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_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_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_元丰政局与熙宁年间已经大不相同,当年在朝中如火如荼地论战的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核心人物,如今都已不在其位。临朝听政时也常常向身边近臣夸赞苏轼,令一般嫉贤妒能的小人颇感不快。尤其是徐州任上,在抗击洪水中苏轼临危不惧,当机立断,身先士卒,指挥无误,表现出一般地方官所罕有的才干和品质。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_

元丰政局与熙宁年间已经大不相同,当年在朝中如火如荼地论战的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核心人物,如今都已不在其位。王安石于三年前第二次罢相后退居江宁,号称“传法沙门”的韩绛和“护法沙门”的吕惠卿,也在四年前罢相、罢执政;韩琦、欧阳修、吕诲去世多时,富弼退休,司马光闭门著书,不问政事。但是朝中人事纠纷却丝毫不见缓解平息,相反地日见激烈,斗争的焦点显然不再是变法问题,而纯粹是官场上的倾轧。因为,就两位丞相而言,吴充在变法问题上基本持中立态度,而王珪则是著名的“三旨”相公:请圣旨,得圣旨,传圣旨,毫无政见可言。善和稀泥的王珪虽无政治才干,却不乏政客的手腕。从熙宁到元丰,朝政起伏跌宕,朝臣更替有如走马灯,唯独他一帆风顺,始终不倒。王珪庸人为相,嫉贤妒能,不能容忍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与参知政事蔡确联手,首先整垮了另一名参知政事元绛,接着又向吴充背后射冷箭,逼得吴充再三上表请求罢相;另一方面,又与几位亲信权御史中丞(御史台代理长官)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等人结成攻守同盟,随时关注,以防有不合他们心意的人出头。李定等人都以拥护新法而骤得高位,眼见王安石心灰意冷,黯然离京,吕惠卿身败名裂,一时决难东山再起,变法派已无铁腕人物可以执掌政权,力量十分薄弱,因此终日惴惴不安,深恐神宗在无人可用时,转而起用在野的反变法人士,那时自己苦心经营所获得的权位很有可能便将不保,早就存着心思要借机打击反变法派的潜在势力,摧毁他们重登政坛的可能性,这番心事恰与王珪一拍即合,于是两下勾结,互相利用。

苏轼自嘉祐二年进士考试名震京师以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获得朝廷重用,但他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卓越才华以及广博的学识、无与伦比的性格魅力,在士林的声望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近五六年更是如日中天,声名远播。正如当年欧阳修所预言的:“他日必将独步文坛”,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妇孺皆知的人物。神宗平日最喜读苏轼的文章,不必说性情毕露的文学性散文,即使是那些难免虚文套语的贺谢表章,也往往不同凡响。每当得到一篇苏轼的文章,他总是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宫中嫔妃都已知道神宗这一癖好,所以只要见他用餐时忽然停下筷子聚精会神地阅读,不用打听,她们就会说:“噢,一定又是苏轼的文章。”有时候,读着读着,神宗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称叹:“奇才!奇才!”临朝听政时也常常向身边近臣夸赞苏轼,令一般嫉贤妒能的小人颇感不快。当然,如果仅有文名尚不足以构成太大的威胁,偏偏苏轼连续三任地方官都政绩斐然,深得百姓拥戴。尤其是徐州任上,在抗击洪水中苏轼临危不惧,当机立断,身先士卒,指挥无误,表现出一般地方官所罕有的才干和品质。神宗皇帝亲下手诏称赞说:“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此后又拨款修堤,颇有器重之意。而且,听说苏轼离开徐州时,百姓痛哭流涕,遮道拦马,追送数十里。所有这些消息都会令李定等人不由得妒火中烧。何况苏轼对于在变法运动中青云直上的一帮新人从来就没有好感,加上他生性放达,口没遮拦,不知道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总是语含讥讽,早已将他们得罪无遗。像这样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二十年前就有“两宰相”的盛誉,如今又加上德政与声望等多种资本,难保不会在此人才紧缺的当口异军突起,所以,必须赶快想办法治一治他,或许连带还可以将反变法派的潜在势力一网打尽呢。

苏轼既然名满天下,深得皇帝赏识,要搞垮他首先就得让皇帝厌弃他。然而,自熙宁四年离京外任,苏轼在地方上勤于公事,有功无过,实在没有任何把柄可抓,倒是他喜欢舞文弄墨,常在诗文中讽喻朝政,单凭这一点能否治罪,李定等人最初也没有把握。因为,自赵宋开国君主钦定“不以言罪人”的祖宗家法,一百多年来还从未有人因诗文而获罪。熙宁六年,沈括就曾尝试过用这种办法扳倒苏轼,但未获成功。当时,沈括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杭州,专程到苏轼府上拜访,叙旧论交,十分热络,临行前请求苏轼赠送手录近作诗一册,留作纪念。苏轼心地坦然,只当是朋友间常规性往来,所以毫无疑虑,满口应承。谁知沈括回到京城,立即将苏轼近作逐首加以笺注,附在察访报告中进呈御览,告他“词皆讪怼”,但是神宗置之不问。此事满朝皆知,苏轼自然也很快听说了,但也并未放在心上。李定等人思前想后,没有更好的办法,觉得唯有“讥讪朝政”一事是苏轼的致命弱点,可以故伎重演。而且,这帮先意希旨的小人早已敏锐地察觉,时移事往,今非昔比,十二年的帝王生涯已使神宗皇帝日益独断专行,越来越不能容忍反对意见,状告苏轼“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很有可能收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几番合计停当,只是还需要一根导火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