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外债状况

我国的外债状况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举借外债的渠道、数量和种类在不断扩展和增加,形成了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买方信贷、对外发行债券或股票等多种债务形式并存,长短期外债合理搭配的外债格局。

五、我国的外债状况

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987年公布的《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将外债定义为境内机构(不包括境内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对境外机构(包括境内外资、合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外币债务。2001年6月,我国在外债统计上开始采用新的国际标准:①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纳入我国外债统计范围,同时扣除境内机构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负债;②将3个月以内贸易项下对外融资纳入我国外债统计;③将中资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纳入我国外债统计;④在期限结构方面将未来1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债务纳入短期债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举借外债的渠道、数量和种类在不断扩展和增加,形成了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买方信贷、对外发行债券或股票等多种债务形式并存,长短期外债合理搭配的外债格局。与此相适应,我国逐步建立了计划管理和自主借款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的完整的外债管理体系。在外债管理和监控中,我国通过严格的外债计划管理,控制了外债规模的过快增长,使外债总体规模保持在适当水平上;通过严格控制短期外债的借入比例,保持了合理的外债期限结构;采取审慎态度,通过审批登记等手段,使外债主要流向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农业等经济建设急需的领域,优化了外债投向结构,确保了偿债能力。

当然,我国外债管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外债投向结构不太合理,重复建设项目仍然相当严重;②外债使用效益偏低,使用外债建设的“半拉子”项目、亏损项目屡屡发生;③国际商业贷款在外债总额中比重较大,使用外债利率水平偏高,外债成本、外债币种和利率结构不尽合理,在高息时期借了大量固定利率债务,随着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导致外债还本付息负担大大增加;④外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未能根据汇率和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规避。

虽然我国目前的外债情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国际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警示我们,不能放松和弱化外债管理工作:①借用外债要保持适度规模,债务增长速度不能长期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能超过国家的偿还能力和消化能力;②要“借、用、还”3方面统筹安排,特别是在“用”上严格把关,防止外债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进一步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率;③要优化外债币种和期限结构,外债币种结构要建立在对汇率、利率变化的科学分析、预测基础上,并与我国外汇储备和出口创汇币种相适应,外债期限结构要继续坚持以中长期外债为主,短期外债为辅的原则;④要加强和完善外债管理体系,健全外债统计监测制度;⑤要根据汇率和利率变化适时调整外债结构,运用国际金融市场各种创新工具,如掉期、期权、期货、互换来规避和防范外债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