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新闻传播内容上的不足与道德失范

网络新闻传播内容上的不足与道德失范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大型网站如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基本上做到了24小时的及时更新,而为数众多的中小站点因为技术原因或是编辑人手的不足,更新次数太少,甚至导致部分网络新闻的发布迟于相应的纸质媒体。(二)网络新闻传播道德上的失范1.新闻信息真实性和可信性的降低。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使新闻真实性面临巨大挑战。消息刊出,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等国内各大网站相继转发,在网民中引起轩然大波。

(一)网络新闻传播内容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追求数量、轻视质量

经常上网浏览新闻的网络受众可能会发现,网络媒体非常注重传播的数量,日更新量高达数千条,但是质量却不高——看似深度报道的新闻链接,里面却只有一行字,既没有实质内容,也没有相关的内容交待。

2.缺少多媒体信息

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由于网络传输路线、多媒体信息制作能力经验与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多媒体新闻制作上存在视频效果不够好、声画不对称等问题。同时,由于大多数网站没有自己的记者,缺乏原创画面,没有生动及时的形象报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全时观念的缺乏

全时观念的缺乏也限制了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的充分发挥。一些大型网站如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基本上做到了24小时的及时更新,而为数众多的中小站点因为技术原因或是编辑人手的不足,更新次数太少,甚至导致部分网络新闻的发布迟于相应的纸质媒体。

4.缺少原创内容

目前的网站新闻都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媒体与媒体之间的转载、转引现象相当严重。

5.内容缺乏专业水准

从专业性来看,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媒体,无论在资讯内容、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方面缺乏专业水准,因而难以吸引稳定的受众群体。

6.对即时报道观念的误解

将一条新闻事件按照发展的进度分成若干条报道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对网络即时性的最大发挥,而实质却是对受众注意力的巨大浪费。这种零散的结构方式破坏受众的逻辑感和对新闻事件的整体认知。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发挥网络即时传播的优势有何不妥,应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

(二)网络新闻传播道德上的失范

1.新闻信息真实性和可信性的降低。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信息自由、传播自由的特点,信息发布和传播没有严格的检查与核实系统,操作上的方式也越来越简便、越来越多样化,这为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提供了方便。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使新闻真实性面临巨大挑战。请看以下事实:

2003年3月9日,中国日报新闻网站发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出席洛杉矶的一个慈善活动时遭暗杀身亡。消息刊出,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等国内各大网站相继转发,在网民中引起轩然大波。在一个小时后,被证实是假消息。

2.网络新闻传播呈现明显的煽情化倾向。轶闻趣事被网络媒体广泛地采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过度滥用,网页中可见大量经过装扮的“娱乐绯闻”“奇闻轶事”。比如,新浪网2007年5月10日社会新闻栏目有一则《印度103岁老翁9年来伴妻子坟墓而眠》的新闻,在开篇就写:在印度东部有位103岁的老翁午睡是在离地面约两米的地洞里,这是他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墓穴,而旁边是去世9年的妻子墓穴。其实,这位老翁并非真的伴妻子坟墓而睡,只不过是挖了两个墓穴,一个安葬妻子,另一个留给自己而已。新闻写成这样,除了能带给受众感官刺激外,并无任何益处。读者花大力气读完新闻,不仅所获信息甚微,还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3.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广告信息泛滥。网络新闻媒体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对广告的依赖非常强,因而使网络新闻广告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网络媒体除了采取电子邮件及旗帜广告等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以外,还将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广告放到与新闻临近的位置,甚至通过链接的方式将广告嵌入文章内部。这一现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逐渐降低。

4.网络犯罪与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将自己的计算机和局域网联入网站,用户在没有任何监督和规范的情况下存取网上信息,不仅加重了网上负担,而且使信息安全受到威胁。2012年《人民日报》刊发消息:

本报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黄庆畅)21日,公安部公布侦破的4起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透过这些案例不难发现,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产生,同时也加大了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的侦办难度。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要充分认清网络犯罪的危害和常用手法,从而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