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育才小学早期基本概况

育才小学早期基本概况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纪念她60岁生日,特选用有限的资料向亲爱的同学们介绍她的早期历史。东北育才学校(北校区)坐落在和平区中心地带,南面与景色秀丽的中山公园隔路相望,西侧毗邻联营公司大厦和辽宁中华剧场。广大指战员战斗情绪高昂,短期休整后长驱直入,挺进关内。学校直属东北局,系革命干部子弟学校。另由教师编选、补充的教材由校部审查批准后印刷供用。

1954届学生 欧阳新华

作者简介

欧阳新华,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祖籍江西吉安,1942年2月生于陕西延安富县。1950—1954年就读于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54—1960年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系。曾任邮电部电信总局508厂技术科副科长,厂长助理;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北京微机开发公司总经理。2002年退休。

1949年5月1日,张闻天徐特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创建了这所学校。60年来,她历经沧桑,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起辉煌,在一代代育才人的努力下实现了自身的改革和卓有成效的发展。这里是育才孩子的摇篮,是育才精神的温床。为了纪念她60岁生日,特选用有限的资料向亲爱的同学们介绍她的早期历史

育才学校(北校区)概况

东北育才学校(北校区)坐落在和平区中心地带,南面与景色秀丽的中山公园隔路相望,西侧毗邻联营公司大厦和辽宁中华剧场。步入学校正门,平坦宽阔的操场,方形的甬路尽收眼底,三座教学大楼分立在操场的北面和东面。各楼楼前都修建了矩形的铁栅栏花坛,里面栽种着花草树木,把校园打扮得格外壮观。主楼前的几棵银杏树高大、挺拔、伟岸,阅尽了校园的沧桑。

学校(北校区)总面积为36859平方米。自1969年以来,先后被中华剧场占用367平方米,市话三分局占用5204平方米,市教育学院占用5574平方米,联营公司锅炉房占用721平方米,合计被占用11866平方米。(1986年11月收回教育学院占地5574平方米。)

现在学校(北校区)实有面积305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13282平方米,其中主楼5011平方米,东楼4398平方米,西楼3674平方米,后院宿舍873平方米,14户宿舍692平方米,锅炉房75平方米,收发室后宿舍100平方米,原车库41.36平方米,收发室37.5平方米,白楼宿舍1674平方米,和平宿舍(四号)257平方米,中华路宿舍153平方米。主楼和东楼教室2136平方米,办公室2111平方米,实验室534平方米,图书馆150平方米,阅览室148平方米,体育室120平方米,科技活动室59平方米,教工活动室70平方米,水房60平方米,食堂249平方米,仓库150平方米,托儿所120平方米,工厂734平方米,其他300平方米。

地下人防总工程(原假山下的防空洞)面积为2000平方米。

培养东北党、政、军干部及烈士子弟的摇篮(1949—1954年)

1.创办缘由

东北解放后,“四野”挥师南下,乘胜追歼国民党军残部,以求解放全中国。广大指战员战斗情绪高昂,短期休整后长驱直入,挺进关内。东北局迁至沈阳。为减轻部队首长及地方干部的后顾之忧,照顾父母在国外或从事保密工作的同志及烈士子女就学,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于1949年初在原奉天千代田小学校址(西院)内以流动性很大的“四野随军小学”为基础,正式成立由张闻天同志亲自命名的东北局干部子弟学校——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5月1日届时开学。

4个班的190名学生一律住宿,享受供给制待遇。生活食宿由保教人员照看,周六放学可以回家。

2.教职员的选用

校长由东北局组织部直接委任。

教职员一部分选自全国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如老教师王传励、秦福昌,选自于北京师范学校;一部分由部队给予调配,如梁克、冯佩铭等老领导。

其中老业务校长刘辅同和素有“育才台柱子”之称的肖先锐老师系李力群校长1950年到北京见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并由徐老由湖南周南女中介绍来校的。周南女中一直是一所进步的学校,有不少老一辈革命家如徐特立、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曾在该校工作、学习过,现名为长沙市第四中学。

3.办学宗旨和目标

办学宗旨

培养儿童具有革命思想、文化水平以及健康身心,使之成为保卫祖国、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民。

办学目标

①培养儿童初步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及国际主义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懂民主、守纪律、活泼、勇敢、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和生活习惯。

②培养儿童读、写、算应用的能力,科学常识,艺术兴趣,创造才能,以奠定为祖国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初步基础。

