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前近代的水体淤塞与聚落生态

前近代的水体淤塞与聚落生态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文论证可见,太湖以东平原上的地表水分布和水文状况与聚落的形态、分布以及人们的日常生计休戚相关,这正是“水乡聚落”根本内涵之所在。这类语汇实际上是对区域整体景观与生计特征的概括,同时也是本书“水乡聚落”据以立论的基础。在近代城市化前夕,经过长期演变的水乡聚落生态状况究竟如何?
前近代的水体淤塞与聚落生态_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

前文论证可见,太湖以东平原上的地表水分布和水文状况与聚落的形态、分布以及人们的日常生计休戚相关,这正是“水乡聚落”根本内涵之所在。该区人地关系的一致性十分明显,聚落与河湖的紧密依存关系并不受成陆早晚的限制,成陆相对较晚的滨海地带后来者居上,逐渐形成与腹地类似的网格状水系,塘浦泾浜的功能逐渐向农业、交通、风水、日常饮用等综合化发展。随着海岸线向东推移,太湖平原板块不断扩大,围绕河道而展开的聚落形态以及基于其上的社会、经济、生活范式也日益为人们所认同,所以“江南水乡”、“鱼米之乡”之类的语汇才会成为人们泛指太湖平原的用语。这类语汇实际上是对区域整体景观与生计特征的概括,同时也是本书“水乡聚落”据以立论的基础。

但是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止息的发展演变之中,当细微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若无强大的力量将其扳回,便可能出现明显的转型,例如宋元时期由大型塘浦和大圩分化引起的高乡干旱化与散村式聚落的扩展,即是水乡聚落演变史上一次明显转型。因为各种史料对此变化多有议论和记载,本书前章也专门对高、低乡聚落在宋元以后发生的分异和生态机制作了论述。另一次则是由近代城市化引起的水网密度明显减小以及聚落与河道的疏离,局部的地表水体与聚落的空间关系和生计支撑关系不再像传统时代那样紧密,河道的传统功能由自来水、管道排水等新技术来替代,似乎“水乡聚落”之概念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然而层出不穷的负面问题却使人重新思考“水乡聚落”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合理性。将视野放宽到整个太湖平原就不难发现,通畅的排水系统和海陆水体交换仍然是维持健康人居生态的基本条件,局部聚落形态的变化与水体消亡引起整个地表水体格局与水文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说明地表水面积和水文仍然制约着整个区域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由此看来,城市化时代的“水乡聚落”模式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本书下篇各章将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

生态环境的转型与社会问题一样,乃是积渐所至的结果,那么,在宋元以后的第一次转型与近代城市化之后的第二次转型之间,太湖以东平原的水环境与聚落生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近代城市化前夕,经过长期演变的水乡聚落生态状况究竟如何?

河道淤塞问题可以作为解答上述问题的主要抓手。河道淤塞是三角洲水网地区最易于发生的水环境问题,也是政府和社会热切关注的水利重点。导致河道淤塞的原因既涉及自然因素,例如排水不畅、潮汐淤沙等,也有诸多人为因素,例如围垦水面、侵占河道、筑坝置闸等。河道淤塞的后果也涉及面很广,可能引起水旱灾害、农业减产、交通受阻、水质退化等多种问题。因此本章以明清苏松地区地方志记载中常见的水体淤塞问题为切入点,重点梳理水体淤塞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环境与社会效应,进而勾勒出前近代时期太湖平原的水环境特征与聚落生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