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慧城市观照下的中国智慧新农村建设

智慧城市观照下的中国智慧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城市观照下的中国智慧新农村建设_世界传媒产业评论吴信训摘要:智慧城市就我个人的理解,是能够智能化地实现易居、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从整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看,单讲智慧城市是片面的,必须将智慧城市与智慧农村结合起来思考,统筹规划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呈现的诸多病态问题。这几个核心技术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吴信训

摘要:智慧城市就我个人的理解,是能够智能化地实现易居、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这里我提出几个关键词,第一是“智能化”,第二是“易居”,第三是“安全”,第四是“可持续”。智能化是一个手段,是作为一个前提性的支撑性的要素。实现的目标是“易居”“安全”“可持续”。它涉及今天的信息技术,涉及能源技术也就是节能技术,再就是环保技术。这几个核心技术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从整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看,单讲智慧城市是片面的,必须将智慧城市与智慧农村结合起来思考,统筹规划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呈现的诸多病态问题。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农村 城乡 空间结构

从国内到国际,关于智慧城市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总体上看,普遍比较注意几个关键词,一个是信息技术,一个是高效率,一个是环境减负,一个是可持续发展。而且关于智慧城市下的定义,好多都是围绕这些方面下的定义。比如说在关注信息技术这方面,它说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一种城市形态。有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面来下这个定义,也有人是从节能型方面、能源型方面,尤其是日本在智慧城市方面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城市,比如说节能型的、环保型的、智能社区型的等来开展有关的实验。

就我个人的理解,智慧城市是能够智能化地实现易居、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这里我提出几个关键词,第一是“智能化”,第二是“易居”,第三是“安全”,第四是“可持续”。智能化是一个手段,是作为一个前提性的支撑性的要素。实现的目标是“易居”“安全”“可持续”。它涉及今天的信息技术,涉及能源技术也就是节能技术,再就是环保技术。这几个核心技术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首先是为人所居住的,广大的公民首先要感到在这个城市居住起来是很舒适的,很称心的。要达到居住起来很舒适、很称心,即“宜居”这个基本的生存要求,哪些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呢?要解决城市生活与宜居相悖论的,首先是交通问题,人与出行的问题;第二个是城市老化、养老的问题;再有就是人口众多以后比较脆弱的医疗条件、医保问题。这是今天城市的三大通病。再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污染。所以,怎么样能运用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智慧城市首先要考虑的。

除此之外,安全这个关键词要考虑到。人在宜居的基本条件具备过后,对这个城市里有可能面临的各种危险性因素,怎么能进行智能化的预警问题。比如,万一有海啸发生怎么办,万一有地震发生怎么办,万一在城市里建设的高层建筑、巨型桥梁到了一定年代以后,在某种情况下,会发生一种突发事故,又怎么办?这个安全的因素首先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来实现。

在宜居和安全这两大目标解决以后,需要考虑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很多人把可持续发展归入到能源方面。我认为,能源当然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城乡结构关系问题。当一个城市在已经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以后,如何智慧地处理并形成一种和谐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

我们要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什么到今天为止城市化是一个挡不住的潮流?

李克强总理曾经在答记者问中谈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经常和农民们聊天,他们在谈到对未来生活的愿望时,不少人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说是“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1]

可以说,城市化是人类目前为止在他们的人生经验里面所能感受得到的人生憧憬。但是城市化这个概念之所以存在和形成潮流,它与什么是对应存在的?它必然是和农村、乡村对应存在的。不管城市怎么发展,必然存在乡村的空间。倘若人类全部都聚集到城市,所有的乡村都变成一片沙漠和废墟,那个时候,如果不处理好城市和废墟般的乡村之间的关系,人类就会是一种悲剧,这是城乡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的一个永久的主题。在一个可以预见的过程中间,城乡关系、城乡空间结构的合理协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智慧在这里就体现为人的智慧,人对城乡关系和空间结构智慧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这个层面上处理好,才有可能在空间上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从人类的经济学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流派是地理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所有的经济问题可以从地理的因素去求得解释。

大家注意,人类所有的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地域文化都是由地理因素所决定的。为什么商业,包括今天的传媒,是从海洋性国家,尤其是海洋流通相对比较便捷的地方生成,就是交通给经济提供了一种经济流通的渠道,经济流通的渠道改变了自然的地理结构对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制约,所以形成一种新的要素。所以地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地理结构作为发展的原点性要素,实际上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仍然是拥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决定力量。

试想我们的农民在今天的农村,正好处在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是最偏远的农民首先第一步移居到小城镇,再移居到中心城镇,再移居到小型城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县级城市,然后他再希望过渡到地级市,然后过渡到中心都市,然后过渡到大都市,就像现在的京沪广这几个地区。

在这个趋势的发展过程中间,当人们都要往城市流动的时候,自然引起了城市地理空间结构产生压力。为什么我们的住房问题那么难以调整驾驭,在于人们进入城市以后首先给城市带来的压力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衣食住行。首先是居住问题,居住问题必然造成城市空间的布局问题。多少土地来盖房子居住?盖房子居住的价格是怎样的?有无可能来到城市的人们能安居?

