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事事象六十问

白事事象六十问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男的身穿白长袍,手持哭丧棒。除食品按传统规矩收下外剩余退回,其他祭品全部收留。追悼会是为悼念死者在殡仪馆举行的。追思会是对故人追忆和思念的一种聚会形式,在安葬前后举行重点体现在“回忆”。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国有所不同。这种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为民众所采用并传遍全世界。这些新型的环保葬对传统墓葬来说是一次重大变革, 是人类思想的飞跃以及社会文
白事事象六十问_白事金典

1. 什么叫做寿木?

寿木也叫棺材。寿木最好的木质是柏木,其次是秋木。因柏木、秋木比较缺乏,现在松木就是上等木料。寿木的厚度有三寸的、二寸五的、二寸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大头高小头低。所不同的是两头都是平面齐头,平面齐头便于雕刻花絮图案。即使是松木棺材,也要配制柏木档,因为松木纹理粗,不如柏木纹细腻光滑,雕刻出的花絮图案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寿木的质量是孝敬老人的一项内容,所以给老人做寿木时从选材到选工匠都要通知兄弟姐妹,征得兄弟姐妹的一致意见,由长子负责购置板材,到做成花多少钱兄弟均摊,寿木做成即老人的房屋落成,须通知出嫁了的闺女、女婿、外甥前来庆祝。如果是给母亲做的寿木,做成时还要请舅父通知表兄弟姐妹一同前来庆贺。这些人来庆贺时,须带上酒和鞭炮等礼品,和盖房子立柱上梁一样,酒浇梁,鞭炮鸣放,造成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前来庆典的,还有叔叔伯伯以及堂兄弟们,他们当然要对寿木的选材、质量、工艺品评赞美一番。

寿木的投资投工多少,由各家依据经济条件而定。经济条件宽裕的,要求棺椁做重底,做支板,四周雕刻花絮图案,图案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天官赐福》等,经济条件差点的只在两头的板档上雕刻《福禄寿三星图》,在一小头雕刻一大"福"字。

庆典都在中午举行,八人一桌,木匠师傅享受特殊待遇,酒过三巡后,给木匠师傅尚礼,礼品是每人一条毛巾、一个红包,红包内一般包五至拾元钱。酒足饭饱后把做好的寿木放置在人不常去的地方,为了防潮防风,须支上底填并用毯子或被子封盖严实。

2. 什么叫做孝子、孝帽、孝衣?

凡是披麻戴孝者,统称为孝子。死者的儿女、儿媳、侄儿女、侄媳、干(义)儿女、干(义)儿媳都是孝子。

孝帽一般是男的头戴菱角帽,女的头戴无沿帽(一种孝帽样式),孙子、孙媳、孙女也要披麻戴孝但第四代孙的孝帽或黑纱上要配一红色绒球,以示四代同堂(喜丧);外甥、外甥媳妇、外甥女,娘家侄儿女、媳妇也有披麻戴孝的,男的是前面方角平顶帽,女的也是没沿帽。男的身穿白长袍,手持哭丧棒。不论是死者的亲生儿女,或家族里、亲戚中的孝子,石家庄把这些人称作“磕头的”,凡是“磕头的”待遇都相同。

孝衣亦称孝服过去是分辈分等级的,当今简单多了,亲生儿女和侄儿女披一块白布,而深泽县一代则改为臂戴一条白毛巾,按照逝者之男左女右,作为标志以示哀悼。

亲戚中的“磕头的”,由本家孝子多少和亲戚远近而定,本家孝子多,外围“磕头的”范围就缩小,本家孝子少,亲戚中“磕头的”范围就扩大。当事人把“磕头的”人决定下来后,在发孝帽时就给以说清。“磕头的”要在出殡时送葬到坟茔(或骨灰堂),每逢七烧纸化钱时必到,七数未尽到坟茔前的所有活动都应临场。

“磕头的”在没解除服孝期以前,不能串门,发丧前只能守在灵前,不能随便乱跑,有吊唁烧纸的人来了要陪哭、谢孝。

还有一部分人也戴平顶白帽,女的还身着孝服,但他们没有披麻戴孝之说,不拿哭丧棒。这些人是送(葬)的,属于比较近的晚辈亲属。

3. 什么叫做收礼桌和献祭桌?

收礼桌坐值人,由理事人委派或当事人选定,丧事一般需三至四位头脑清醒、能写会算、懂乡规民情的人,礼桌和献祭桌都是这个家族的文明窗口,故对这两桌人的选派都十分严格。

献祭桌一般设在院子里,且靠近灵前,献祭时客人很多,一般都摆两张相连的桌子,桌子后边放一屏风,屏风上写一“奠”字,专门安排的三至四人负责打开献祭盒子,收下祭品。献祭是用盒子计收的,献一盒子收下两个食品,献两盒子收下三个食品。收下的食品、冥洋烧纸等祭品和礼品礼金,要报到收礼桌上记账,如数写清。不论一盒献祭还是两盒献祭,都要给每家盒子里放一纸《谢帖》。《谢帖》上书写的是:“谢,孤子(或哀子)×××泣血稽颡。”献祭食品以蒸食为主,油烙食可临时现做,所以主要亲戚都是蒸食。有的祭品非常多,比如女儿女婿,娘家侄儿侄女,外甥和外甥女除献祭食品外还有金山、银山等一大堆纸制祭品,还有牌匾,这些都要向礼桌报准姓名、祭品名称。朋友、同事、同志关系的人来吊唁,一般是送挽帐或人民币。除食品按传统规矩收下外剩余退回,其他祭品全部收留。献祭人把祭品奉献在祭桌上,作个揖磕个头,陪吊人也作揖磕头。陪吊人是女婿,他要彬彬有礼地给献祭的人让烟让座。每来一家献祭的,都要吹唢呐迎接,这家献祭不结束吹奏不能停。

献祭高潮已过,到定点儿饭店款待礼桌和祭桌人。

4. 丧葬中出殡前摔盆是什么意思?

其实是摔“孝盆” 只是用碗来替代吧 大概有三层意思: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摔出去;二是将众人烧给亡者的纸钱通过大地送入“地府”;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5. 追悼会和追思会的有什么区别?

追悼会是为悼念死者在殡仪馆举行的。重点体现在“告别”。追思会是对故人追忆和思念的一种聚会形式,在安葬前后举行重点体现在“回忆”。

“人生告别会”是追悼会的代名词,是现代殡葬与传统相结合的告别方式,它的形式丰富多样,它用仪式去展现逝者的一生,回忆他/她的精彩,保存他/她的美丽,并努力引导生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6. 白事佩戴黑纱的来历?

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国有所不同。中国、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红色,欧美是黑色,黑色显得严肃。古代穿哀服与今人大不相同,其目的在于伪装自己,以避免死神出来。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将全身包起来。他们的用意不外乎是想把死神吓跑,或不让死神认出自己来。

在古代欧洲,当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提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这种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为民众所采用并传遍全世界。

7. 什么叫做生态葬?

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 通过草坪葬、树葬、花坛葬、海葬、壁葬、塔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成本低等特点。树葬和花坛葬是将骨灰放入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坛中,然后葬入花坛、大树下的一种新型葬法;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壁葬/塔葬比较普遍。

这些新型的环保葬对传统墓葬来说是一次重大变革, 是人类思想的飞跃以及社会文明的标志。它改变了传统公墓的死板,利用节能环保的方式,不但降低了墓葬的价格, 更令墓地环境赏心悦目,并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息。在欧美国家,一些追求标新立异的人群会选择太空葬、烟花葬、气球葬等。

8. 什么叫做骨灰盒保护箱?

保护箱是套在骨灰盒外面的一个有密闭作用的塑料保护盒,具有防护、防潮的功能。在安葬前,家属先将骨灰盒放入保护箱内,四周可以放些随葬品或逝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最后封盒,有的保护箱是用百得胶来密闭四周,有的是用四边的暗扣直接扣紧密闭,然后安葬于地宫内。

通常木制的骨灰盒都会选用保护箱进行隔绝和防护,而材质为汉白玉、琉璃、 水晶等骨灰盒或骨灰坛则无需使用保护箱。

9. 什么叫做福荫土?

福荫土是用于骨灰盒安葬时的附属物品,它采用现代化科学工艺制作而成,内部呈粉末状,具有防腐、防潮、防虫等功效。在安葬时,一般用于铺设在骨灰盒的底部或四周,能自然形成生态保护层,避免墓穴潮湿、毒虫等侵害,并防止骨灰盒在墓穴中的自然风化,延长骨灰盒的使用年限。

一般来说,福荫土有两块,建议一块铺在墓穴内,另外一块铺在保护箱内。

10. 殡仪师和葬仪师的区别是什么?

殡仪师主要是对逝者遗体进行服务的礼仪师,其中有殡仪美容、礼体SPA、追悼会司仪等不同工种;葬仪师一般是指在亲人安葬时,为家属指导整个安葬流程的礼仪师或礼仪人员, 除此之外,还会提供一些安葬小知识和相关禁忌。

殡仪师和葬仪师都是经专业培训及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的特殊职业,她们专业技能娴熟,对整个仪式都有良好地掌控力,在完成指导和服务的同时,也实际上是为家属抚平心灵的创伤。

11. 什么是可降解骨灰坛?

它是一种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骨灰坛,在安葬后若干年自然降解,逝者骨灰将与大地融为一体重归自然。因此,采用这种可降解骨灰坛来安葬的方式又叫环保葬、生态葬,是真正的绿色殡葬。

绿色殡葬,其实就是一种生态、环保、节约的殡葬方式,倡导人从自然中来, 又回到自然中去。把追悼转化成追思,让逝者的人生价值在生者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12. 你知道什么是网络祭祀吗?

