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_对民众的悲悯与对新法的不满在苏轼心中复杂地交织着,他以特有的敏锐观察生活,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揭露现实,他的这些诗歌一经写出,立即被人们争相抄录,广为流传。其实他并没有忘,所有关心他的亲友无时不在提醒他。我们并不否认,对于王安石的变法,苏轼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有时甚至带有一些个人意气。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_

对民众的悲悯与对新法的不满在苏轼心中复杂地交织着,他以特有的敏锐观察生活,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揭露现实,他的这些诗歌一经写出,立即被人们争相抄录,广为流传。他似乎早已忘了离京时表兄文同对他的劝告。其实他并没有忘,所有关心他的亲友无时不在提醒他。有时候他也真的努力过,真的希望自己能做到“休问事”、“莫吟诗”,学会沉默,将所有的不满都藏在心里。熙宁五年十二月,苏轼受命前往湖州督管堤堰工程,与好友孙觉相见,公余之暇,两人游山玩水,还曾预先立下规矩: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白,即大白,酒杯名。浮,罚酒。)(www.guayunfan.com)——《赠孙莘老七绝》之一

一对志同道合、同样与世不谐的好友,久别重逢,本来有许多牢骚和不满想要倾吐,可是一想到悠悠世事,说也无益,于是互相约定:谁若是以恼人的俗事来打扰游赏的雅兴,就须举起酒杯满饮一杯,以示惩罚。可是,“如蝇在食,不吐不快”,这,就是苏轼的个性!当不平和不满在心头涌起时,他依然情不自禁,“使某不言,谁当言者?”(宋·朱弁《曲洧旧闻》引苏轼语)为民请命,为国谏争,是一个正直的士大夫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并不否认,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有时甚至带有一些个人意气。在复杂的社会政治领域,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但是他本着对下层民众深切的同情,本着独立不倚的立朝大节,从实际出发,敏锐地发现问题,指出新法实行中的弊端,希望“有补于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这样的良心、勇气和节操,确实难能可贵,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除了日常的公务,还时时有一些特殊的差遣。杭州仁和县的汤村有一个大盐场,为了方便官盐的运送,朝廷决定在那里开凿一条运河。熙宁五年十一月,苏轼被抽调到工地督促工程的进行,又一次亲眼目睹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盐事急星火,谁能恤农耕。

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千余名农民被迫丢下家中的农活前来开河,在初冬的寒风冷雨中,在泥泞的沟壑中,奔忙滚爬,劳苦疲弊,无异于牛羊猪鸭。作为督役官,苏轼也过得并不自在: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

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

——同上

在狭窄泥泞的路上,顶风冒雨,在挥锄荷担的役夫中推来挤去,争路而行。这样辛苦地做着自己极不情愿的差使,他不由得觉得:与其这样倒不如回乡做一个农夫,也不过是和泥土打交道而已,心情还要舒畅得多。

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同上

好容易盐河之役结束,苏轼又奉命去湖州督管堤堰工程。这是“农田水利法”颁行以来,朝廷极为重视的一项工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苏轼因为整体上的反变法立场,在两派尖锐的对立中,不能客观具体地看待王安石变法的种种举措,也曾对这项法令提出过非难,如今却被派遣来兴修水利,连自己都觉得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在写给孙觉的诗中他牢骚满腹地说:

天目山前绿浸裾,碧澜堂上看衔舻。

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赠孙莘老七绝》之一

似乎打算沉湎山水,消极怠工。

熙宁六年,严重的水旱灾害之后,东南大部分地区发生饥荒,朝廷调集数万担粮食赈济灾民。苏轼受命前往常州、润州发放灾粮,十一月启程。这一次差遣任务重,时间长,整整七个月时间奔波于常、润的每一片土地,勤勉地处理繁杂的赈灾事务,就连除夕之夜都不能回杭州与家人团聚。船停在常州城外,在荒野中夜宿度岁: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之一

在这个本该热闹喜庆的夜晚,诗人独守孤舟,一灯如豆。四野苍凉,远处城郭的灯火和天边凄冷的孤星都显得那么暗淡微弱。在无边的寂寞包裹之下,诗人时而吟诗,时而默默垂泪,心中充满了悲哀。眼病的折磨令他通宵难眠,辗转反侧之中,不禁苦苦地思念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听到那亲切的乡音啊!重重锦被挡不住深夜的寒意,才知道舱外霜露越来越重。刚刚洗过的头有种轻飘飘的感觉,大概是人到中年,老之将至,头发渐渐变得稀疏。时光易逝,岁月如流,不由人不悚然心惊!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生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除夜宿常州城外二首》之一

寂静的长夜,诗人回首往事,自从熙宁四年来到杭州,倏忽之间已是三个年头过去。几年来,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道路奔波上,是不是这一生都将是如此漂泊?年岁渐老,越来越怕看崭新的日历,那是岁月流逝的历历明证啊!每到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将悬挂门旁用来避邪的桃木神符以旧换新,其实我也该像旧桃符一样,早做退隐归乡的打算。江南的岁暮已蕴含着浓浓的春意,可是我疾病缠身、须发渐白,似乎已很难再焕发精神与朝气。如果一世穷愁能换取身体的康健,我也不必惧怕年去岁来,情愿做一个老者,在正月初一的酒筵上,最后饮尽杯中的美酒(古俗,正月初一按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

两首诗都充满了苍凉愁苦的意绪,流露出苏轼对仕途及人生命运的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