同时这个结构又包括了城市中间的居住结构和城市里的生产土地结构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反过来这些人来了以后,城市周边的空间,就必然牵扯到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改变原来的城乡地域结构。这个时候,城市对农村土地的挤占,农民对自用土地的保留或出让,农民对农业的坚守或离弃,都会形成一种新的空间结构生态,都会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化的优越性方面当然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都处于主流地位,但弊端的方面也在日益显著,比如,城市里自然的绿色愈来愈少,不得不靠人工的绿色来陪衬环境;乡村里自然的绿色也愈来愈少,因为不少地方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到城市打工去了,只有留守的老弱病残还在那儿种田。当然,乡村的绿色比起城里来尚可安慰。但是,乡村的文明化程度又在整体上处于悬殊的弱势。

国际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显示这样一种现象,所有的发达国家,包括今天中国,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就是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富裕的人开始走向周边、偏远的乡村里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居住空间。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还是未来还会存在的现象?甚至是一种规律?

人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方面的需求会从最初的农村走向城市,但是真正到了一定的顶端,会形成螺旋形的循环,它需要的是自然环境,需要自然环境对现代高度工业化的城市的一种环境的复活。有如中国一句富有高度哲理的成语“返璞归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智慧城市该如何调整这样一种人对城乡环境自然的追求?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比其他因素更重要。这也是今天我们国家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市人口中间的文化差异的矛盾,也包括城乡在国土资源和地理经济结构这样一种二元矛盾造成的相当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的反差。

近二十年来,中国党和政府对于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从最初的只从经济结构方面的协调到十七大提出的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决断,都是非常高明的,都是从原来的经济方面,再从人的本性、文明化角度看到了对城乡这种合理结构的必然需求。

乡村是人类绿色资源的原点所在,也是人类绿色资源的大本营所在。要使我们的农村有更多的绿色,今天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看得到的经验,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城乡二元矛盾还比较尖锐、城乡差距还比较突出、区域差异也还比较明显的中国,该走怎样的现代农业之路,怎样才能使城乡人口在生存和居住方面能够相得益彰地得到宜居的自然环境的复活?该怎样规划设计才有利于低耗高效地建设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农村?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结合智慧城市的思考,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对我国一些农村地区最基本结构单元“村”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村,如果遇到一个强有力的能干的领导人当村书记,一旦经济发展好,条件许可,就会自发地在传统的文明意识支配下,改善自我居住条件,优化全村交通卫生环境,进而增添文化设施,再进而考虑到对老人的福利安置……在江苏常州的牟家村,甚至达到了可使城里人羡慕的相当水平。但同时,我们也感到,由于城乡之间的数字化鸿沟,他们的思维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尚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与路径,所以还无法去破解现实中城里人已经面临的难题。而这些难题无疑也是他们很快就会面临的。因为,作为城市与乡村由于空间结构的缘故而造成的若干基础设施布局的差异必将持久地存在(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地域辽阔的国度),如果能将他们的努力与当今新媒体信息科技结合起来,或者说与当今智慧城市的一些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则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成效。为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到,在当前我国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应该及时有效地为农村从基层开始注入一些有利于应用信息化的智力要素。

我们应该认识到,从整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看,单讲智慧城市是片面的,必须将智慧城市与智慧农村结合起来思考,统筹规划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呈现的诸多病态问题。

可持续发展除了现在的技术支撑以外,很重要的就是人的智慧性对自然发展的认识和规划。所以未来的智慧城市,技术是人的发明的重要体现,但最终决定的是人的智慧,是人机互动的结果。这种结果是技术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现实智慧的结果。所以,我想智慧城市发展的应有逻辑和应有境界,是智慧城市与智慧农村高度协调统一的智慧社会(或谓智能社会)。对于我们人类的建设者来讲,对其要求,就是高度人性化的自觉和高度人性化的文明智慧的提升。

【通讯作者】吴信训: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1]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I88mi5ehx3olCmlOKoAyXg6O1_14qChpzjuwDIIREUMVA_q-c_ap5ii6IQ00GwLXgFjP2v11SJtYVMuewCRz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