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早期受众概况

早期受众概况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早期受众概况1.青年读者群体的形成鸦片战争后,囿于信息的闭塞,民众对正在发生巨变的环境,整体上仍处于认识上的滞后阶段,大多数国人仍然带着过去老旧的思想意识,活在掩耳盗铃式的光景中。该报就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报告可作为我国最早的受众调查资料,考虑到此后清政府对报刊态度的急速变化,这份调查中的某些结果也呈现出阶段性特色。

一、早期受众概况

1.青年读者群体的形成

鸦片战争后,囿于信息的闭塞,民众对正在发生巨变的环境,整体上仍处于认识上的滞后阶段,大多数国人仍然带着过去老旧的思想意识,活在掩耳盗铃式的光景中。但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新一代人的成长而发生着变化。

1870—1890年,一般民众对报纸的需要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尚不能意识到报刊与自身生活的关系。即使国家能在推动报刊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也无法脱离社会的实际状况,更何况清政府起初对报业持敌视和警觉态度,政策多变,使报业的生存环境极不稳定。19世纪末,进入我国已半个多世纪的报刊,对普通人的影响仍非常有限,许多人连基本的“阅报”为何事都不知,更不用说了解报纸的言论和立场了。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给国人带来极大震动,文人志士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学会的成立、报刊的创办,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这时,大部分报刊的文体和编排形式仍不便于普通识字者阅读。与此同时,报刊所传递的新观念、新思想,极大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激发起他们复兴国家、变革社会的热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各类信息在沿海地区传播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在与沿海有密切往来的内地传播。在这些看似涓涓细流的信息流动中,一批批寻求知识和理想的年轻人从各地进入传递出这些信息的大中城市,并分散于各类新式学校中。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青年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上读报的重要群体,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也在稳步增长。

虽然这些青年学生在几亿人口中只占极少的比例,但现代报刊对他们早期的追求和以后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报业的变迁和进步也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到1906年,《时报》和《时事新报》刚刚在上海创刊不久,《新闻报》已走过二十余年的历程,《申报》则已有三十余年的成绩。“申报纸”在乡间被作为一切报纸的代名词,其影响力显然可见。

2.最早的受众调查

我国近代报刊业在反复和曲折中发展。1906年2月5日(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二日),《申报》发表“论阅报者今昔程度之比较”的社论,(36)阶段性地考察了当时报业的发展状况。该报就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报告可作为我国最早的受众调查资料,考虑到此后清政府对报刊态度的急速变化,这份调查中的某些结果也呈现出阶段性特色。

表1-1 阅报者今昔程度之比较(1906年)

img2

续表

img3

调查者对《申报》的早期受众做了分类,从政府、官场、学界、工商界、农民等几大方面考察了读者对报纸态度的转变。从当今社会学研究方法上考察,这份百年前的调查似乎仍有诸多不足,但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最早的有关受众方面的参考资料,其重要参考价值还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所估计的1906年左右《申报》的发行量及流通区域,基本可以判断这份调查报告中提到的工商界、学界和农民反映的是以上海及邻近地区为中心的读者群体的情况。此外,调查谈及的工商业对报刊的使用也只是反映出部分情况,因为当时沿海工商业对报刊的认知和使用仍处于较原始的阶段。

调查显示,最初官场对报刊上发表之言论,因“恐有以发其覆也,则深恶痛忌之”。而不同的人采取的做法也不一样,“其强横有力者,多方以中伤之,而有捉主笔封报馆之计划,其懦怯无能者,百计以运动之,而有进贿赂通关说之陋习”。经过报纸几十年的发展,调查认为,官场的态度虽然仍有反对或敌视者,但也出现了不小的进步,即“渐有据报章之记录而行诸公牍,以为案证者矣”,说明早期的报纸消息已得到部分官吏的关注并信任,他们在正式公文中有时会选择使用。

工商界对报纸的认知和使用也在变化之中。昔日读报者少,能读懂报纸者更少,并且读者偏向喜好社会新闻,正如调查所说“对于报纸之意见,视若无睹焉,非无睹焉,能解识报章之文意者鲜也。即稍有能读者,不过喜看盗案之新闻耳,间有登录无稽谰言,街头巷语,则拍案而叫绝”。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人开始通过报纸了解社会状况,获得市面盈亏及工商发达与否的信息,并通过报纸关心时局,一般人已开始知道报纸是有益的。

调查也显示出学界的变化。士人阶层早期使用报纸的目的不过为平时的消遣作谈资,除了最关心报上所载的考试试题和榜案外,不认为报纸是与学问有关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观念、新思想的传播,士人对报纸的作用普遍重视起来,并将报刊作为获得各类消息和求学的最佳途径,“凡内政外交及一切学务兴革等事,藉取资于是,视为求学之急务,而不肯一日间断也”。报刊在传播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实际而言,不仅读者群体能够接受到的报纸有限,而且他们当中也存在较大差别。比如早期的农民读者在整个读者群的比例极低,除沿海某些地区外,一般农民几乎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报纸,报纸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有限。

至于政府和官场则应是综合情形,毕竟就形势而言,这个时期的新闻政策还是掌握在最高当权者的个人意志之中,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官场对报业的态度。早期报刊与政府的关系非常不稳定,既曾因行政力量被推广,也同样因此力量而遭到压制和摧残。

在近代中国政体之争的论战过程中,舆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这些重要言论载体的报刊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此过程中,清政府也不得不正视舆论的力量,并采取应对措施。在辛亥革命前的数年间,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政府也开始知道舆论终究不可遏制。

当时报刊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它能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内容,至于报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运作及职业队伍的建设、职业道德准则等问题,则远未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媒介的功用也只是在很小的范畴内被认知和接受。当然这与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媒介的影响力此时更多地表现在它是否能满足那个时代背景下特定读者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