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时评的困境

网络时评的困境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时评的困境斯雄网络上被称作“暴客”的,据说不少。这里讨论的网络时评,是指网络媒体固定专栏中的署名时评。网络时评涉及的内容相当宽泛,一些敏感尖锐的新闻,都能成为时评的首选由头。为此,我专门又写了篇文章《一篇“人民时评”引来的“奇谈怪论”》,发表在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争鸣”栏目。网络时评要摆脱困境,以我之陋见,唯有忍或争。

网络时评的困境

斯雄

img5

网络上被称作“暴客”的,据说不少。这主要是指跟帖,也一样针砭时弊,因为大多是“潜水”,发言相对放得开,容易忘乎所以地失控。这样的发言,应该也算是一种时评,倒是不难。

这里讨论的网络时评,是指网络媒体固定专栏中的署名时评。作为涉足其间的个中人,我的感受是:写网络时评,其实很难。

按说,网络时评的议论环境,要比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宽松得多。无论从新闻由头的广度和反应的速度,还是议论生发的尺度,网络时评都可以而且已经走在前面。但这同时就给网络时评操刀制造了难度。

大话、官话、套话,在网络时评中基本没有市场。网络时评适当偏离“主流”观点,发一家之言,视角独特一些,语言犀利一些,文笔轻松一些,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正是网络时评魅力之所在。

网络新闻更新太快,时评的反应速度要跟上,吃力的是编者和作者,随时都处在临战状态,时刻准备仓促“应战”。这些都众所周知,不言而喻,毋需赘述。

网络时评涉及的内容相当宽泛,一些敏感尖锐的新闻,都能成为时评的首选由头。紧赶慢赶地写出后,也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发出。这样的无用功,编辑们尚且很难预知和把握,作者自然更如盲人摸象,个人经验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很小。新闻由头选择的广度经常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不仅不能带来方便,反而造成一些不愉快和麻烦,就是这个道理。

毕竟,众多的网络时评作者的所为,不是职务行为,又不是自由撰稿人,至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所以,面对这诸多的难处,大多还是能理解和接受的,虽然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隐忍。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些都在正常的范围之内。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倒是另外的一些现象,这就引出下面的一段故事。

2006年2月18日,我在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时评”专栏里发了篇时评《水电开发真能带动当地脱贫?》。过了差不多一周,两篇批驳我的时评的文章出现在网上。作为一个严肃的作者,文章有反应,无论是褒扬还是批评的,我都感到高兴和欣慰。可是,这两篇文章,至少在批驳我的观点的时候,显得不怎么理性,特别是扣的一些帽子,我觉得不太正常。

为此,我专门又写了篇文章《一篇“人民时评”引来的“奇谈怪论”》,发表在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争鸣”栏目。由于我既不知道我的时评是怎么触到他们的痛处的,也无意就水电开发这样的专业问题和谁论战,我的文章主要是对批驳我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是演绎出的观点,进行解释和澄清,并在文章的结尾做了总结:“虽然关注水电开发,但我无意参与有关任何江河水电开发的争论,道理已如前述,既无聊也无趣。”

我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不曾想,一个月后,又冒出一篇火药味更浓的批驳我的文章,文章中的帽子扣得更大,要在“文革”的时候,估计都够定为“现行反革命”了。只可惜所讲的道理不值一驳,而现如今的舆论环境不比“文革”,我也就一笑了之,并不当真——“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

可是,我不当真,人家可当真了。有人给诸多主管部门写信告状,并附上文章材料,还有的人甚至干脆以自己的真名赤膊上阵地四处投诉,帽子铺天盖地,要求是:撤下我写的那些与他们观点不符的文章,对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本来只是在网络上就某一专业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却采用如此动作,实在让人很不舒服。这样写时评,这样进行争论,其实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至少我是就此打住了。

网络时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无端增加如许难处,经常在困境中挣扎:乍一遇到,有些意外;静心想来,也在意料之中。

嗟来之食向来为人唾弃。网络时评要摆脱困境,以我之陋见,唯有忍或争。何去何从,只能各取所需了,如此而已。

(漫画作者:朱维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