是指人们通过登录祭祀网站为逝去的亲人建立一个祭祀馆, 或直接进入“陵园祭扫” 页面,通过上香、点烛、献花,或发表留言和祭文等形式,在网络上进行悼念的一种形式。网络祭扫可让用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

新闻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石家庄市每年烧掉以纸为主的各种殡葬固体废弃物约240吨。据其他省份的统计,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是现代文明祭扫的新方式。现大部分的纪念网站都是为大众免费开放的。

13. 白事中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14. 遗体火葬的起源

在我国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考古学家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就发现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 据《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可见先秦时期的仪渠人有火葬的习俗。 隋唐以后,火葬之俗逐渐由“夷狄”之地传入中原汉人居住区,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宋以来,此风日盛……相率焚烧,名曰火葬,习以成俗。”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录了当时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到浙江的广大地区内实行火葬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地发现了一些古代火葬习俗。如,洛阳西区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丰年间的火葬墓,山西的宋、辽、金火葬墓,云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火葬的好处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如今,火葬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安葬形式。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一些独特的安葬方式,如西藏的天葬。

15. 你知道什么是冥婚及其禁忌吗?

冥婚是指“逝者与逝者”之间的婚礼,亦称阴婚或鬼婚。

一般来说未婚男女去世,尤其是那些已经订婚却没有正式婚配就去世的男女,心中怨气甚大,不肯息缘,阳世亲人时常做梦。在经男女双方亲人同意后,双方亲人为其举办冥婚仪式,然后髌骨合葬。

冥婚能够成全逝者遗志、达成他(她)们爱的心愿,是被世人祝福的;在石家庄举办冥婚仪式,一般是“囍”字均用白囍字;拜堂均用红公鸡替代亡人;最大特点是冥婚后一生不会再有婚姻。冥婚的唯一禁忌就是举行冥婚时不要有新婚百日内的男女参加,不然不光冥婚不成,新婚也会受到影响。

16. 东西方对于墓地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墓地这一特殊的场所,对于成年人而言不会陌生,甚至应该说是相当熟悉的。那是人类灵魂安息的家园,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必然会走向的最终的归宿。所有的生命走过一段或漫长或苦短的风风雨雨、爱恨悲喜的旅程之后,即将在这里得到安宁、恬静。

在东方文化里,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要么升天成仙,要么下地为鬼(绝大多数将为鬼)。总之,死亡与人真正地拉开了距离,死亡总是与阴森、黑暗、幽冷、凄厉的色调联系在一起,而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墓地便成了幽魂野鬼出没之地,是人所不愿涉足、不愿亲近的地方。

而在西方文化里,人死后将化为灵魂,进入天国。那是一个无欲无求无争的世界,有人所向往的纯净的爱与安宁。最起码如古希腊时期的神,他们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无异。因此从一开始,西方的文化便消弭了死亡的残酷与阴冷,赋予死亡这样一种定义:把生命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死亡是人生必经之阶段,死亡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这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于是赋予墓地以人的气息与温暖。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墓地这一特殊场所,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呈现出众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也就流传了不同的文化。

17. 集体扫墓(公祭)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这里指的是集体、团体的扫墓(公祭)活动。

(1)青年学生集体扫墓

经常组织青年学生为烈士扫墓,增强革命传统观念,激励革命斗志,珍惜革命成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活动。程序如下:

①主持人宣布:扫墓仪式开始;

②统一组织向烈士默哀三分钟;

③简要介绍死难烈士事迹;

④组织向烈士宣誓;

⑤组织少年儿童清扫墓园、碑塔;

⑥向烈士献花后,行三鞠躬;

⑦唱少年先锋队队歌,结束。

(2)民众团体扫墓

适时组织各民众团体、机关单位员工清扫烈士墓或纪念物,有利于增强人们爱国观念和使命感,有利于激发人们奉献精神和革命斗志,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程序是:

①主持人宣布扫墓仪式开始;

②统一组织向烈士默哀三分钟;

③简要介绍所扫之墓中烈士的英雄业绩;

④推举一名代表向死难烈士致词;

⑤组织清扫墓尘;

⑥向烈士墓园献花后,行三鞠躬;

⑦结束。

18. 什么是谒墓,谒墓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谒墓主要指来访国宾,为了表示对被访国人民的友谊和对该国先烈的敬意,一般在访问期间都去拜谒被访国已故领导人的陵墓或无名英雄纪念碑。谒墓程序是:

(1)仪仗队列队向国宾致敬,乐队奏乐;

(2)东道国礼兵(或谒墓者的随员)抬着花圈缓行在前列,谒墓人随后而行;

(3)将花圈安放在陵墓或纪念碑前,谒墓人及随员面向陵墓(或纪念碑)三鞠躬,或肃立默哀三分钟。此时乐队奏致敬曲;

(4)谒墓人及随行、陪同人绕陵墓或纪念碑一周;

(5)礼毕。

19. 民间习俗中在墓地里放哪些镇邪物?

传统习俗是把现实中的猛兽(如狮、虎等)或想象中的神兽制作出来,置于墓地或者彩绘于墓中以驱逐恶鬼、镇墓避凶,求得墓主人安宁和为生人解除祸殃。

远古以及夏商周三代用朱砂来求吉避凶,朱砂或涂在尸骨周围或铺于棺底,周代一墓中铺的朱砂竟达八厘米厚。汉代又发展出现了一些象征形象和实物的趋吉避凶方式。从魏晋到隋唐以后又有了专门为镇墓而制造的物品即镇墓兽,一般放在墓室口处,面向墓门。

清末以来,民间在棺中放置镇邪物,有十二精、七种香、桂枝、朱砂、雄黄和七星板、朱砂等物。

石家庄个别民俗中,仍有棺上放五色石循星宿分位镇禳,女棺置弓箭(以木代弓,以苇代箭);男棺置砖和弓箭,据说可以防镇“天狗”。墓内插桃符四块,分写“天圆地方,律令九章,灵符到处,万鬼消亡”。

20. 你知道孝服的由来吗?

孝服亦称丧服,已流行了两千多年。古代行“五服制”,由最粗生麻布到熟麻布分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的差异。现在人们常讲“出了五服”或“还没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现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来的丧葬礼仪。冀中地区的孝服过去以白粗(土)布为之,也有用白纱布做孝帽的。今以白平纹布为主,四缘及袖口均不缝,毛口翻出。腰间系一束麻。孝衣的繁简大小,以辈分亲疏为据。头扎“T”字形白布,谓之“孝帽”,帽前挂小棉絮球数个,棉絮球数多辈份长,少则辈份小。鞋面蒙一白布,尺寸亦以辈份为据,缝之马胡,据曰:破的快,富的早。吊唁者至,必给以白(黑)布一块,约6或7尺不等。“五服制”与“披麻戴孝”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葬礼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通常采用佩带黑纱,白花或小绒球等作为哀悼标志,已改变了孝衣的形式和意义。不过在农村穿白戴孝仍很普遍。还有些村做公用孝衣,供村民租凭穿后交回,只作为标志,已失去了原始的迷信意义。

黑纱具有简单、文明、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特点。据传佩带黑纱的哀悼形式源于英国,古代英国的贵族死后,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丧服致哀。有一位贵族死后,他的仆役购买不起丧服,就用一块黑纱致哀(因为那里的丧服是黑色的)。后来这种简易丧礼传播到世界各地。它本身就是丧葬习俗繁向简的一个例证。

21. 墓地植松柏的由来?

《情物志》云:“秦穆公时,有人掘地德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为,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欲杀之,以柏东南枝插其首。’由是墓皆植柏。”“墓植柏,自秦始也。”

据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在植什么树的问题上也成为尊卑等级的标志。是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据考,冀中一带坟地以植柏居多,这与本地区环境气候及柏树四季常青有关,更包含“千年翠柏”之意。其他树种兼而有之,并不信爵位等级那一套,完全按主人的意志,一处坟地植数种树,但决不植樗树,大概是因为樗与除谐音,民间有“除根”之说。《庄子·逍遥游》中曾说:“樗不中绳墨,不中规矩”,为“不木之才”。

现在,党和政府号召不留坟头,在广大平原地区已实现耕地内“无坟化”,大部分乡村还实现了村建“骨灰盒纪念堂化”。但松柏在殡葬场所仍很盛行,河北所有152个殡仪馆内无不植松柏,骨灰纪念堂、陵园等地也都以松柏为主,不过这已与原来的观念不同,以美化环境,绿化院落,至采四季常青为本意。

骨灰纪念堂的出现克服了在墓地上的宗族观念。还有一些锐意改革的人,开始将先人的骨灰深埋后,旁边植一“纪念树”,不留坟头,让先人骨灰化作“相思树”,生意盎然,真称得上是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

22. 向孩子说明亲人死亡的技巧

古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当亲人不幸罹难、猝死或病逝之际,即使是成年人也常常会有痛不欲生之感,对于孩子的刺激和伤害往往更大,对于那些富于情感的孩子来说,亲人的死简直有天崩地裂之感。

怎样将噩耗告诉孩子是一大难题。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人们通常的做法是,暂时向孩子保密。当然这并非长久之计,早晚有一天要告诉他事实真相。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把亲人的噩耗告诉孩子时需要一些技巧。大致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告诉他,或有其他亲人在场的情况下。

二是在正面讲清事实真相之前,先进行试探性的询问。如“假如……你该怎么办?”

三是成年人自己先要冷静和坦然,不要显示出过度的悲伤,以免感染孩子的情绪。

四是如果亲人是横死,不可具体描述惨状,造成恐怖气氛,刺激孩子的心灵。

五是讲述真相的同时要多多安慰和鼓励孩子,讲明“人固有一死”的道理,坚定他生活的信心。

六是在孩子闻知噩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要给与他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如经常带他外出旅游等。

幼年丧亲,固然不幸,但也可以使孩子受到磨难,意志更加坚强,勇于面对人生。长期隐瞒可能会使孩子有受到欺骗的感觉,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向孩子隐瞒真相。

23. 你知道墓碑的来历吗?

我国是世界土葬最盛行墓碑的国家,土葬是将盛放尸体的棺木,放置到挖好的葬坑,充填上土,堆到一定高度,即称为坟,土葬入穴后不再筑土堆称为墓。坟墓是由墓穴与坟堆组成,后又加上墓碑及棺椁内外存放陪葬物品。

在灵魂不灭、祖先崇拜意识的支配下,慎终追远、祭祖扫墓逐渐形成人们的道德规范。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

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圆石柱代替圆木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岗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

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历代风俗。

24. 你知道海葬的起源与发展吗?