③培养儿童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能和习惯,以锻炼其强健的身体,康乐的精神。

4.学校性质与学生来源

学校直属东北局,系革命干部子弟学校。学生来源:东北局,省、市人民政府,军区三处。学生入校后衣、食、住由学校供给,树立将来走向社会主义、儿童公育的基础。故组织系统不同于普通小学:指导学生生活、学习,在校长领导下,直属校部,分教导、保育(舍务)、事务三处,分掌职务,围绕教育重心,以达成培养具有革命思想、文化水平以及健康身心优秀的新生一代的任务,使能继承其家长的革命精神,成为捍卫祖国、建设新社会的精锐干部。

附:《东北日报》1949年8月13日一版《东北育才小学通知》,全文如下:

本校定于九月一日收生规定如下:

东北局系统   一日——三日

东北政委会系统 三日——五日

东北军区及外地 五日——八日

每单位按规定每日限送二十人,希遵时送来,本期不收新生。

5.教材的采用及课程设置

教材的采用

各科课本一律采用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发行的初级、高级小学适用课本。另由教师编选、补充的教材由校部审查批准后印刷供用。

课程设置

限于年代久远,资料有限,人们的记忆已经淡薄,这里仅开列学校1951年上学期各科教学分量表,以供考索:

各科教学分量表(系依照初教科规定)

自三年级至六年级每班各加教俄文两节。

6.保育工作

设保育处是育才学校区别于其他兄弟校的最大特色。

保育处设主任、干事若干,直隶校部领导。1950—1953年冯佩铭一直任主任,杨淑清、严孟莲、孟雷、郑伯琴(林枫的妹妹)先后都在保育处任干事。

最早有阿姨30多人,小班(预备班,一、二年级)一个阿姨看7—9名学生;大班只有两个阿姨——男生一个,女生一个。一、二、三年级的阿姨还负责为小同学刷、洗鞋袜,削铅笔,装书包,大班专门配备了两个补袜子的工友。

随着师生的增多和校舍的扩大,原只有西院,1950年又增添一座三层楼(军区卫生部的,现在的主楼),西楼的一、二、三楼和主楼三楼全部辟作住宿生的宿舍,大约有32个大小寝室,小的住7—9人,大的住21人,每个寝室都挂有其寝室全部学生的名牌。1950年有200多寄宿生,最多达600,阿姨40多个。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及女儿张引娣,叶帅的孙子叶卫平,林彪的女儿林晓霖,陈云的女儿陈伟力,伍修权的女儿伍曼曼,洪学智的儿子洪虎、洪狮、洪豹,女儿洪兴华,陈伯达的儿子陈晓农,高岗的儿子高宝娃、女儿高燕燕等多位首长子女也先后寄读在这里。

当初,全校学生的吃穿住用全部实行供给制,条件非常优越。早餐:牛奶、面包、香肠、花生米、鸡蛋;午餐:四菜一汤,一周不重样;晚餐:一菜。全部是细粮。间食:绿豆汤、饼干或冰激凌、饼干,下午有水果。学校还专选了一名大学食品专业毕业的营养师——张贤清,专司调剂学生伙食。

学校四季为学生配给三种服装——春秋装,夏装和冬装,外衣、衬衣各两套。1950年秋迁哈尔滨时学生每人发一件呢子大衣(女绿,男灰、黄)。冬高腰皮鞋,春秋夹皮鞋,夏天布鞋。学校专设一个裁缝室,隶属舍务处。

以上待遇一直延续到1952年末。1953年起改统一交食用费,统一做校服。

学生浴池(在主楼一楼现在的化学准备室),一周开放两次,男女各一次。有10个喷头,一个大池塘,每次,阿姨都是从头给洗到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淋浴。

由阿姨和洗衣房负责,一周换洗两次衣服,半月一洗床单,一月一洗被套。勤杂人员1951年最多达127人,其中保育员78人。

学校起初只容收东北局机关、东北军区十三级(处级)干部子女和烈士子弟寄读,1952年后才收省、市干部子弟寄读,当时省、市委高干子女多在这儿就学。为此,东北军区专门为学校配备一个警卫排,二十四小时轮流站岗。后勤备有两支短枪,师生出入须持出入证,一周仅允许出入一次,回校后要马上进行消毒。家属来校探亲,登完记只允许在收发室会客。

1950年、1951年林彪偕同叶群曾两次来校探望。1951年贺龙元帅及蔡畅妈妈也曾来校探望全校师生,以示关怀。1951年、1952年许多苏联专家来校参观、访问并赠送礼物。

