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普遍性的水体淤塞与“公地”矛盾

普遍性的水体淤塞与“公地”矛盾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两个方面互为因果,使得明清时期东太湖地区的水体淤塞成为区域性的普遍问题。由于潮沙淤积、排水不畅,河湖的蓄水能力下降,使得低乡抵御水灾和高乡抵御旱灾的能力都有所降低。宋元以降太湖平原的人口压力和水土资源吃紧,导致水环境的维护成本增加,等于对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新的改革措施和高效率的推行,则难以扭转问题重重的局面。
普遍性的水体淤塞与“公地”矛盾_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

根据史料综合分析,明清时期太湖以东平原的水环境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明初开浚而成的黄浦江作为上游湖泖之水的主要出水通道,排水效能良好,但由长江口上溯的潮汐也十分畅旺,潮汐带来的泥沙造成各支流河道的加快淤塞;作为黄浦江上源的诸湖泖,由于明清时期潮汐尚可通达至此,也造成局部湖面逐渐淤浅,这为人们带来了围垦湖面的便利,于是垦占行为较为普遍。

其二,上源湖泖淤塞并被人为垦占,其蓄水效能不如从前,排往下游的清水量减少,与潮汐之力不能相敌;由此又造成支流河港对潮汐依赖性增大,于是进一步加快了各支流淤塞的进程。

以上两个方面互为因果,使得明清时期东太湖地区的水体淤塞成为区域性的普遍问题。由于潮沙淤积、排水不畅,河湖的蓄水能力下降,使得低乡抵御水灾和高乡抵御旱灾的能力都有所降低。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方志中关于河道浚治频繁推行,而仍然出现“屡浚屡淤”的情况,其中当然存在吏治腐败、制度不力、整治不果等人文与管理上的问题,但三角洲河网的水文制约性着实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主要是人文、管理等因素参与下的环境变迁的“积渐”效应。宋元以降太湖平原的人口压力和水土资源吃紧,导致水环境的维护成本增加,等于对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新的改革措施和高效率的推行,则难以扭转问题重重的局面。

气候变化也是影响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气温变化可使海平面出现波动,进而影响到三角洲河流入海的比降和排水畅通程度,但据目前气候学界的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在15—19世纪之间正处于寒冷期[1],长江三角洲河流入海的比降相对较大,因此气候应不是导致该时期平原上河流排水不畅的主要原因,反而是三角洲水网本身的水文因素及各种人文、管理等因素更值得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