南洋提出该种扩张模式莫非是在“玩概念”?仅是“虚晃一枪”而无实作之意?那它干吗又要“虚晃一枪”呢?而且用半版广告的代价?为求证此答案,迫不得已,记者只得扮做“客户”,对南洋进行暗访。南洋总不会拒绝其广告诉求的客户吧?

果然,当记者扮做一某铁路学校代表前来联络联合办学事宜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坐在了南洋主管联合办学事宜的副总裁张更生的办公室里。

记者:张总,近几年南洋教育的发展速度与办学规模如何?为何今年改为“外延扩张”战略?

张更生:1994年,本着“报效桑梓,造福社会”的宗旨,南洋教育创办了第一所南洋学校“山西南洋国际学校”,投资规模达1亿元;

1995年,立足“育人育才,桃李报国”的信念,南洋教育创办了第二所南洋学校“大同南洋国际学校”,投资规模近5000万元;

1996年,运用“集团投资、连锁办学、专家治校、滚动发展、适度产业化”的产业模式,南洋教育创办了洛阳南洋学校与无锡南洋学校,投资规模达2亿元;

1998年,依照“合理布局、持续发展”的计划,南洋教育创办了“成都南洋学校”和“青岛南洋学校”以及“成都南洋学院”,投资规模达3亿元;

2000年,本着“品牌经营、规模发展”的规划,南洋教育创办了“大连南洋学校”和“昆明南洋学校”,并举办“北京兴华大学”,投资规模达3亿元;

2001年,为应对“低成本扩张,开发县级市场”的未来竞争与市场细分,南洋投资控股了江苏沭阳南洋新世纪学校。

可以说,从2001年,南洋教育开始面对未来发展,决定与资本市场接轨,实现教育资产重组,营建了现代企业管理架构,为未来“做强、做大”南洋教育从根本上进行了战略设计,而去年国家公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今年公布的《民办教育实施条例》使我们南洋的外延扩张发展战略有了实施的可能。

南洋教育深刻地认识到: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中,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质的变化。中国加入WTO以后,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必将成为不可逆转之势。教育产业的竞争和发展趋势都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南洋教育历经10年艰辛创业之后,在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对南洋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更加理性、更加超前的战略设计,以此来巩固成果,适应未来。

记者:你的意思是以前想这样做做不了,是不允许吗?

张更生:是。因为以前国家没有出台我们可以参与国立学校的改制的相关政策,今年不一样了,因为《民办教育实施条例》细则规定,除九年义务教育外,民办教育机构可以参与国立高中及职业学校的改制。

记者:为何选择这时出击打广告?是不是想收编铁路学校这一“精锐部队”?

张更生:铁路正在进行学校的剥离,我们也想看有无合作空间。

记者:除了铁路外,其他的与企业合作办学是否也在尝试?

张更生:在之前我们曾与河南洛阳一拖在谈,在湖北与航天部所属的有关学校在谈,但目前都尚未有实质进展。

记者:为何?

张更生:一拖的中小学、幼儿园俱全,全部接受包袱太重,不现实。我们想择其有品牌的高中部合作,对方又不同意。

记者:目前,大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其还有哪些阻碍?或哪些机会?

张更生:毕竟是才开始吗,但这一战略我们还会坚持实施下去,对我们是相对“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产业,我们当然会追求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因为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合作双方都还须磨合。我们的机会在于当前各地方教育局教育投入资本的相对不足。面对大规模的企业学校不断划归地方,地方教育经费的不足更加凸显。比如,这次铁路学校划归地方后,铁路一次性划归地方3年的教育经费,递减基数不等。三年后的地方教育经费怎么办?巨大的经费缺口给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据有关地方教育部门讲,比如这次铁路学校先接过来再说,先得到三年的经费。三年后再找我们联办教育。

如果铁路学校现在找我们联办,不仅可省了这三年的经费,而且我们还同时承担其债务,各地方教育局接受是只管经费不要债务的。所以说,我们并非只在“玩概念”,从长远看,我们完全有可能,因为教育产业市场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暗访南洋归来记者在思考:再过10年或20年,莫非也有办学的“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就向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一样,到那时已不分民办还是官办教育了?只要能办出水平不就成了?

那么,将被“蛇”吞掉的“象”又做何想法?他们能认可民办“蛇”欲吞“象”的一相情愿吗?