海葬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并成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仪式。海葬最初的仪式十分的简单,它以小船载尸,挂上风帆,乘着落日的余晖,驱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便为军队所用,早年,舰上人员死亡的时候,若尸体无法运回陆地安葬,他们则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 海葬典礼通常在日出或日落前举行,但根据战地特殊状况也可于夜间举行。 当举行海葬典礼的时候,全体舰员在后甲板列队,遗体包殓好并绑上重物放置于木板上,当告别仪式完毕后将木板稍倾斜,尸体随之滑入海中下沉。 此时舰艇汽笛长鸣, 军舰降半旗,舰上军乐队奏哀乐,并将日期、时间、经纬度加载航海日志。这就是他们最初传统的海葬仪式。

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后的骨灰撒海方式,开辟我国海葬的先河。现在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渐渐为民众所接受。

石家庄市自1995年以来,已经举行了23次市民骨灰撒海仪式,有1700多位殡葬改革先行者实行了骨灰撒海。石家庄市殡葬协会携手古中山陵园免费在古中山陵园建造了《海葬纪念园》,免费为海葬者刻碑,为家属提供祭祀缅怀的场所。

海葬是彻底解决骨灰入土占地,节约殡葬支出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也是今后骨灰处理的发展方向。

25. 你知道为什么给学走路的孩子剁绊脚丝吗?

石家庄的风俗,在孩子快会走路的时候,就剁绊脚丝。因为当地风俗人死的时候要用绳子捆住双脚,在遗体火化前一定不要忘记把绳子解掉。如果忘记解掉,再投生后的孩子都会带着绊脚丝来的,就是捆双脚的绳子。当孩子应该会跑的时候,但却不会跑,就说明上一辈子的绊脚绳没解掉。这时就要用刀剁开绊脚丝,怎么剁呢?就是在孩子跑的时候,拿着切菜刀在他(她)两脚之间剁地三下,就把“绊脚丝”给切开了,孩子脚不再被捆着,于是就会跑了。但是剁绊脚丝要选准时机,如果砍不准,孩子就要很晚才会走路。

26. 你知道什么是噙口钱吗?

人死后要抓紧把准备好的“噙口钱”丢在死人的口内。“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穿上一根红头绳,由长子把青铜钱丢在口内,把头绳挽成个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 卦在死者的耳朵上。据传说,往死者口里丢“噙口钱”,一是钱称为“宝”,把钱放在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另脱 生,再变成人。如果不放上“噙口钱”就变成“空口鬼”。

27. 你知道什么是绊脚绳吗?

人死后,穿上寿衣停尸放在屋当门灵床上,这时在脚脖上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棺材“封口”前,再把麻绳解开去掉。据说是为了防止炸尸, 要把亡人双脚捆上。

28. 你知道打狗饼和麸子是怎么回事吗?

人死后,死者两只手还要分别拿上两样东西,即打狗饼和一包麸子。还要在死者头上剪七剪子头发,包在七个面膜内用锅烙熟,再包上一包麦麸子,放在死者手里,左 手是包麸子,右手是七个包好的打狗饼。为何死后要拿这两样东西,传说鬼魂到了“阴司”,便由鬼使领着先上“望乡台”看看家乡,再过“鬼门关”,进丰都城去见“三曹官”,拿出“生死簿”来,查看在阳间一生中的善恶功过,若是善人,就让金童玉女领上金桥,升天堂享福;若是作恶之人,命鬼使拿狼牙棒打入“奈河”,再去见十殿阎君。一殿一殿的审理后,若是罪恶深重者,便打入十八层地狱受罪,进一层地狱一遍咬时,将打狗饼子投给狗吃。还途经蚂蚁山,撒些麸子不受其害,以便顺利通过。“打狗饼”和麸子什么时候放在手中,有的地方是在穿好寿衣,将死者安放到灵床上后,放在手中;有的地方在入殓后净面前放在死者手中, 至于何时放好,按当地的习俗办理。

29. 你知道白事为什么要点燃长明灯吗?

在灵堂设置好以后,供桌上要放上一盏棉油灯(现在已经用白蜡烛所取代),叫“长明灯”。传说,这盏灯是死者的“照明灯”,燃的时间越长越好,从点上就不能熄灭,一直把灯里的油熬完,使其自灭,也不能再添二次油。所以在点灯前,在灯碗里要多加些油。这只“长明灯”和“倒头面”一直放在出殡前,把“倒头面”放在“浆水”里泼到灵前的大街上,面碗和油灯放进“纸箱”里,带进坟墓下葬后放到棺材尾处与棺材一起埋掉。

30. 你知道什么叫做岁数纸吗?

人死后,如在家停放,倒头后就立即着人剪岁数纸。按照死者的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的拐棍作岁数纸棍,没有棍的可用木棍,用麻把岁数纸系在木棍上,立在大门外墙上,放的方法是男左女右,以示家中已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岁数纸放到辞灵的头天晚上烧掉。

31. 你知道“闺女不复三,娘家穷个干”的意思是什么?

把父母殡埋之后,闺女一定在娘家住三天。等给爹或娘烧完三天“圆坟”纸,再回到婆家,这叫“复三”。因为“复三”之后,凡是出门的闺女,一直到“七七”时,才能进娘家的门。

32. “祭日”跟“忌日”有什么不同?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

而我国古籍中说的“祭日”与此不同。“祭日”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管子·轻重己》中说:“冬尽而春始,天子东出其国四十六里而坛,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带玉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日。”又如:《礼记·祭法》中说:“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

而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偏正结构,其中的“祭”是定语;古代祭祀太阳神时说的“祭日”是动宾结构,其中的“祭”是支配性的动词。

“忌日”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因此称“忌日”。

《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九岁丧父……每忌日,辄三日不食。”

鲁迅在《准风月谈·礼》中说:“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忌日”过去也叫“忌辰”。例如:明天是我父亲的忌日,我要跟妻子和女儿去扫墓;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忌日等等。

33. 你知道民间传说中人死要过哪十三关吗?

(1)阴间第一站,本地土地庙。刚刚过世的亡灵叫生魂,亡者肉身四大分解后,承载者生命信息能量的载体从身体中经过大概12个小时的时间分离出来,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灵魂,灵魂在脱体的过程中会很痛苦,所以家人最好是不要动他的身体,以减轻他的痛苦。每一个地方都有土地庙,有些是我们阳世的人肉眼看不到的,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给我的感觉就和电视里看到的衙门是一样的,古色古香的装饰,中间一张棕红案桌,上有本地的《户籍册》,记载着本地的山川河流、人口牲畜、人员多少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土地保一方人,一个灵魂的出生和死亡都要经过当地的土地庙的。土地虽然神位低微,但却是家喻户晓的正神,人人不敢冲撞。更是天下各路堂口和神界沟通的一个重要使者,上到表文的传送,下到拜金的焚化,都离不开土地公公的帮助。当有人阳寿已尽,阴兵会拿着勾魂牌和批票押着亡魂到土地庙通关,土地公公要打开本地《户籍册》进行核实,此亡人系属本地人氏,确实寿终正寝,又一一核实并无任何宗教信仰,便在批票上盖上本地土地大印,通行阴间。在土地公公神案的两边有两个通道关口,一个是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路,一个是前往阴曹地府的黄泉路。一个关口光明万丈,一个关口漆黑无比。阴兵压着鬼魂化作阴风踏上了黄泉路。

(2)阴间第二站,黄泉路。常听人说黄泉路上不好走,黄泉路上无老少。确实这样。黄泉路上向上看,看不到日月星辰,向下看,看不到土地尘埃,向前看,看不到阳关大路,向后看,看不到亲朋四邻。有人会问了,死者的家属给死者烧去了纸牛、纸马、纸车,为什么不用这些工具上路呢?熟不知这个时候亡人的灵魂还不能叫做鬼呢,只有进了酆都城才能叫做一个真正的鬼魂。正规堂口的弟子就更明白了,有的时候给人买寿抢魂,就都是在这个黄泉路上抢魂的,因为还没进入酆都城,一切都还有转机。用现在的话说,黄泉路可算是一个多发事故地段了。现在想想第一次走黄泉路,心里还是那么紧张,那么酸楚,想到故去的亲人在走黄泉路时的心情,为人子孙却不能尽孝送行,眼角泛出泪花。黄泉路上一路崎岖颠簸,各路灵魂有的哭嚎不肯前往,有的满嘴花言巧语讨好阴兵,有的迷迷糊糊一路直走。人的求生意识是最强的,但是上了这黄泉路又有几人能够还魂呢?任凭灵魂怎么哀求、怎样使出浑身解数逃跑,都挣不开阴兵手里这死亡的铁链,一路归去。任凭灵魂走的多累,鬼差都不会让你休息耽误行程,必须要尽快赶路走出这黄泉路,玩笑话说,黄泉路上是没有客店的,阳间有再多的钱财在黄泉路上也一样白费,目的地都是一个地方,阴曹地府──酆都城。

(3)阴间第三站,望乡台。走出了黄泉路便上了望乡台。老话说,一到望乡台,远望家乡回不来。高高一个石台,发出阵阵阴光,坐卧路转之势,上可回头瞻望,书写三个赤红大字“望乡台”。走到了望乡台,几乎就没有还魂的可能了,阳间的肉身这个时候也差不多都到了黄金入柜装殓的时候了。这望乡台是南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体恤众生不愿死亡、惦念家中亲人的真情实意,发愿而成。让亡故的灵魂,站在望乡台上最后的看一眼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站上了望乡台,能看到阳世的家宅,看到亲朋好友,看到了自己已经死亡的肉身躺在那里。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是不明白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劝君多一些宽容心善待家人,朋友。不要等到后悔莫及的那一天,一切都晚了。这望乡台上,不知承载了多少伤心的,悔恨的泪啊!

