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化的质量水平

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化的质量水平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化的质量水平_夏宝龙同志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专题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下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我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

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总结我省新型城市化工作成效,谋划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发展的思路,深化实施《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研究部署新阶段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各项任务,努力推动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有关精神,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一重要讲话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是指导我省做好新型城市化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精神实质,指导和推动新型城市化工作。

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推进新型城市化,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造福百姓,而不是建新城、摊大饼。这就要把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和谐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核心理念和目的,注重质量和品质。不要在追求城市化“率”上做文章,而要在城市化的“化”上下功夫,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既要有效创造城市的物质财富,又要不断增加城市的精神财富,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

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城乡统筹,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要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推进城市化的本质要求。推进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发扬和彰显我省城乡统筹这一特色和优势,坚持城市建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谋划,统一部署,推动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化,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模式,大城市有“大”的发展模式,小城市有“小”的发展模式。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顺应当今时代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新需求,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推进老城市改造提升,促进新城市集约建设和健康发展。

在发展步骤上,要坚持积极稳妥,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不要盲目刮风”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推进城市化的科学方法和具体步骤。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既要有满腔的进取热情,更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要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大量新城新区。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城市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在发展动力上,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之策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新型城市化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城市化潜力,增强城市化活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促进城市之间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网络相联和资源信息共享,强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的支撑力,增强城市辐射周边地区的带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增强城市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功能,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认真回顾总结,深刻分析我省新型城市化的成效与问题

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早在2006年,我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政策举措。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城市规划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功能有所提升,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新型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我省城市化率达到64%,比2006年提高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新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全省优化城乡布局、扩大有效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2006年以来,我省率先开展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修编,率先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促进了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目前,三大城市群建设有序推进,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在长三角城市群南翼的地位逐步提升。省域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良好,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中心镇改革发展蓬勃开展,原有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发展势头迅猛。全省形成了3大城市群、4大都市区、7个省域中心城市、60个县(市)域城市、200个左右省级中心镇和400个左右一般镇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促进了城乡经济转型。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我省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全面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各项工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城融合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通过城乡产业互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杭州钱江新城、宁波东部新城、绍兴滨海新城等产城联动新城区建设,着力推动15个产业集聚区和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城市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全省设市城市经济总量超过全省四分之三。同时,通过城市商贸流通网络向农村延伸,先进制造业向农村转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带动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提速。2006年以来,全省26个欠发达县(市)GDP年均增长11.9%,比全省同期快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9.3%提高到2013年的10%左右。

三是改变了城乡环境面貌。近年来,我省以“三改一拆”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改造建设。去年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建筑面积1.9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5亿平方米,三年任务一年完成,拆出了发展空间,拆出了优美环境,拆出了政府公信,拆出了民心士气,有力推动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全省城乡道路、通讯、网络、能源、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2013年县以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80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全覆盖,完成村庄整治行政村达到90%,93%的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为93.86%,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6%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2平方米,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四是提升了城乡民生保障。新型城市化促进了全省民生工程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全省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8%,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8%,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4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以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扭转,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2006年的2.49 1∶逐步缩小为2013年的2.35 1∶,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五是推进了城乡配套改革。全省深入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率先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平等待遇。着力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乡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一体化。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城乡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水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较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县、乡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普遍建立,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稳步推进。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试点逐步扩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在肯定我省新型城市化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用很大篇幅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缺点和偏差,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全国城市化率到2020年为60%,我省现已超过这一具体指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不要再把提高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率作为硬任务,关键要围绕如何提高新型城市化质量,清醒地分析和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城市规划不够科学。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目前,城市规划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规划理念不够先进,规划约束性不强,规划之间互不衔接,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不够。很多城市建设得不好,城市分区不合理,城市弊病不断出现,根源主要是规划没搞好。有的城市规划看着很舒服,但用着不舒服,规划缺乏实用性。城市规划如此,村庄规划也是这样。一些地方的村庄建设,没有很好规划,或者规划不合理,农民新盖的房子搞得不伦不类,没有任何特点。有些地方规划执行不严肃,换个领导换个规划,随意“翻烧饼”,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是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人的城市化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市化持续较快推进,吸引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全国流动人口流入总量第二大省。外来务工人员的总体规模过大,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低端产业就业比重偏大。我省不少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是文明素质、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生活方式等没有真正融入城市,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是产业层次提升不快。产业是立城之本,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没有产业的支撑带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就缺乏生机和活力,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省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层次普遍较低,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腾笼换鸟”力度不够,产业集聚区集聚度不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有些地方产业发展没有与城乡建设有机融合,没有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有机统一,没有形成以园拓业、以业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不少城市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特色和优势,没有形成城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建设质量不够高。城市建设质量是城市品位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目前,我省有的地方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急躁情绪,城市建设比较粗放,城市规模盲目扩张,城市用地效率普遍不高,城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危旧房没有及时改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有些城市建设注重建大马路、大广场、大高楼,但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防洪、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没有跟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

五是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特色名片,是城市无法再生的宝贵资源。城市被称作是“凝固的历史,无声的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容易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目前,我省有的地方城市建设缺乏文化内涵,城市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存在“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有的地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以开发保护、发展旅游为名,拆掉了真文物,建造了假古董。有的地方搞新农村建设,拆除了不少富有文化底蕴、生态环保的老民宅,破坏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