二、“移交大员”感慨“剥离沧桑”

8月5日,记者千里奔赴河南洛阳铁路分局教委,采访被人誉为“移交大员”的教委主任王国治。他曾是记者的老朋友,谈起目前正在向洛阳地方教委移交企业学校的无奈迷惘,其感慨颇多。

记者:目前,向地方移交的情况如何?有困难吗?

王主任:移交协议刚刚草签,地方开始一直不收,说接过去是包袱。主要原因是省教委一直未表态,各地市教育局当然不敢冒动。目前整个铁路学校向地方移交已近尾声,仅剩下山西、山东、河南、广东的部分铁路学校未移交成,河南是相对较滞缓的。

记者:滞缓的主要原因是经费问题还是什么?

王主任:经费不足肯定是主要因素之一。铁路仅移交给地方3年的经费,且每年是递减的。地方讲,转过来后可是要包你一辈子经费的,3年后怎么办?固定资产等学校设施无偿划拨,对方不承担遗留债务,对铁路学校的教师身份要重新核定,不承认由工人转干直接任命的教师,这在铁路已成为历史问题,还须不断与市里面协调。类似这样的协调不计其数,真是劳神费心,最近一个月的礼拜天从未休息过。

记者:会不会考虑和有实力民办名校联合办学?

王主任:起码目前不会。

记者:为何?

王主任:铁道部特别强调移交学校过程中的稳定,可以说是下了死命令吧,只准移交地方教育局。如果你“移交”民办学校,那教师心态能承受吗?肯定会引起不稳定。在移交过程中也有的中学校长讲:“别交了,别去寄人篱下,我们拉出去单干,也肯定会干好。”但起码目前不行。至于移交后,地方教育局再拿我们与什么民办学校联合办学,那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会有这种可能吗?

王主任:难说,三年后的事谁也无法预料。现在,由于铁路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减少,铁路学校的工资水平已不尽如人意,与市里已有些距离,有种灰溜溜的感觉。据说洛阳民办南洋学校的校长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将来民办与公办的联合也未必不是一个路子。

记者:你目前的心情如何?面对目前这“剪不断理还乱”的铁路学校的移交?

王主任:两个字:无奈。同时你还不得不提起精神,因为这毕竟关系着上千教职员工的未来命运。我有点像《红楼梦》中协理宁国府的王熙凤,“操碎了意悬悬半世心”,几十年铁路企业办学的“落定尘埃”由我承受和拂清;“恰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数任教委主任何其风风光光,惟我沦为“移交大员”,岂不是黄粱一梦!目前,我的位置尚未着落,是否会被“移交掉”尚不可知。

记者安慰了他一番,与老朋友在骄阳下“知了”声中握别……

三、采访手记

完成本选题的两大主角的采访后,记者也感慨良多:从目前的状况看,南洋教育欲染指铁路联合办学已不具备任何可能性。与大企业的合作也多停留在“概念炒作上”。

南洋为什么要炒当前几乎不可能操作的概念?

南洋的张副总曾在私下对记者讲,作为民办教育的“大哥大”,他们与教育部的关系很密切,教育部对民办教育出台一些新政策时常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因此,他们也最会运用政策。这次提出新的扩张发展模式主要依据新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实施条例》。

但最主要的是南洋敏锐地嗅到了教育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近的急迫足音,遥听到了于无声处的教育改制不可阻挡的滚滚春雷。

现在不能“蛇吞象”,并不意味着永远不能“蛇吞象”。因此,南洋此举绝不仅仅在无谓地去盲目“玩概念”,而恰恰是“用心良苦”。

这或许就是战略眼光。

而张副总裁讲到的“地方教委先把企业学校收了去,得到一笔可观的转让经费后,再拿企业学校与民办学校改制联营办学”的或然性?让记者陡然为芸芸被收编的学校担起心来:

未来,“蛇”、“象”联营的路会怎么走?

中国教育产业市场化改制的方向究竟向何处去?