(4)阴间第四站,恶狗岭。下了望乡台一路前行,忽听见一阵阵的狗吠声,那叫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听的人毛骨悚然。懂行的朋友应该知道,狗和鸡是阳间和阴间沟通的两个很重要的媒介,狗可以看到阴间的灵魂发出叫声,金鸡报晓鬼魂就必须避让阳光以免魂飞魄散。同时细心观察的朋友可以看看,老牙狗是永远不会睡在热炕头上的,金鸡亦永远不会趴着睡觉。万物生灵都是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的。只见一群群的恶狗,目光凶横,满嘴钢牙,皮毛钢丝一般坚硬竖立着,向各路灵魂疯咬过去,不撕扯掉腿脚是不肯松口的。各路灵魂使劲浑身解数也难逃这恶狗的铁嘴钢牙,有的被咬断了腿,有的被扯断了脚,有的成了独臂,有的成了断手。熟不知人从灵魂变成鬼魂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也要经过这三灾九难的。为人不容易,成鬼也不是这么轻而易举的。心中正想此事,一群恶狗也向云端上的我等疯咬过来,看到这一幕才明白原来世人黄金入柜装殓时候给尸身手心赚的干粮和打狗棒为的就是过这恶狗岭而备的。不过生年属狗爱狗人过这恶狗岭如履平地,一路向前;生年属狗害狗杀狗吃狗人过这恶狗岭怕要魂飞魄散。阳世三间那杀狗的屠夫到了此地,恐怕也要尝尝这被人宰杀分割的痛苦了。再次,我更要提醒大家,在家中故去亡人的时候万不可忘了这打狗的干粮呀!玩笑话,且不说阴间有没有狂犬疫苗,没有打狗干粮这成鬼也不是件易事呀!恶狗岭满岭皆是残肢破体,污血淋淋。能全身过着恶狗岭的寥寥无几。

(5)阴间第五站,金鸡山。金鸡山峰,两道岭,笔直的山峰就要一点一点地爬过去,形象的比如,就要从鸡背爬到鸡冠上,只有翻过这金鸡山才能到达酆都城。这恶狗岭和金鸡山都是所有灵魂必须要过的两道关,只有过了这两道关才有资格担任鬼魂。一入金鸡山,一群一群的公鸡迎面扑来,那铁嘴比秃鹫的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下一下地都要啄瞎灵魂的双眼,煽动的翅膀更是让你无法睁开眼睛,那锐利的爪子更像大黑爷手里的抓魂钩,一爪子就可以让你皮开肉绽,深入五脏六腑,并且不抓出你的心肝不算完事。大家可以想想世间杀鸡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痛苦,现在是一个个灵魂占在了鸡群里,想必这个时候就完全可以理解什么是待杀的感觉了。这才想到世间,入殓时候尸身胸口上的磁碟装着五谷粮也都是为了过金鸡山而备。可见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规矩都是内在说法的。换个角度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谁愿意自己故去的亲朋好友让鸡叨呢。

(6)阴间第六站,野鬼村。继续向前,突然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好像举行什么聚会,有扭秧歌的,有舞龙舞狮的,热闹非凡。到了阴间第六站,野鬼村。其实表面上那些热闹的场面皆是幻化而来,都是那些过了恶狗岭、金鸡山肢体不全的灵魂所幻化而成,因肢体不全无法前进,只得在这里滞留聚集,等那些被热闹迷惑的健全灵体到来,趁机下手,找到新的肢体换到自己的身上好继续前往阴曹地府。只见那些被迷惑的健全灵魂,根本无法挣脱这些魔爪,一阵阵痛苦的哀号,血肉模糊,撕心裂肺。此时却看到下界有一些健全灵魂可安然无恙的过关,不知缘由,便问童子,童子答曰,皆是阳世眷属在亡人灵前焚化了买路3斤6两纸钱,健全灵体拿着这买路钱,方可顺利过关。说罢,心中便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缘由了。

(7)阴间的第七站,迷魂殿。继续向前,前方有一凉亭,亭内有有一口深井正冒出滚滚泉水,这是阴间的第七站,迷魂殿,过了这里便就到了阴曹地府酆都城。凡人切记到了阴曹地府,万不可多管闲事、东张西望、与人搭讪、胡乱吃喝,不然仙体受损,难以还阳。下届这凉亭正是迷魂殿,冒出的泉水正是迷魂水,过了前方几个关口的灵魂,到达此地必须要饮这迷魂水,这样才会能嘴吐真言,如实禀报阳间种种罪行,等候十殿阎王的审问。同时喝了迷魂水,就是大罗神仙下届,也难以还魂归阳了。只有安安心心的成为鬼魂,等候发落。看到了过往此地的灵魂,心中的怨气早已减半,一个个井然有序的排队饮水,前往酆都城。一语点醒我这梦中人,若是末法时代的阳间也能有此泉水,岂不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一路阴风行云,终于看到前方一座城门,上有一副对联,上一联:人与鬼,鬼与人,人鬼殊途;下一联:阴与阳,阳与阴,阴阳永隔;没有横批,一块黑匾“酆都城”三个金漆大字挂在城中央。

(8)阴间第八站,阴曹地府酆都城。走出了迷魂殿,便真正的进入了阴间第八站,阴曹地府酆都城。酆都城城门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极其庄严,需要瞻望的行政单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让人庄严起敬。真是向上看看不到星辰日月,向下看看不到土地埃尘。进入酆都城,里面共有两道城门,在二道门和头道门之间有两盏灯火高高悬空漂浮,却纹丝不动。一盏光亮无比,一盏昏暗黑沉。暗灯走下去进入了玉雕成的二道门。一进入二道门便看见了并排排列10座城门,一次排列着一殿至十殿阎王殿。每个殿堂门口都有阴兵把守。阴兵穿着并不是彻底的古装,只是上身穿着的制服是古代的款式。阴曹地府的阴兵也都是有轮回和替换的。近代不少的亡人也都可以担任阴兵鬼差的。各个殿门门口都有把守的阴兵,有的认真核对灵魂手里的批票,有的检查灵魂魂头的高矮尺寸。各个都是竟然有序的工作,毫不逊色于人间的行政部门,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这里的鬼差都是奉公执法,清如水明如镜。到达这里的鬼魂,心中也都知道自己已经死亡,安分了不少,井然排队等候各殿阎王的审判。

(9)阴间第九站,十八层地狱。信佛、学佛、拜佛的人都知道佛经讲的十八层地狱,我过阴看到的十八层地狱和佛经描述的完全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各个地狱所上的刑罚都比描述中要严厉,要真实,那种痛苦的感觉,凄惨的场面只有亲眼看到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十八层地狱是单独的一座城门,并不在十殿阎王殿的排列中,自己单设一处。但是十殿阎王殿和十八层地狱内部都是相通的。各路灵魂从一殿开始过堂问审,佛经上说的照世镜、红铁柱、磨人台等等刑罚工具都是真实存在的,掌管这些刑具的阴兵也真都是青面獠牙,没等上到刑具都吓的半死。一般的灵魂在通过第一殿的审核后,阳世三间的时间也应该是亡人的头七了。这个时候一殿阎王都会从新发出批票,交给阴兵,各路灵魂都要带上捆仙锁头七回魂,进行为鬼的第一次头七犯阳,看望亲朋好友。如果有耽误时辰,不肯返回阴间的鬼魂,那么捆仙锁就会开始拘禁灵魂的魂头,施展灭魂大法,让不肯返回阴间的灵魂连做鬼的资格都没有。头七过后,返回阴间继续等待审问。一殿一殿的走,一殿一殿的过,有委屈的一定还你清白,行贿送礼作恶事的一定严惩不贷。各个殿堂都是明镜高悬,为民做主,在这里恶人善人都会得到该有的果报。同时,常说的枉死城、阴灵城等等都是这十八地狱的城中城。只要有犯下这样的罪行的人,谁也逃不过。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个地狱刑罚,血水池。因为这个血水池地狱所要惩罚的恶报和现在这个末法时代真的是越来越息息相关。懂阴阳五行、奇门遁甲的朋友,或是看过黄历的朋友都能发现,在择日这部分,都会看到沐浴吉日。在古代,沐浴也是有时间规定的,甚至是理发、洗衣服、出宫茅厕都是有说法的。这个血水池地狱说的就是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浪费水资源,尤其是女性朋友不分斋日随便将例假污血冲洗,不分产前产后乱倒涨水从而冲撞到了当地的神灵,都是要受这血水池地狱的惩罚的。都要喝完在阳间挥霍的污水后才可以轮回投胎。这就是为什么在女亡人死后要烧一头喝脏水的老黄牛的原因。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生活中大事小情、分分秒秒都有修行。正所谓事事含佛理,处处有因缘。看到血水池那些喝脏水、血水的亡魂,那种腥臭难忍,难以下咽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晓。不到惩罚的时候永远不知道悔过!

(10)阴间第十站,供养阁。大家心中都会疑问,阳世的活人给死人烧纸钱,烧衣物,上供品,亡人到底能不能收到。答案是,只要正确的、如法的进行烧纸钱、烧衣物、上供品那么亡人都是可以得到的。这个中间的供养阁就类似咱们阴间的邮局一样,专门负责传递阳间的供养品给死人。其实老祖宗留下规矩,说人死后要烧七日、要烧百日、要烧周年等等这些规矩都是有道理的,一般七日、百日、周年阴间的鬼魂都是在各个殿堂受审核的时候,好比五七的时候烧花5朵,就是给五殿的阎王爷看的,希望阎王爷看花,观花可以让亡人顺利过关。其实不然,阴间的一切法律法条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阳世一直延续这个习俗,都是蕴含着供养的真心爱心孝心的。我认为孝感动天这句话,不过可叹的是,末法的时代的真孝子又有几个呢?羊羔尚知跪舐母乳,何况我等今生为人?常见牛羊灵前供,谁见亡人到嘴边。人活着时候要多多的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已为时过晚!这供养阁里也是分配的很明确,按照阴宅的地址、供养品德不同进行分类,都会及时准确的送到灵魂手中。这个时候的灵魂已经可以开始接受阳间的供养了。正在供养阁中观看阴兵们分配阳间的供养品,注明此处,在阴间不同的阴兵穿着的制服也是不一样的。忽然看到一些金光出现在一些供养品上,便问蟒家大仙这是何等原因,大仙答道,这些带有金光的供养品都是带有佛家磁场、道家磁场、仙家磁场的,皆是因为孝顺后人在阳间的正规的寺庙、道场、堂口通过高人的指点进行焚化供养的,这些带有磁场的供养品到达阴间都会优先送到亡魂手中的。说到此处,心中便知,原来阴间也有“特快专递”。

(11)阴间第十一站,鬼界堡。路过了供养阁,一看时辰尚早。便问童子,进过十殿阎王的过堂审核后,那些没有罪过不需要下十八层地狱的灵魂,都去到哪里。童子达到,经过十殿阎王的审核,各路灵魂就都可以称作鬼魂了。有罪的下到十八层地狱受罚,没罪的按照生死簿上记载,开始过自己的鬼魂生活,开始守自己的鬼寿,等守完了自己的鬼寿,就开始等待正常的六道轮回。又灵魂转化为鬼魂后,鬼魂和阳世的活人相比就有了所谓的神通,其实这个神通是相对来讲的。对于鬼魂来说,阳世活人的最基本的呼吸功能也是神通。正常守鬼寿的鬼魂,就住在这阴间第十一站,鬼界堡。

鬼界堡里的鬼魂也有自己的法律法规,有自己的年节假日,阳世活人所冲撞的鬼魂就多数是这鬼界堡里的鬼魂,只有极少数的才是冲撞到了孤魂野鬼。鬼界堡里的鬼魂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情况是都可以返回阳间的,但这些鬼魂必须严格遵守自己的道行范围和道行要求,什么时间可以显形,什么时间可以回家,什么时候可以附体,什么时候可以收供养品这些都是严格规定的。只要不遵法守纪,都要被聚魂到十殿阎王爷面前,打入十八层地狱。童子说后,心中也已解开众多谜团。不知道现在阅读文章的你,看懂童子的话了吗!解开你心中的疑团了吗?