六是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三个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规划和建设的成效。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目前,有的地方对城市运行规律认识不够,城市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有的地方重眼前轻长远,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在管理上顾此失彼,与城市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有的地方城市管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相互扯皮,许多事情看起来都有人在管实际上没管到位,很多事情应该管反倒没人管。有些城市存在安全隐患,发生突发性事件后,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三、抓住突破口、选准切入点,全面提升新型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我省城市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一,突出人的城市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首要的就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要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因地制宜确定各类城镇的具体落户条件,优先解决存量,优先解决本地人口,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务工人员,使他们及其家庭成员在城镇扎根落户。要稳步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完善与积分评价相挂钩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注重服务功能集成配套,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要大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增强就业创业服务,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

第二,突出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化布局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空间依托。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要把都市区(城市群)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优化提升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三大城市群,加快编制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推进现代化都市区建设,增强都市区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提升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快省域中心城市发展,推进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县城,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都市区)经济转型,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建设品位,把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要加大中心镇和小城市改革试点工作力度,继续深化200个中心镇改革发展和27个小城市试点镇培育,加快推进第二批16个小城市试点镇建设,探索建立与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和功能集成,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三,突出创新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衡量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看城市功能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强弱。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城市产业布局要合理,产业特色要鲜明,产业辐射力要强。从我省城市发展情况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在提高城市承载能力,重点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关键要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要加快杭州、宁波等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创新团队“三位一体”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加强高新园区、科技城、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杭州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继续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抓好浙商回归,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促进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要切实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功能设施要配套完善,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提升城市吸引力。抓住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的改造建设,推行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实施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创新信息化体制、政策和应用标准,建设智慧城市。

第四,突出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基础。浙江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既靠海,又有山,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空气良好,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城市建设,不要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要依托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巧妙地利用自然景观和山水资源,把一个城市作为花园来规划,增强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山、水、林、城”于一体的“花园之城”。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五水共治”为重点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要深入推进污水治理,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加快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同时,统筹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各项工作,加快形成“五水共治”长效机制。要深入推进“大气防治”,坚持源头治理、综合防治,加快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废气、城乡废气治理,确保全省PM2.5浓度持续下降。要深入推进“三改一拆”,继续下大力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违法建筑拆除,全面开展“无违建县”创建。把“拆违”和“拆危”结合起来,加强危旧房排查,对违法建筑、危险建筑做到及时拆、及时改,毫不动摇、绝不手软。要深入推进“四边三化”和绿道网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集景观建设、林相改造、生态涵养于一体的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的景观带和风景线,到2020年建成5500公里绿道,形成省域“万里绿道网”。要深入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注重循环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创建绿色能源县,倡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五,突出文化传承,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我省许多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绝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必须切实加以保护、传承和弘扬。要注重延续历史文脉,加大城市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村落的保护,保存好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好优秀文化传统。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保留乡村风貌特色,慎砍树、不填湖、少挖山、不拆具有文化内涵的老民宅,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注重彰显现代文化内涵,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要注重建筑风格设计。建筑是历史的记录,是文化的载体,是凝固的美术。我省许多传统民居非常有特色,依山傍水,因地就势,白墙黛瓦,错落层叠,很有美感。我们要传承历史文化,融合现代元素,探索形成“浙派建筑”新范式。省建设厅要继续加强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深度合作,利用“学院”的资源,把“美学”引入城市、引入农村,努力为后人留下可以传承的城市化遗产。

第六,突出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新型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重点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首先,要解决“人到哪里去”。通过创新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其次,要解决“土地怎么用”。通过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城镇用地布局结构,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深入实施“亩产倍增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要解决“钱从哪里来”。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通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省交通投资集团、省建设投资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市场化运作的融资平台,采用公共私营合作制(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四、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形成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强大合力

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事关现代化浙江建设全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劲头,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推动新型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新型城市化工作推进机制,完善相关协调机构设置,统筹重大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协调解决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和促进各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真抓实干,密切配合,做好新型城市化相关体制改革和政策举措的实施工作。各市、县(市、区)要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新型城市化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深入发展。

二要注重规划引领。推进新型城市发展,要把规划放在首位,这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规划要有新理念,规划要讲究科学,规划要有严肃性。要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省域总体规划为龙头,加快形成各类规划相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加快研究编制省域总体规划,推进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融合”,形成省域范围内空间规划“一张图”、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一盘棋”,推进省域一体化发展。要深化市县“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试点,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要完善城市规划编制程序,探索设立城市总规划师制度,全面实施“阳光规划”,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三要加强城市建设。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拓展城市建设内容,提升城市建设功能,强化综合承载功能。要立足城乡和区域联动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提升新型城市的带动能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发挥中心镇、中心村的节点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强化城市民生服务功能,着力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就业和社保体系,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是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必要保障。要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方法,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城市管理属地化、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管理文明化,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技术支撑、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互联网应用和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涉恐涉暴活动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设水平。

五要加大政策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意见》,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深化实施《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综合性文件。请大家认真讨论,提出意见建议,使之更加完善。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形成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新型城市化政策体系。同时,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改革积极性较高的城镇申报纳入国家和我省新型城市化试点,鼓励从实际出发,大胆先行先试,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促进新型城市化深入发展。

同志们,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正处在全面提升质量和水平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改革,务实有为,努力开创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新局面,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4年4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