四、相关链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教育的振兴,否则振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教育为振兴战略服务,这也是东北三位厅长的一致看法。

摘自《中新网》铁道部稳步推进“主辅分离”

1.半年剥离20万人

记者从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获悉,作为基础性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铁路主辅分离改革,2003年取得重大突破。仅仅半年就有20多万人从铁路系统剥离出去。

在中国铁路240万人员中,从事非运输行业的就有100多万人,是世界其他国家铁路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铁物资总公司、铁通公司移交国资委。部属4个勘察设计院、铁路局所属38家设计施工企业移交国资委下属的工程总公司和建筑总公司。铁路学校、医院移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至去年年底,全路已移交中小学225所、幼儿园50所、医院13所,另有94所学校、39所医院正在办理移交手续。

据《中国青年报》

2.东北地区大型国企不再“办社会”学校医院剥离

据中新网报道,“东北的大国企,每年要拨六七亿元用于企业办的中小学校。这真是一个沉重的大包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发展局某负责人说,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已经选择部分城市和企业进行试点,有步骤地剥离重点大企业办社会职能,将用两到三年时间解决这一问题。

据统计,东北的大国企每年用于办中小学校及公检法、医疗卫生等社会机构的开支达80亿元。企业办社会支出过大已经成为制约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东北的企业办社会,占了全国总量的近一半,因此这次改革将优先考虑东北。据介绍,鞍钢、一汽的改革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大多数学校已经被分离出去。

国资委要求,剥离重点大企业办社会职能,将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从易到难、量力而行及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分离的原则,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费用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试点地区将以中小学校、公检法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幼教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社保机构、供水供电供暖机构等为主要分离对象。中小学校和公检法机构等政府行政职能机构一次性成建制移交政府管理。中央财政也将对中央企业办中小学校、公检法等行政性机构分离所需费用给予补贴,其他机构分离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与企业协商解决。

3.国企办社会年内将消失,厂办医院、学校将被“剥离”

据《大河报》报道,记者从洛阳市有关部门获悉,今年年内,各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办的医院、学校,将被彻底从企业剥离。届时,这些企业将彻底卸掉“企业办社会”负担,全力参与市场竞争。

据悉,在计划经济时代,洛阳市区内各大国有企业都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社会,职工看病,子女入托、上学,均在本单位的医院、幼儿园、学校完成。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社会包袱已成为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2002年11月,洛阳市选定18家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实施改革,从中分离85个辅业单位,资产总额75.8亿元、负债总额45.6亿元。

4.昆明国有企业自办学校移交地方政府

昆明卷烟厂、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船舶集团公司今年与所在县区政府签订协议书,从而将所属的12所学校正式移交地方政府。以此为开端,昆明分离企业办学校工作将全面启动。

据介绍,经过反复酝酿的《昆明市关于分离国有企业办学校职能的实施意见》今年开始正式实施,本着先易后难原则,先在市区进行,然后逐步在全市推开,2005年完成全市分离任务。今年3户企业所属学校移交各区政府管理是首批试点,年内5个区将有23所企业学校将陆续实施分离。

昆明现有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校共149所,其中普通中学56所,小学93所,在校高中学生1072人,初中学生14267人,小学生29160人。这些企业每年发生的办学最低维持费达8000多万元。

昆明市分离企业办校实现5年过渡期,即在分离后的当年,学校办学经费由企业按前3年经费的平均数全额拨付,从第二年起,每年按25%递减,第六年即由政府全部承担办学经费。

5.教育厅长的难题

谈到明年的工作,三位教育厅长虽然都满怀信心,但也不约而同地提起现在面临的困难。

企业学校剥离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后,教育部门首当其冲要面对的。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必须轻装上阵,改变以往企业办社会的状况,但是剥离的过程,却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我上任后,身边有两个定时炸弹,一个是企业办学,一个是二级学院。”李军厅长就这样说,“交通部门发文,系统企业所办学校全部移交当地教育部门,但咱教育部门讲的是在职,他那里讲的是在册,让我们怎么办?”教师接收是个大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但教师接收过来了,相应的财政支持却没有跟过来,教育部门也很难办。

这一难题同样也困扰着张永洲和张德祥两位厅长。张永洲说,拿黑龙江为例,企业办学校有3150多所,在校生80多万人,教职工16万人,占了全省的1/3,一年支出要44亿元,这么巨大的资金数额,没有国家的支持,根本解决不了。为什么这么讲?一是因为教育部门确实接不过来;二是这些企业为国家作出过很大贡献,国家也应该为企业的轻装上阵提供支持。

张永洲还说,不只是教师的接收问题,企业办学校的危房改造也是一个大问题。近5年来,企业对所办学校基本没有再投入,甚至原有的资源还有所流失,现在黑龙江省的企业办学校D级危房面积有50万平方米,维修的资金从哪来?

来源:新华网

【注释】

[1]参见《内部研究报告》2005年1月。

[2]由傅东方、蒋薇编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