继续前行,到了第五殿,看到了白玉殿门,门口朵朵莲花出现,阵阵藏香,种种瑞祥,五殿门口的对联,阴曹地府,十座殿堂五殿为主;十八地狱,百种刑罚以法正道。五殿阎王殿内,冷气纷纷。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日后若有机缘过阴,万不可随便乱吃阴间的东西,不然难以还阳,就是还阳了也会身得重病,三花不聚顶,五气不朝元。轮回转世分为十等,今日书写出来,希望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头等人,成佛做主;二等人,官封侯门;三等人,朝郎驸马;四等人,文武大臣;五等人,荣华富贵;六等人,大街叫贫;七等人,脱驴变马;八等人,走兽飞禽;九等人,下世猪狗;十等人,鱼鳖虾群。

(12)阴间十二站,莲花台。出了五殿阎王殿,便看见前方放出阵阵大光明,那光亮放出大光明但却丝毫不刺眼,强光中看见一座莲台,金色为主,七色为辅,给人是无尽的欢喜,无尽的自在。不问心中知晓,这定是地藏王在地狱讲经说法的宝座莲台。

地藏王菩萨就是严寒地狱的春风,给人阵阵温暖。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各路鬼魂都亲受地藏王菩萨的加持,感受佛法的普照,只要真心向善,放下欲望,即使成了鬼魂,也一样可以往生西方。看见了原本肢体不全,满脸狰狞的鬼魂,受到地藏王菩萨的加持后,真的都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化作朵朵莲花飞出地狱,直升天界。只叹,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继续向前。来到了上文提到的酆都城的二道门处。再一次看见了一盏明灯,一盏暗灯。此时便知,方才一路行程都是暗灯路,地狱路。现要返魂阳间,就要走上这明灯路了。童子连忙点头应允,这明灯路,就是返魂路,投胎路。过阴的弟子若是踏上了投胎路,就再也无法还阳了。

(13)阴间第十三站,还魂崖。到了阴间第十三站,还魂崖。崖边有一座桥,桥上有4尊护桥神兽,坐落两边,界碑石上写金银桥。桥上有一个老婆婆拿着茶水,给过往的鬼魂饮用,这老婆婆便是孟婆神,这茶水便是孟婆汤,喝了这汤水便忘掉了前世的恩怨情仇,是是非非,投胎各处。金银桥的那边便是6个圆道发出各色光芒,这就是六道轮回,投胎哪道便要跳进哪个圆道。过阴的弟子莫不可踏上投胎路,一定要直奔还魂崖,还魂崖的那一边,阳光是那么的温暖!

34. 你知道民间《哭七关》的歌词内容吗?

一呀啊一住香啊!香烟升九天。

大门挂纸钱,二门挂白帆。

爹爹归天去呀啊,女儿跪下边。

为给您老免去灾难,

跪在灵前哭七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哭到了一七关。

一七关是望乡关,

爸爸回头望家园。

爹爹上了望乡台,

女儿我跪在下边。

再想见您老面呀啊!

除非在梦间。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哭到了二七关。

二七关是饿鬼关,

大小二鬼把路来拦。

二鬼来拦路,伸手要这卖路地钱。

儿女们多烧几张纸,

给我爹爹多包几包钱。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哭到了三七关。

三七关是金鸡儿关,

金鸡儿把路来拦。

爸爸拿起五谷粮,

撒在了地平川。

金鸡叼五谷,

爸爸过了第三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哭到了四七关。

四七关饿狗的关,

饿狗它把路来拦。

爹爹拿起打狗棍,

戳在了地平川。

饿狗闪开路,

爸爸过了第四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哭到了五七关。

五七关是阎王爷的关,

爸爸最难过的这一关。

五七三十五啊,

你老最受苦。

儿女们扎上五盆花,

爸爸过了第五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哭到了六七关。

六七关衙差关,

衙役大棍戳在路边。

女儿我扯块布,

给我爸爸披在了肩。

爸爸舍钱别舍布,

做件衣服您老让他穿。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七七四十九天。

烧完了百日,

转眼就来到周年。

三个周年满,无人问暖寒。

除了逢年和过节,

儿女送纸来到坟前。

祝愿您老西方大路,

一路保平安。

35. 你知道什么是五道庙吗?

“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五道将军”,在佛道家典籍和民间的称谓中还有“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轮转王”“五道老爷 ”等名号。

此处的“五道”,不是指“五条道的交叉处”之“五条道路”,而是指灵魂换世转生的“五道轮回”!《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云:“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也。” 《道门经法相承此序》云:“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禽兽道。”

据有关资料说,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臣属,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他还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莫大权力,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的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的是,他颇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留下颇多的救助弱者、成全有情人、开释无辜的事迹。五道将军并不始终身处冥间,而是经常暗中巡游人间,多以入梦的方式与人交流或履行职能,所以口碑比阎王好。随着佛教的传入,五道将军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十王经》中,五道将军已升为“五道轮回王”,与阎罗王、泰山府君成了“平级干部”,并且是冥间十王中,最后“把关”决定灵魂轮回去向的冥王。佛家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到冥间要过“十道关卡”,即人死后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五道将军主管“三年”,这是最后一关的。正因为五道将军的“权限大”且具有同情心,富于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喜欢他、信仰他,所以建庙奉祀他,庙宇遍及全国各地。五道将军与专司捉鬼消禳灾的“钟馗”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具有人情味的廉洁神祗。民间的这种朴素的信仰寄托着人间的善良愿望。

36. 你知道白事为什么要撒纸钱吗?

出殡扬纸钱的风俗,始自晚清。《旧都文物略·杂事备》载:“舁(yu抬之意)殡出门,预上秫秸扎架,广方数尺,遍粘纸钱,临起杠时,举火焚架,绷弓一断,喷出无数纸钱,借风空冲云际,谓之‘买路钱’。近以火患预防,乃手持大叠纸钱,沿途扔之,其高骞数丈,散若蝴蝶,蹁跹回旋,纷然徐下。”

纸钱通常是用白报纸砸成的(只有“丘”满三年以上的灵柩启灵时才用花红纸钱。据说,袁世凯出殡时扬的是金纸钱),圆形,直径三寸余,中有方孔,用绳子穿成一串。过去纸店有售。

原来石门出殡时在孝子前头,专设一扬纸钱者,其人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叠纸钱,边走边搓,以便使纸钱松散,防止整叠上去,整叠下来。遇有路祭时、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古老的树木、山石时,均要高高扬起纸钱。干这行的得有臂力,还得有一定的技巧,讲究扬上天空四、五丈高,散开时,漫天皆白,几有遮天盖日之势,半个小时落不下来。

清末民初,有个扬纸钱的能手,因颊上有一绺黑须,所以得绰号“一撮毛”,专门应大殡扬纸钱的活。他扬纸钱向来有三个条件:一是纸钱不多不扬,至少要求本家准备几百斤纸钱,用大排子车拉着。他自己带着几个徒弟,照例由徒弟们将纸钱揉搓好了,由他往空中扬。然后,又让事前组织好的一帮穷孩子们,跟在仪仗两旁,去捡拾散落下来的纸钱,转卖给办丧事的人家,他从中取利。二是要求起杠换罩地点要在十字路的风口上。这样,纸钱可以借风势四散飘扬,经久不落。三是要求本家在起杠换罩,路祭时,焚化巨码冥器,如起杠时最好烧一所四合房,大火一起,趁着火势,来上几把纸钱,能超过城门楼子。当年有些大宅门富家子弟耗财买脸,居然与一撮毛打赌,说“您能扬过××楼,我赏您一所小房”。因此,每有一次大殡,一撮毛均满载而归。

一般人家出殡是请不起一撮毛的,同时也不能找一个专门扬纸钱的。那时,无论大小殡仪,都雇一个人挎着放有烧纸、冥钞的篮(筐)子,手里拿着香火,以便路过十字路口、井台、祠庙等处烧点纸,打发“外祟”。于是,这个扬纸钱的差使就让他一人兼了。贫户也要扬纸钱,不过只是象征性的。到了1948年,整个社会穷了,人们更穷,出殡的不再往空中扬纸钱而是往地下扔纸钱了,其钱直径不过二寸而已,乃是从大烧纸上替下来的。

如今,倡导文明卫生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和民政部门禁止撒纸钱。但在开路车的车窗仍有违禁者,偷偷散一点儿。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不文明因素,也给环卫人员增加很多麻烦。

37. 你知道白事烧七的由来吗?

