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选址与聚落体系

选址与聚落体系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表3-3 东西山村落名称类型表村落的名称反映了村落形成的自然和历史背景。东西山村落选址是先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总结。周边的山体与太湖水岸限定了聚落的规模与交通路径。东村和杨湾村落的主街两端都是通往太湖的河浜与湾港码头;明月湾村落隐藏于山坞之中,只有伸入太湖的码头与外界相连。图3-7 东西山古村落形态与环境要素因东西山地理环境的特点,东西山传统聚落体系受其区位与周边环境的影响。
选址与聚落体系_乡愁的记忆——江苏村落遗产特色和价值研究

清乾隆年间,东西山聚落的主要名称为湾、坞、村、巷四大类(表3-3),(31)其他诸如堡、里、桥亦为常用的地名。其中湾、坞的名称与东西山的自然地形相关,湾,即水流弯曲的地方指太湖向陆地凹入的地方,东西山均有二十余湾;(32)坞,是指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地,东西山的很多湾坞均为有人居住的聚落。

表3-3 东西山村落名称类型表

村落的名称反映了村落形成的自然和历史背景。对于以渔业为生的岛民来说,选址在湾处,便于船只的停泊;而居住于山坞地带,一方面可以遮挡湖上吹来的大风,一方面因隐蔽而更具安全性。坞与堡的名称,可能是北宋末年,北方大族南迁时,将北方习惯的地名带到东西山一带(33)。村、巷则常常冠以姓氏,乃因家族聚居发展而成。(34)

东西山村落选址是先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总结。东西山村落环绕山体一圈,分布于山麓冲积平原之上(35),高于警戒水位(36),可防止洪水淹没,且地形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但山上则无分布。因地形的关系,东西山大部分村落的规模都不大,按照《太湖备考》的说法,“莫厘为东山主峰,面南而背北,故南出之支为多,村坞之绕于山麓者亦北浅而南深,浅不及半里,深不过二里,舟行湖中可望而知也”(37)

东西山聚落的形态格局,与苏南交通便利的水网地区的聚落有着明显的差别(图3-7)。周边的山体与太湖水岸限定了聚落的规模与交通路径。被山体包围的村落,如明月湾、陆巷与翁巷村,基本上都为集中式块状,而夹在几座山之间的村落,如杨湾村与东村,则随着山体走向呈线性;从村落规模上看,前山村落,如翁巷村,因用地相对宽敞,规模较大,且与附近村镇相连成片。村中的主要道路基本上都连接着码头。东村和杨湾村落的主街两端都是通往太湖的河浜与湾港码头;明月湾村落隐藏于山坞之中,只有伸入太湖的码头与外界相连。陆巷则以三条河浜向太湖打开,连接着太湖与村内主要街道。

图3-7 东西山古村落形态与环境要素

因东西山地理环境的特点,东西山传统聚落体系受其区位与周边环境的影响。按照在聚落体系中的地位及工、商服务业规模,金其铭《太湖东西山聚落类型及其发展演化》一文将东西山聚落大致分为四个层级(38)(图3-8)。太湖东西山六村,分属第二、三、四层级。东山镇处于整个东山岛通往苏州城的必经之路上,从南宋开始形成,后随着渡桥等地区的兴起,元明之际,现镇区逐渐成为全岛的行政和商业中心;在公路通车前,杨湾村是码头所在地,成为小型的商品集散地,公路通车后,杨湾设有汽车站,仍然是后山的主要集镇。陆巷为次于杨湾一级的聚落中心,明清时代即为东山陆上交通的重要节点,是山道与连接后山村落的主要道路的连接点,村内有小型的商铺,20世纪50年代亦曾于此设过太湖的渔业公社,设有水产购销站和鱼干加工场,并设与西山交通的轮渡码头。西山岛上因地形与交通的关系,并未形成整个岛商业中心,而是在山体四周分别形成几个小的集散中心——东河、植里、堂里、镇夏等,(39)从商业服务角度来看,西山的东村与明月湾村基本上接近于村落的最后一个层级。

图3-8 东西山聚落体系(底图来源:《江苏省地图集》)

据明清时清的太湖志书中记载,东西山岛上的建筑“其屋宇固,盖因湖中风雨迅疾,墙必砖,覆必瓦,虽贫家亦鲜茅茨之室”。同时为防御湖匪劫掠,建筑的防卫性能亦较高,建筑外观多比较封闭,山墙有人字形,有五山屏风墙和观音兜。室内梁架有圆作和扁作。从布局上,东西山传统民居的格局与苏州其他地区类似,住宅多为南北向。规模较大的住宅,基本上沿着轴线布局,前为大门、轿厅、大厅,大厅之后为女厅,多为楼房,亦称后楼,两侧有厢楼,女厅与大厅之间隔以高墙。住宅往往以正厅的名称命名为某某堂。东西路建筑,最主要当推花厅,为主人平时接待宾客之处。比较讲究的厅堂都用扁作,也有在明间用扁作,次间用圆作。重要的厅堂室内用轩,以船篷轩多见。大体上明代的梁架装饰比较简洁,清代的雕饰日渐繁缛。明清时代,一些大型住宅中亦设园林,“峻宇雕墙,迭石凿池”,精美程度不亚于苏州城内大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