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_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_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_在金陵的日子里,苏轼尽管和友人酬唱频繁,宴饮流连,尽览六朝故都的名胜古迹。到达仪真,在知府袁陟的帮助下,苏轼借得仪真学舍,暂且将家属寄居其中,即应老友滕元发之约,前往金山相聚。适逢滕元发调任湖州,苏轼道经江淮,真是天赐良机。秦观此前最后一次与苏轼会面是在元丰二年。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_

在金陵的日子里,苏轼尽管和友人酬唱频繁,宴饮流连,尽览六朝故都的名胜古迹。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有颇多不遂意的事情。刚到金陵不久,他的小儿子苏遁(小名儿),便因病夭折了。

这孩子去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在黄州,暮年得子,苏轼十分欢喜,三朝那天,特意大摆宴席,邀请乡邻朋友喝酒庆贺。席上,苏轼做《洗儿》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www.guayunfan.com)诗歌虽然语含戏谑,却表达了苏轼对孩子的无限希望。谁知还不到一周岁,老天爷便将他活生生夺去。苏轼悲痛难抑,写诗痛悼: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去年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其一

遁儿是侍妾朝云所生,年轻的母亲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情意悲切,使人不忍卒读。丧子之痛对苏轼的打击很大,在这段时间的书信和诗歌中,他曾反复地提到这件事。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同上其二

八月十四日苏轼离开金陵,临行前专程到半山园辞别荆公。或许是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这一别即成永诀,王安石显得分外伤感。苏轼走后,他仍久久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十分感慨地对身边的门客说: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坐在前往仪真的船上,苏轼的眼前不时地浮现出王安石衰病、寂寞的面容,心中无限怅惘。第二天一早,他便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给王安石写信:

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

到达仪真,在知府袁陟的帮助下,苏轼借得仪真学舍,暂且将家属寄居其中,即应老友滕元发之约,前往金山相聚。

滕元发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外甥,他性情豪迈,身材魁伟,气度不凡,是个引人注目的美丈夫。据说每次御前奏对完毕,退出时,皇帝必定以欣羡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身影,直到消失在重帘复幕之外。他精明强干,政绩斐然,尤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治边有方,在当时号称名帅。和张方平一样,都是苏轼心目中的伟人。苏、滕之间,声气相通,融密无间。元丰四年正月,滕元发曾利用调任之便,绕道黄州探望苏轼,此后两人书信频寄,或交流调气养生的经验和体会,或就政治问题倾心恳谈。如今一别四年,彼此都渴望着重聚。适逢滕元发调任湖州,苏轼道经江淮,真是天赐良机。坐在船上,苏轼心情十分激动,忽然,他看见前方波涛深处,一艘小船破浪而来,船上临风玉立的不是别人,正是老友滕元发!两人执手相对,禁不住热泪盈眶。

后来,苏轼曾在好几封信中提到这次激动人心的会面:

久放江湖,不见伟人。昨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

——《答贾耘老》

一别四年,流离契阔,不谓复得见公,执手恍然,不觉涕下。风俗日恶,忠义寂寥,见公使人差增气也。

——《与滕达道》

在金山的日子充满了欢乐,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秦观和润州知府许遵也闻讯赶来,大家欢饮畅谈,游山玩水。

秦观此前最后一次与苏轼会面是在元丰二年。那年春天,他与苏轼同船到达湖州,住了两个多月,陪同苏轼遍游当地寺院,然后告别前往会稽。谁知不久便传来苏轼被捕的消息,秦观忧心如焚,急忙渡过钱塘江到湖州探问详情,希望能帮忙做些什么。苏轼贬居黄州,秦观也频频写信问候,如今重见,感慨万千。

对于秦观的才华,苏轼一直都十分赞赏。现在历经忧患之后,更认识到他独立不阿、赤心待人的可贵品格。可是,像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却总是科场不顺,连续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未能中第。苏轼很想助他一臂之力,所以在金山,他又专门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并附上秦观的诗文。信中说:

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无以逃于左右(逃不出您的眼光),独其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者,某请以身任(担保)之。此外,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以一二数也。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

——《与王荆公》

王安石立即回信,表达了自己对秦观的极大赏识:

得秦君诗,手不能舍。叶致远(王安石的门客)适见,亦以为清新妩丽,与鲍、谢(指南朝文学家鲍照、谢朓)似之。不知公意如何?余卷正昌眩尚妨细读,尝鼎一脔,旨可知世。公奇秦君,数口之不置,吾又获诗,手之不舍。

——王安石《回苏子瞻简》

两位前辈文豪的热情揄扬,为秦观在北宋文坛脱颖而出铺平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