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

时间:2022-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很低,人均排放量也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不容否认的是,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性质是保障民生的生存性排放和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性排放。中国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进行消费、由中国买单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中国排放总量的14.5%~24%。

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

(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很低,人均排放量也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 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1]另据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数据,1904—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约占世界同期的8%。[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26.66亿吨(折合约7.28亿吨碳),其中能源活动排放27.95亿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2.78亿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部门的碳吸收汇约4.07亿吨;甲烷排放总量约3 429万吨,其中农业活动排放1 720万吨,能源活动排放约937万吨,废弃物处理排放约772万吨;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约为85万吨,其中农业活动排放约78.6万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约1.5万吨,能源部门排放约5万吨。按照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提供的全球增温潜势数据计算,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6.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分别占73.05%、19.73%和7.22%。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3]

中国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到底是多少,尚无官方数字予以证实。但是境外有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认为,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两国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7年,在世界总排放量的276亿吨之中,中国为67.2亿吨,远超美国的59亿吨。2007年,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占了总排放量的71%。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5.1吨,仅占美国人均19.4吨的约四分之一。[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先生则认为,中国和美国的排放总量大体上相当,如果中美排放总量相当的话,那么中国人均排放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5]另外,有学者称,中国温室气体的人均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但是这一信息同样也没有官方数据的证实。中国目前正在编制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相信不久我们将会得到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等方面详细的官方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水平,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然呈增长趋势。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到2030年,不同排放情景下我国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2.11亿~21.05亿吨碳范围内。[7]有报道称,在合理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望在2020年后减缓,并到2030年左右见顶。[8]

虽然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可避免地呈增长趋势,但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前景广阔。我国目前的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约低四分之一,2000年电力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左右。电力部门、各种高耗能工业、建筑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目前和未来减缓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部门,未来20年内,它们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可占全国的70%以上,其中相当大部分可用较低成本实现。[9]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占三分之二以上,这不同于以油、气为主的世界能源构成,这使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所以,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控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大影响。根据国家有关规划估算,到2020年和2050年,包括大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可分别提高到19%和30%以上,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可分别比2000年下降10%和30%以上。[10]另外,通过植树造林,200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16.6%,累计保留人工草场1 600万公顷。预计202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到2050年,全国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加上农林业各方面的措施,将使固碳能力显著提高。[11]

(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性质

虽然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据估计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但不容否认的是,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性质是保障民生的生存性排放和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性排放。

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只有2 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仍有1 500万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2 200多万城市人口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纵观世界发展史,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后花几十年解决的节能减排问题,我国要在短得多的时间内解决,难度之大前所未有。生存和发展是中国这一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要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为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基本的能源供应,所以生存性排放不可避免。

我国人均排放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历史累积的人均排放更低,而且在排放总量中相当部分是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排放。从经济全球化中国所处的产业链的位置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低端。中国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进行消费、由中国买单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中国排放总量的14.5%~24%。[12]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23%以净出口的形式销往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的背后,发达国家其实也扮演了重要角色。[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