在许多地区白事烧七现象十分普遍,但它的由来却传说不一。

(1)源于佛教说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2)源于道教说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象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3)其他传说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38. 民俗中白事做七仪式有什么讲究?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在冀中地区,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第五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民间有“五七三十五亡人最受苦”和“七七四十九亡人撒了手”的说法。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都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关于死了的人那天到底会不会回来的说法,人们一向都是将信将疑的。有说不相信的,但更多的还是诸如发现酒浅了,馒头掉在地上了,或是被子被掀起了一个角等的说法。还有一个老太太很神秘地说:“要证明其实很简单,在睡房洒点草木灰就可以了──会有浅浅的脚印──只不过这样对死者太不敬了。”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39. 你知道骨灰龛位(骨灰盒瞻放位置)有什么禁忌吗?

在民间骨灰龛位至少有八项禁忌:

一是忌在横梁之下。

二是忌受正面或左右横贯风吹之风煞。

三是忌在灯光微弱阴暗,漆黑一片,毫无生气。

四是忌太近电梯。因易受电梯气流冲激,而往下层的电梯相当于“明堂下陷”。 经曰:“明堂下陷,子孙愁。”

五是忌正对化宝炉(寺庙内烧纸花钱的铸铜、铁炉)。

六是忌在地面放置,因很容易受潮湿或水浸,又忌在等同人体下阴的高度位置。

七是亦如坟场墓位一样,骨灰龛位坐向配仙命卦 ( 即先人亡者出生年份卦 ),宜坐吉向吉,次取坐凶向吉,坐山忌在流年最多凶煞方。

八是选择龛位层数,最好按河图五字运配仙命卦。

40. 你知道喜丧的由来吗?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稀。”这些岁数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具有特别的含义。人到了80岁以后就是高寿了,所以这个岁数去世的人的葬礼也叫喜丧。但也有一说是需过百岁。

《清稗类钞·丧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老北京人谓“喜丧”是“福寿全归”(“全”字应作“圆满”解)。即全福、全寿、全终。简单说来,就是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译文: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这就是民间朴素的“红白喜事”。

41. 你知道什么叫摆设路祭吗?

出殡这天,在当事人的大门外不远处,选一宽展的地方,摆设一张祭桌。桌的正面系上白围裙,桌上放一张专制小屏风,屏风上用黄表折叠一碑型贴在正中,上书“贡奉十道将军之神位”,桌边正中放一香炉烧上香,摆上七个或九个下酒菜、一瓶酒及酒壶酒杯,由村里一老者坐值,村里闲散人员愿吃喝的就来吃喝。待出殡灵柩抬过,酒菜也就吃喝光了。

据说“十道将军”是专管道路的一位神,灵柩送往坟茔必须从此道路上走过。迷信的说法,若是对“十道将军”贡奉不周,去坟茔的路上就不顺当,甚至灵柩抬到半途,绳索也会无缘无故地断了。实际上摆设路祭,是为吸引人,不使巷里显得空旷,以增加融和、浓烈的气氛。

42. 白事隐身草与苫脸纸是什么含义?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此时要用五色线和谷草捆成两个把儿。两个把儿的谷草根数须和逝者的寿数相等,放在遗体两侧,俗称“隐身草”。为什么要放“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

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二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三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

在民间,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43. 你知道为什么要哭丧吗?

哭丧是多数民族的丧葬礼俗。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暴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的历史已经有些年头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一般是女眷来做的。现哭现编,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民间有众多“高手儿”,不到哭词儿来的快,而且恰如其分。有时感染周边人群痛苦不已。通过此种形式追思缅怀逝者,使人们记忆深刻,深受触动。

据考,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葬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有《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韭露》的歌词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前后汉故事新编》里有首《韭露歌》:“人生好比韭上露,哪能永远在草上?晶莹又纯洁,颗颗能发光,宁可随着阳光去,不能掉在粪土上;不怕时光短,只怕一旦脏!”《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现代民间哭丧歌主要是散哭,其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

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

旧时的“买衣经”“着衣经”“梳头歌”“出材经”“床祀经”“亭子经”“灵台经”等等,现已基本失传了。

44. 你知道菊花的哀悼含义吗?

其实用菊花扫墓,就像用玫瑰来表达爱情是差不多意思的,主要还是“西俗东渐”的结果。菊花栽种之地在欧洲,最多之处是在坟地。因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如果送人或做客的话,菊花是不可以带的。在拉丁美洲,菊花又有“妖花”之名。

中国的菊花一直在创造着良好的经济效益,每年都大量出口到日本,搭上高昂的保藏运输费,居然也能获利颇丰;这是由于日本对菊花供不应求,就算是一个普通市民逝世,都要用到2~3万枝菊花;可见整个日本每年对菊花的需求量之大。

菊花,在日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12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而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16瓣菊花。

45. 你知道坟墓的由来与变迁吗?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水准低下,人类先祖对死者没有祭祀的意图,故一切葬俗从简。在古代文献里,对于“墓”的解释同“没”,意谓埋入地下就没有了。《礼记·檀弓》篇说:“古也,墓而不坟。”其注云:“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周易·系辞下》也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些翔实的史料,足以证明早期的墓葬既无封土的坟,也无树木或碑文一类作标志。考古发掘亦提供了物证,即原始社会时期的母系、父系墓葬,均无封土或标志。

那么,中国的葬俗有“坟墓”始于何时呢?据西汉人戴圣选自先秦旧典籍编辑成书的《礼记》记载:孔夫子三岁的时候,生父梁纥死了,族人未择墓地就从简埋葬了。孔夫子长大后,想祭祀先父,以示不忘“养育之恩”,但却觅不到父亲的坟墓在何处。经过几位老年人的回忆,颇费时日方找到了。孔夫子是讲孝悌、重“礼”之人,他认为子孙祭祀宜宗是必要酌礼节,“忘宜”就是“失德”。于是,便在父亲墓穴上培土垒坟作标志,以便后人按周礼祭祀。

西汉人戴圣的记载,毕竟不是信史,因为先秦典籍失于野火兵燹保留下来的不多了。但可推论,墓上垒坟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了,因为随着奴隶制度的完善,人们需要经常向鬼神祈祷。殷人尚鬼已有记载,他们凡事除向天神祈求祷告外,向祖宗先王祷告以求得荫护,也是重要的祭祀活动。中国古代,平民百姓做出一些事情常被忽略,惟名人的一言一行易播青史。故将“封土坟头”的起源,冠于孔夫子的名下,想必就是这样的感情因素发挥了作用,人们也乐于接受。

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官爵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小。墓的标准及复杂程度之高当属帝王之墓,帝王之墓称为陵,低一等的称为林,如孔林(孔丘)关林(关羽)。帝王的陵墓发展过程和形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叫方上。就是在帝王陵的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称为方上。

第二种是以山为陵。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因山石坚固,巨石用铁水封牢,能起到防止盗挖的目的。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即在陵墓上修建圆形的封土坟头,为防止封土流失,在脚下铺砌条石基础。

46. 你知道棺材的由来吗?

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详孔颖达疏。《通典·礼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错;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又“大唐制:诸彝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至于是谁发明的已经无籍可考,目的很明显,为了保存亡者肉身。

在我国流传着“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的民谚,其中“死在柳州”,意为柳州棺材质优工巧、饮誉全国,逝候得一付足矣。

清末民初至解放前,柳州经营棺材寿板业者多在柳江河北岸的长寿街。全街铺店都摆满了棺材,尺寸大小及各种式样齐全,一般分大、中、小号三个等级,也有按顾客要求特制的,以木质好坏和技术之优劣而定价高低不同,生意非常火红。当时未有火葬,不论是官是民,死后均装棺土葬,因此,棺材经营行业倒也方便了民需。 柳州棺材量多质好,有赖于柳江河上游融水、三江两地盛产的木材,寿板所需材料源源不断从这些地方运往柳州。柳州棺材式样多昂头雄壮,且头尾两面刻有龙凤,雕有福鼠,雕刻不用图样而信手刻来,栩栩如生,异常精致。造棺之木最佳者为春芽木,质坚色黑发亮,敲之略有声,其次为柚木,质坚色红,不渗水,可防潮。以此两种木质作棺材,均能避免鼠咬蚁蛀,埋地百年不朽。

柳州棺材以其质地上乘,做工精致而名闻全国后,有人为死后得到一副好棺材,竟以“死在柳州”为幸事。1935年,曾任广州卫戍司令的陆军少将高景纯在柳州逝世,其家人为他定制一具特大号棺材,用一截重约一千余公斤的大棺木雕制,棺高为1.33米,长2.33米,头尾刻有双龙戏珠和五囚捧寿等浮雕。据说,这是柳州棺材史上最名贵的一具棺材。 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进行土葬,柳州棺材也不再有当年的风光,但是,柳州棺材作为工艺品仍广受人们的欢迎,其尺寸变小了,一些人购之作为家居摆设,亦喜其谐音“升官发财”之意。

寿棺,古而有之。如今的棺材,已不是旧时的土葬棺木,而是制成一种小巧精致的工艺美术品,取其读音“官财”,为“升官发财”之意,代表了劳动人民的进取精神,变成一种吉祥物了。发展至今,其内在的质量和外观的设计都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柳州的寿棺工艺考究、设计精美,在材料上都采用上好的香樟木、香杉木和香柏木。规格多种多样,主要外观设计有百寿图和百福图、九龙图三种(也可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而制做)。产品出口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并以其优良的质量和精美的外观设计赢得良好的信誉。

西方没有中式棺材,有也是后来仿照的。他们自己也有发明,但比不上中国的隆重已经精美。

47. 你知道冥币的来历吗?

