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_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_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_三月下旬,赣江水涨,租借的船只也到了,苏、刘二家同发虔州,继续北上。事实上,自从接到“任便居住”的诏命之后,七八个月来,苏轼一直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得知苏轼蒙恩放还,他不断写信、托人前来劝说,希望兄弟同居颍昌,安度晚年。其实,苏轼不愿定居颍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_

三月下旬,赣江水涨,租借的船只也到了,苏、刘二家同发虔州,继续北上。苏轼四月到南昌,五月到金陵,归程何处,必须尽快定夺。

事实上,自从接到“任便居住”的诏命之后,七八个月来,苏轼一直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一方面常州早已是他心目中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熙宁七年与元丰七年,他曾两度在那里买田,贬谪岭海的这些年中,大部分家眷又都住在那里,一旦获准自由居住,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要回到那“土如濡”、“米胜珠”的江南胜地;可是,另一方面,老境迫促,他又是多么希望能与弟弟朝夕相处,践偿“夜雨对床”的宿愿啊!苏辙先时贬居循州(今广东龙川),已在元符三年二月先于苏轼被命量移永州,接着又移岳州(今湖南岳阳),后又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外军州任便居住。他便选择了颍昌(今河南许昌)作为居住地。得知苏轼蒙恩放还,他不断写信、托人前来劝说,希望兄弟同居颍昌,安度晚年。此外,苏轼路过韶州时,偶遇旧友李公麟的弟弟、韶州通判李公寅。公寅极力称说故乡龙舒的风土人情,力劝苏轼卜居舒州,直说得他为之心动。因此,沿途之中,他时而说:

度岭过赣,归阳羡,或归颍昌,老兄弟相守过此生矣。

——《与孙叔静》(www.guayunfan.com)时而说:

偶得生还,平生爱龙舒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

——《与李唯熙》

住计龙舒为多,……龙舒闻有一官庄可买,已托人问之。

——《与苏伯固》

时而又说:

此行决往常州居住,不知郡中有屋可僦可典买者否?

——《与钱济明》

就这样矛盾彷徨,难以决断。

到达金陵后,苏轼已完全放弃了卜居舒州的打算,只在常州与颍昌之间徘徊。一则由于全家旅途劳顿,需要尽快安定,二则考虑到苏辙经济也不宽裕,自己一大家子人不便再去增加他的负担,所以苏轼越来越倾向于定居常州。在写给苏辙的亲家黄寔的信中,他说:

行计屡改,近者幼累舟中皆伏暑,自悯一年在道路矣,不堪复入汴出陆。又闻子由亦窘用,不忍更以三百指诿之。已决意旦夕渡江,过毗陵矣。

可是,就在这时,苏辙又一次来信劝归颍昌。信中说,桑榆暮景,岂忍再长相别离?言语酸楚,令人泪下。王原、孔平仲、李之仪等受苏辙的委托,也来人来信纷纷劝说,苏轼终于不忍违拂弟弟这番深情厚谊,下定决心定居颍昌。预定六月上旬自淮泗上溯汴河,至陈留登岸,陆行到颍昌。次子苏迨的妻儿还在宜兴,所以先命苏迈、苏迨二人去那里把他们接到仪真会合,顺便变卖田产。可是,在《与钱济明书》中,他又说:

居常之计,本已定矣,为子由书来,苦劝归许,以此胸中殊未定,当俟面议决之。

他已与好友钱济明及表弟程德孺相约在金山会面,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再作最后决定。

其实,苏轼不愿定居颍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颍昌地近汴京,对于政治气候的感应最为敏捷,忧患余生,他不想再主动地投身到这是非扰攘的地方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