保育处一周一次业务学习,借以提高全体人员的保育水平。阿姨每晚都给学生讲故事,哄他们睡觉。

7.学校组织系统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向上级领导机关负责;对内实施全面领导。下设教导、事务、保育三处。教导处设主任、副主任、干事、业务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图书管理员;事务处设主任、副主任、管理员、会计、出纳、学生灶炊事员、职工灶炊事员、清扫员、洗衣员、庶务、保管、收发、事务长、警卫员、饲养员、裁缝、锅炉工、司机、车夫、修鞋工人、理发工人等;保育处设主任、保育干事、保育员等多人。同时,保育处下设医务所,有大夫、护士、护理员、化验员、营养调剂员若干。另设校部。校部有打字员、文书、人事干事,通讯员。

各处在校长领导下,分掌职权,努力为教学重心服务,效果甚好。

8.哈尔滨之迁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的关键时期,为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决定将全校暂时迁至哈尔滨,10月16日东北局领导派专车将全校师生迁至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黑龙江省政府附近一学校,至1951年4月全校师生返回沈阳复校。

9.教学工作

在哈尔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学校组织过老师去听苏联教育专家切利曹瓦讲凯洛夫教育学,切利曹瓦本人也曾来我校听肖先锐老师的数学课,并给予讲评。学校还组织了老师们去苏联中学参观学习。

1951年,在培养儿童读、写、算应用的能力以及科学常识和艺术兴趣、创造才能方面,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提高钻研精神,在教学上创造新方法与新经验;

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③贯彻和掌握民主管理学生的基本精神,在了解儿童与热爱儿童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加强学生的体卫活动,努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改善伙食,研究饮食、烹调和营养,保持环境卫生。

1952年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与学生形影不离,既要管学生的学习,又要管学生的生活,甚至连学生的午睡,老师也要去照顾。

辽宁省暨沈阳市党、政、军干部子弟学校(1954—1956年)

1954年夏柯校长调离,洪波校长经夏柯校长介绍到任,刘辅同被提拔为学校副校长。

年内,东北行政大区撤销后,学校党务、人事权改属中共辽宁省委领导,业务、财经权改由沈阳市教育局领导,同时改校名为“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全校班级数增至18个,有学生534人,仍实行住读制。

1.学校业务、经费隶属关系的改变

学校原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领导,1953年一度改由东北教育局领导。

1954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东北财政管理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联合发表通知,“决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第九项规定的精神,并为使该小学更好地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加强对学校业务与经费统一的领导起见,特将三所小学(东北第一育才、东北育英、东北北陵机关小学)的领导关系,经费领报关系完全交与你市(通知是下给沈阳市教育局、财政局)负责。……经费领报关系从一九五四年第一季度起始,第二季度经费计划由你市审批并核拨经费……”

学校至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市教育局正式接管我校

1954年7月1日,沈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布的《关于正式接管东北第一育才、东北育英、北陵机关三所子弟小学的通知》决定,“经市长批准,将我校与其他两校的行政领导、业务领导、财务领导等关系,按现有情况全部移交市教育局领导;今后有关学校年度发展计划,由教育局负责确定。育才仍按过去情况,以招收东北一级党、政、军首长子弟为主,其次招收市一级党、政、军首长子弟,具体招生比例,暂时规定为东北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市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关于东北一级机关机构撤销后招生问题,再另行规定。”《通知》还决定,“育才小学由教育局增建部分宿舍及饭厅(利用原有地基)将市保育院现有干部子弟安排在育才小学内,育才小学可将现有班级定额由每班34名扩大到每班40名,并可考虑适当增班”。

3.1955年后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概况

1955年冬段洪范来校任校长职务。

学校根据省委、市教育局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入地贯彻执行了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以积极地、稳步地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在教育内容上加强了爱国主义的“五爱”教育,特别是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在教研上主要抓了公开课教学和校外参观。

为了纠正过去单纯重视知识质量的片面观点,在教学方面能钻研教材发挥健康教育因素,在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当堂消化的基础上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增加了课外活动时间,明确规定了学生课外作业时间和分量,开辟了运动场,增设了运动器具,自备开设体育活动条件,坚持上、下午集体广播操,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组织定期的幻灯与电影活动,冬季增辟了夜阅览室,开展文体活动,在保健工作上进一步贯彻了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学生普遍体质增强,发病率减低,传染病消灭,体格完全健康儿童占学生总数的59%。

在劳动方面,为了纠正过去忽视劳动教育与过于迁就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不正确意见,从家长工作中取得了家长的协助,端正了学生对劳动的看法与态度,通过手工劳动课与课外小组活动以及日常个人环境清洁卫生工作,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尤其是在修操场、种葵花等劳动过程中,使学生们获得一些基本生产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强了劳动热情。

1956年春与育英小学合并改为普通小学前,全校师生外借十几辆大客游了三天千山。师生们自带炊事员去起的伙,夜晚就在庙里寄宿,早晚爬山看千山日出和日落,从而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改为普通学校后的育才(1956—1966年)

1.为什么改?