冥币,又称阴司纸、冥钞,是传统拜祭鬼神、祖先时火化的祭祀品之一。

素有“风云才子”之称的乔冠华,少年时写的一首打油诗,引起了我对冥币的兴趣。诗云:“东汉始有纸,纸乃蔡侯作。何以无纸时,不闻鬼穷饿。”冥币因为时代、地域和习俗的差异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 冥币”“纸钱”“楮钱”等。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埋物祭地的风俗,如《吕氏春秋》载“有年瘗土,无年瘗土”。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只是不用纸冥币而已。汉朝前,人们摹仿祭地的方式将死者生前的用物制成冥器埋于死者墓穴里。至汉时就流行瘗钱了,所谓“瘗钱”就是生者将陶钱、五株钱埋于死者陪葬的陶瓷仓罐里。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南史》记载赵僧严临死对他的弟子说:“我今晚要走,壶中有大钱一千,是去阴府的买路钱;蜡烛一支,照七尺之尸。”果然不错,他当晚走了。民间流传人死后,魂赴黄泉路,至奈何桥边,喝了孟婆的“迷魂汤”,才能到达阴府的。这一路上,有许多鬼门关,是要用钱来打点的。那大鬼、小鬼、冤死鬼、吊死鬼等,蜂拥新来客,扯衣摸兜,就像人世间的绿林好汉,对路人“剪径”时断喝的那样:“路是我开的,树是我栽的;要想走过去,丢下买路钱”。于是,在为死者送葬时,他的家人一路散着黄裱纸,这又叫“散路钱”。看来汉之前,那买路钱大概是“硬通货”了。

有个民间传说,说东汉蔡伦发造纸术,他弟弟想学,就是学不好。造出的纸黄黄的、糙糙的,卖不出去。后来,蔡伦的弟媳妇看到左邻右舍用陶钱、五株钱祭祀死人,就想起了这黄纸可以用来做祭祀的冥器。经过她的努力促销,还真的在平民间流传开了。以后那买路钱就用这黄纸代替了,而且还有了个“黄裱纸”的专称,逐渐形成了纸质冥币。从此,冥币完成了从实物形式向虚拟形式的转变过程。然而,祭祀时冥币以纸钱的形式出现,并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唐朝的事。《旧唐书·王玙传》记载,王玙年少习礼,尤擅宗祠祭祀。唐玄宗、唐肃宗皆好神仙事,广修祠祭,王玙就被玄宗请入宫中,但祭祀耗资巨大,为了“可持续发展”,他就将民间的纸钱祭祀法引入宫中。即使如此,反对冥币的也大有人在。唐朝的书法家颜真卿、著名诗人张借他们在祭祖这样正式场合公然抵制焚烧纸钱;所以,张借在一首《北邙行》中写道:“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树上。”宋朝的司马光就批评过王玙,说焚纸钱似巫术,让习礼者羞耻。但是冥币还是成为祭祀时生者对死者思念的载体,并常入诗话。王建《寒食行》中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徐凝的《嘉兴寒食》写很有生活趣味,“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惟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白居易曾写过,“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同时,冥币又称“楮钱”,因其是是用楮树皮制的,那楮树上结的果子还可以做楮粒子豆腐。所以有时楮钱入诗,元朝袁桷有诗云:“丛竹雨留银烛泪,落花风飙楮钱灰。”

根据传统,阴司纸是供地府的鬼魂使用的。亲人希望死者在阴间可以过著美满的生活,便焚烧冥币或其他纸扎祭品给他们。亦有不少人认为,焚烧阴司纸可以贿赂阎王,减少死者在阴者所受的刑罚。

最近考古专家在浙江金华发现了雕版的冥币封袋,封袋填写受祭者的名讳,以防其他鬼魅抢夺,封缄是保证纸锭不散落。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冥币更精致了。现在冥钞通常印刷成钞票的模样。前面印有玉皇大帝的肖像,后面则画了“冥通银行”(或“冥都银行”);另外“钞票”上亦有阎王或玉帝的签署,及著明由“冥通银行”或“冥都银行”“发行”。

冥钞的面额通常很大,由数万元至数百万、数千万以至数亿不等。常常有人打趣说阴间一定出现超级通货膨胀。

设计仿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发行钞票的冥钞最为普遍和为人熟悉,其号码一律为JO23456。另外,一些冥钞还会印上八仙、释迦牟尼佛、阎王、龙,甚至一些名人,例如约翰·肯尼迪或玛丽莲·梦露等等。

48. 你知道白事烧纸的由来吗?

烧纸起源于汉代的蔡伦之后是毫无置疑的。冥币则在印刷术后,南齐昏侯第一次使用,到宋代才普遍盛行于民间。

蔡伦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的使用,废除了竹简刻字,解决了写字难的问题。而纸与“纸钱”又是如何应用于丧事活动中的呢?冀中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

纸刚发明时,人们争相购买,蔡伦的嫂子慧娘心想这有利可图,就让其丈夫蔡莫去找蔡伦学习造纸术,学了三个月,回来开起了造纸厂,由于技术差,纸造的太粗糙卖不出去(现在人们烧纸仍为草纸或次纸),堆了满屋,两口子看着成堆的纸,非常发愁。慧娘想出了绝招,与丈夫商量后,当天半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了前邻后舍,大家赶来一看,慧娘死了并装入了棺材。蔡莫边哭边说:“就是这成推积压的纸气死了慧娘。”说着就拿来一捆点着了,言称要将这些讨厌的纸统统烧成灰烬以解心头之恨。正在烧着哭着,棺材里传出了慧娘的呼喊声,当把棺材盖打开时,慧娘竟坐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叨念:“阳间钱能通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还说什么:阳间拿铜当钱,阴间以纸当钱;她到了阴间后,让她推磨受苦,蔡莫送了钱,小鬼们为了几文钱,争着帮她推磨;后来她把丈夫送的钱全给了三曹官,就暗暗地开了地府门。放她回了阳间。蔡莫听完,又急忙抱来两大捆纸,边烧边煞有介事地说:“三曹官,你把我妻子放了回来,我感恩不尽,我再给你老人家送两捆钱,你在阴间可要宽待我那爹娘呀,可别让他们受苦。”在场的人们见后,奔走相告,知晓烧纸有这么大的好处,都纷纷掏钱向蔡莫家买纸。原来积压成患的草纸很快就一售而空了,蔡莫夫妇的生意兴隆,人们一上当就是几千年,且纸在丧事中的使用形式不断增多和发展。

无论这一故事真实与否,冀中乃至全国在丧事活动中烧掉大量的纸、纸钱、撒路钱等是极普遍的,并可确信这一习俗起源于蔡伦发明造纸术后。

烧纸习俗不仅污染环境还毒害着人们的心灵,不少无证商贩以售纸坑人,谋取暴利。不过多数人已不相信那一套,摒弃和抵制了这种习俗的迷信色彩。出于某种心理或迫于某种压力沿习烧纸这一形式,表示对死者的追念者为数众多。但相信烧纸、烧冥币、烧纸扎等能够送达冥冥世界,供先人使用的仍为数众多,破除这种旧习陋俗,仍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清明祭祀,缅怀亲人,应该有一种文明的心态,可有些人却非要扭曲这种意义,拿世上的一些陋习乃至恶习去打扰死者,比如把“小姐”当祭品等,这些奇异、古怪、庸俗的祭祀方式给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亵渎了先人灵魂,也背离了扫墓的初衷。

还有的沿街烧纸,在十字路口、小区的绿地里、地砖上,甚至在新栽的小树旁,都有一堆堆烧纸后留下的黑灰,风一吹,黑灰满天飞,行人不得不躲得远远的,地砖上焚烧后留下的痕迹,很长时间都褪不掉。清洁工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上街打扫卫生,为的是这座城市更清洁、空气更清新。清明节祭奠亲人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一定不忘要讲究公德,要在不影响社会环境、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文明祭扫,还清明节一个“清明”。祭祀故人的传统习俗应该继承,但祭祀形式要与时俱进,要讲文明,切不可抱着烧纸的陋习不放。

据我了解,在十字路口沿街烧纸的人当中有两种:一是因城市建设已将祖坟迁走的老居民户,在原祖坟大概的所在位置烧;二是外地来石家庄做工、经商的人员,他们由于远离家乡,不能回乡祭祖,只好在十字路口,对着家乡的方向烧纸祭祀。现在在石家庄的外地人员不下十几万,他们的清明祭祀是一个新问题。据此呢,我建议殡葬管理和服务部门是否为这些打工仔、打工妹门开发清明祭祀的场所,为他们提供祭祀的方便。

“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场革命”,这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期盼。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这属于葬法改革的范畴,无论是葬法改革还是丧俗改革都属于意识形态的改革,是灵魂深处的革命。丧俗改革更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延续了2500多年的清明祭祀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清明一到无需动员,无需号召,无需督促,人们就会自觉的去祭扫,确已深入国人的骨髓。但是,祭祀的形式、方式却是不断吐故纳新和演化变迁的。就烧纸钱而言也不会违背产生、兴盛、衰亡进而绝迹的事物规律的。任何习俗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生态环境和现实三者间的共同作用。在清明祭祀活动中,用鞠躬代替跪拜、用鲜花代替烧纸以及音乐祭祀、放飞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等等,必将形成新的祭祀习俗,逐步代替焚烧习惯。

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祭拜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但如果仅把清明节祭祀简化为“烧纸”,这就窄义化、简单化了。应当说,选择何种方式祭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烧纸钱”,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演变传承下来的,应当说是一种陋俗,尽管它具有很强的守成性,相信通过宣传教育、有效疏导和严格管理,还是可以改变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一些植树祭悼、鲜花祭悼、网上祭悼、家庭祭悼、社区祭悼等形式的文明祭奠活动,并充分发挥党团员、干部在祭祀活动中的先锋作用,带头挑战旧俗,过节约、环保的清明节,一往旧的祭祀方式就会逐步被文明祭祀的新方式所取代。

49. 白事中“纸扎活儿”的由来与变迁?