“根据‘中央对教育部党组关于逐步取消各地干部子女学校的报告的批示’,为统一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潜力,吸收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并便于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中共辽宁省委1956年7月26日印发了[56]0162号文件,题为《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沈阳市育才小学和育英小学合并并改为普通小学的通知》,决定将我校与育英小学合并,改为普通学校。

2.与育英小学合并隶属市教育局直接领导

《通知》规定,“自1956年9月起,将沈阳市育英小学合并于育才小学,并改为普通小学,实行二部制教学。原住宿生除有特殊困难者外,一律实行走读。……今年秋季起,招收学校附近居民的子女入学。”

《通知》还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由家长申请,经沈阳市教育局审查批准,可为住宿生”:

①革命遗孤及无人照管或虽有人照管但有实际困难的烈士子女。

②父母双方出国学习或工作,子女无人照管,或虽有人照管,但有实际困难需入学住宿者;父母一方出国学习或工作,另一方照管子女确有特殊困难,必须入校住宿者。

③父母双方被抽调长期学习或因病长期休养,子女无人照管,或虽有人照管,但有实际困难,需入校住宿者;父母一方抽调长期学习或因病长期休养,但另一方或其他家属照管子女确有特殊困难,必须入校住宿者;父母一方为严重精神病患者,造成家庭照管子女困难而必须入校住宿者。

④父母双方被调到偏远地区工作,或工作流动性较大,其子女无法随同就学或暂时无法随同转学者。

⑤其父母有5个以上子女,现在均为小学、幼儿园学生和婴儿,因子女过多,其父母确实难于照管必须入学住宿者。

⑥凡因情况变化,已不再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即失去住宿条件,学校可在一个学期终了时,将住宿生改为走读生。

《通知》明确指出:“今后学校的业务领导和行政领导,像其他普通小学一样,完全由沈阳市教育局负责。”

3.“文革”前的发展

增设中学

1956年9月,第二十三中学迁设入我校西楼并与我校合并,同一个党支部,同一个总务处,同一个人事干事,但有中、小学两个教导处。次年7月19日市教育局下文件将第二十三中学迁出,校舍全部归小学使用。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市教育局决定,1958年在我校增设初中部,当年招收四个班,193名学生,以后将逐年增长:

1959年,8个班,405名学生;

1960年,12个班,575名学生;

1961年,10个班,465名学生;

1962年,10个班,478名学生;

1963年,12个班,497名学生;

1964年,12个班,605名学生;

1965年,12个班,623名学生;

1966年,12个班,623名学生。

扩大小学班型

1956年秋,根据教育局的指示精神,区里拨给我校南昌、汉口、仁爱、民族小学二年至六年级共24个班,我校小学班数由24个猛增到48个,学生数由原来的986人增加到2483人,创育才小学史上的最高纪录。其中,五至六年级各6个班,实行一部制;一至四年级各9个班,实行二部制。

充实师资队伍

小学教师由以上四校跟班进来一批,并由育英小学调来一部分,由原来的32人增加到70人。

到我校的第二十三中学的全部教职员均由市内外各中学抽调而来编队形成的。

学校党支部针对以上新情况,结合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实际,着重抓了四方面的工作:

①搞好中、小学全体教职员工的团结问题;

②注意做好研究教学改革的思想障碍问题;

③加强培养、提高新教师的工作;

④努力做好工会、共青团的工作。

1957年秋,段洪范校长调离我校到第二十三中学,冯佩铭书记主持学校工作。

4.校舍历史及校名的变更

1926年         主楼竣工

1927年—1946年7月    伪满洲国教育专门学校及其附属小学(后改为奉天千代田小学)

1947年9月—1948年    国立长白师范学院,文理女子学院

1948年11月—1950年6月  东北军区总卫生部在主楼办公

1948年12月—1949年3月  东北干部子弟学校(西楼)

1949年5月1日—1954年  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1950年6月收回主教学楼)

1954年7月—1956年    辽宁省沈阳市育才完全小学校

1957—1967年      沈阳市育才学校

1968—1969年      沈阳变压器厂育红学校

1970—1977年      沈阳市一二一中学

1978—1980年      沈阳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1981—1990年      沈阳市育才学校

1991—现在       东北育才学校

1998—2005年      浑南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外国语学校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东关模范小学融入我校,创建东北育才幼儿园

2006—2008年      东北育才教育集团成立,双语校区和抚顺校区先后落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