“纸扎活儿”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活儿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民间丧葬及祭祀活动相关的纸扎,简称为“纸扎”。

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活儿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从前至后,有五道弧顶支撑作支架,再糊上废纸,外表为深红色。此棺长2.3米,前高0.87米,宽0.68米,后高0.5米,宽0.46米。纸棺糊制的废纸,大多是唐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753~755)的庭西、西州一些驿馆的马料收支帐单纸。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安葬死者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废纸的苇席上,然后再罩扎制纸棺。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769),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北宋称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书中描述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根据明人著《如梦录》所述,专门从事纸扎制作的人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为“纸扎铺”“纸马铺”“纸马香铺”等。纸扎铺也卖“寸鸹扇子”,有扎彩匠扎“显道神”,其头约有五尺高、六尺围圆,这种纸扎是王府出殡时都要使用的。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了京城办丧事出殡的情形以及纸扎的样子。书中描述的大意是: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参加出殡的人多达五百人,有丧车、铭旌。铭旌高达五丈,上面缠绕着帛布,一次丧事要耗费一百多匹帛,还有香亭幡盖仪从等。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糊扎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丧葬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作为明器的俑有各种形态,据《古明器图录》记载,“介士”为主人守卫,“奄竖”可以为主人“随侍”,“侏儒”可以为主人“作剧”。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从陪葬俑的逐渐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手工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并使一些陋习被废除,丧俗艺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因而便出现了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壮观的随葬规模。汉代实行“举孝廉”,在政治、伦理、道德诸方面,都以孝为标准。为倡导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制作规模之大、样式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宋之际,随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规模,丧俗文化又融入外来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国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信仰更加普遍,与之相关的丧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造纸术发明并成熟以后,纸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纸材料的诞生和普及是纸扎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随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丧俗纸扎形成一个专门行业,京城有专门经营纸扎的“纸马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提到杭州繁华市场的“舒家纸扎铺”“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从一些地方志记载来看,明清纸扎工艺之精湛远远超过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来,丧事必需供佛,或请僧道为死者祈祷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一直延续这种风俗习惯。丧祭过程中要用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子、纸供具,以礼待鬼神。祭祀丧俗主要目的在于厌胜、巫术、符咒、兆验、占卜等。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便出现了各种招魂、拘魂、礼魂、送魂的丧俗形式。从史前时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后期的青铜、漆、木、瓷类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后出现的纸扎祭灵,表明丧俗活动也通过种种样式表达人类的情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当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时,对尸体的处理很简单,其情境为,《周易·系辞传》中记有:“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种埋葬方式近乎于对待野兽。随着社会礼仪、伦理观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强,人们便把丧葬列入人生中重要的礼仪之一,这源于生者希望故去的亲人在冥世也占有更多财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随着丧俗规模的不断扩大,丧俗艺术也根据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俗形式而发展起来。

考古发掘及有关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绝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烂的硬质材料制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铜、陶器、瓷器等等,宋代之后,随着佛、道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焚香、烧纸、焚烧纸人纸马便随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意识而逐渐兴起。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丧俗艺术形式也在演变,对鬼魂的崇拜更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人们或因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减轻对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存在而彼此转生,死者家属都要尽其义务,按当地风俗习惯,进行各种丧葬活动。如常见的丧舞、哭丧、扎台唱戏、鸣放鞭炮,制作各种明器及武俑、乐俑、伎俑、侍从俑和纸糊马车等,或将死者的生平和相关的民间故事、鬼魂传说、宗教活动刻画在墓室、棺椁、棺罩上,或建造陵墓、塑像、立碑等等,这些丧俗活动,都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样式。

在长期对自然和为生活的抗争中,人类创造了一种能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方式,即用祭祀来供奉先人,用丧俗形式来悼念死者。近代民间,“喜丧”的形式较流行,这是人们对丧事处理的又一新的样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百姓对鬼魂有了多种解释,有时认为鬼魂可有可无,有时又使之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把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说成是“出鬼”,又把某些疾病说成被死者鬼魂所缠而致。这种迷信观念是原始鬼魂观念的发展和衍变,人们的鬼魂意识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喜丧”风俗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受到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至迟在唐代,喜丧风俗就已兴起。《旧唐书·乐志》记载当时制作一种偶人,称为“窟磊子”,也叫做“魁磊子”,用以“嬉剧歌舞”,是一种“丧家之乐”。宋至明清丧事期间,搭台演戏,乐队鸣奏。棺罩上扎制戏出,主题为人或动物,其目的是取悦于鬼魂,以庇佑死者家族。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离开人世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借。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马等都不外乎是为取悦于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丧俗的所谓“送鬼”“颂鬼”,实际上是安慰人,所以丧葬礼俗发展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体现为深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当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纸扎业发展迅速。纸小姐、纸先生、纸汽车、纸电视、纸冰箱、纸洗衣机、纸宅院等等,千奇百怪,应有尽有。

50. 道教的五道轮回和佛教的六道轮回有什么异同?

(1)道教的五道轮回

五道乃是道教本身轮回转世体系,今人多知佛教六道轮回而不知道教五道轮回。

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据《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载: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神道)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

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饿鬼道)

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人名。(地狱道)

还有道教六桥之说:

所谓六桥是指金桥, 银桥, 玉桥, 石桥, 木桥, 竹桥.

第一道是金桥:给在世时修炼过仙法、道法、佛法,积有大量功德的人通过,以升仙或成道。

第二道是银桥:给在世积聚功德、善果、造福社会的人通过,成为担任神职的地神,如土地等,得享人间香火。

第三道是玉桥:给在世积聚了功德的人经过,转世为有权贵之人,享富贵荣华。

第四道是石桥:给在世功过参半的人经过,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

第五道是木桥:给在世过多于功的人经过,投身贫穷、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第六道是竹桥:给伤天害理、恶贯满盈的人经过,分作四种形式投身:一为胎,如牛、狗、猪等;二为卵,如蛇、鸡等;三为虱,即鱼、蟹、虾等;四为化,如蚊、乌蝇、蚂蚁等。

其主要意涵是宣传行善者成神,作恶者下地狱,劝人弃恶从善。

(2)佛教的六道轮回

佛教六道者:一、天道,二、修罗道,三、人间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一般的被普遍认为是佛教发现了六道轮回和因果的说法,其实早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轮回因果的说法。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可以看出精卫鸟填海是因为海造成她前世的死亡,所以她变成的鸟仇恨大海并顽强抗争。

在传统的黄老和道家的阴阳理论体系中,天为阳,地为阴,阴阳交合产生万物。所以讲求阴阳平衡。中医也认为,生病的人也是阴阳不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病是讲究阴阳调和。既然人也是阴阳的产物,所以一般人死有两种去向变成阴的称为“鬼魂”,管理鬼魂的叫阴间或者幽冥界,属阴所以存在于地下。生前没有作恶的鬼魂可以投胎转世,生前作恶的鬼魂被打入牢狱,受到惩罚,所以也叫地狱。变成阳的称为神仙,神仙属于纯阳所以住在天上,所以叫神仙界也叫天界。所以道家把世界分为天、地、人三界。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也说明了人所以记不住前世是因为喝了孟婆汤的缘故。佛教到中国后吸取了这个理论并加以发挥而形成了六道轮回的说法。道家的三界的说法是基于阴阳的理论支撑,自然产生。而佛教的六道轮回由于是基于三界和中国的古老故事,所以凭空出现没有完善的理论支撑。

51. 对逝者的家属和亲人你应该如何安慰?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安慰别人的时候。安慰,是感情的赠予,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医治心病的良药。从被安慰者心理出发,选择合适的安慰方式,是使安慰产生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以下几种安慰方式可供选用:

(1)书信式安慰:它比较适合于喜欢独自思考、喜好清静的人。人在感情起伏过大的情形下,通过书信有时比口头劝慰更有效,因为书信发生效力的时间长、引起深思的触点多。

(2)礼物式安慰:它能使被安慰者见物思人,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当知己送来平日自己喜好的礼物时,安慰感便会油然而生,心境豁然开朗。

(3)闲逛式安慰:它对需要放松心境、转移注意力、一吐为快的人较为适用。有的人一怒之下大发脾气,或者独自伤神,这时陪他(她)到外面走走,边走边叙,边逛边聊,可泄其激愤或郁闷的情绪,减轻心理负荷。

(4)无声式安慰:它对互相熟悉、互相需要抚慰的人有特定的作用。人是有感情的,在一定时候和特殊场合下,用动作、眼神表示安慰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起到独特的安慰效果。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不可能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而,人人也都会有遭遇变故伤心的时候。当这种情况降临时,再坚强的人也会希望得到来自亲友的关心和安慰,以帮助他们走出这一片生活中的阴暗地带。如果你的朋友深陷于痛苦之中,你保持缄默只会使他认为你对之毫不在意。可是,当你对她所遭遇的事件毫无经验而感到不知如何去安慰她时,也切不可想当然地说些泛泛的安慰话。要知道,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危及你们的友谊,令你得不偿失。作者建议:“其实你不必说很多,也不需要什么完美的词汇和堂皇的人生哲理。只要一两句简单支持她的话,就能打破你朋友心中的坚冰,让她释放出心底的负担,与你共同分享内心的感受。”

陪伴者在安慰支持哀恸者时最主要的原则是:尝试着去了解、体会哀恸者此时的心境,并给予共情性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

失去亲人的心理打击是沉重的,而如果亲人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这样的冲击往往较可预期的死亡(如亲人是因为癌症病逝等)更加的令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哀恸反应可能会更强烈,哀恸的历程会持续更久。

在面临亲人突然之间死亡的事实时,哀恸者通常会先感觉到震惊,并且难以置信,甚至会暂时陷入麻木的状态。接着下来难过、悲伤的情绪会一涌而出,哀恸者在这个时候会开始哭泣,并陷入极度悲伤的情境。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日子里,哀恸者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持续的情绪低落、毫无食欲、无法集中精神、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等等类似忧郁的状态。

哀恸者的悲伤一方面是因为重大失落后的心理反应(永远的失去心爱的亲人了),另一方面也参杂了当哀恸者在想到亲人不幸的悲惨命运(如想到孩子在人生才要开始的时候却被夺走了生命;想到家人好不容易辛苦的一辈子,才要开始享受时却死于非命;或想到老人家无法寿终正寝)的哀伤,以及在想到当亲人在意外惨死的过程中所经历到的极度惊恐害怕的痛苦感受,因而感到痛苦与不忍。

作为陪伴者,在看到哀恸者沉陷于悲痛情绪中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对哀恸者有所帮助,又有哪些做法是比较不恰当或没有帮助的呢?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陷入极端的哀伤时,他(她)的难过、哭泣是不可避免,不应该去压抑。如当哀恸者因失去亲人而陷入悲伤情绪时,陪伴者不要因为怕让哀恸者过度难过而告诉哀恸者:“不要哭了”“不要难过了”。其实,这时候“共情”的去聆听哀恸者诉说他伤心欲绝的心情、难过痛苦的回忆,或是内心的遗憾与歉疚感等等,才是协助哀恸者走过悲恸过程的重要步骤。

而所谓的“共情性”的陪伴,可以是陪着他默默的哭泣、陪着他去对老天的残酷无情表达愤怒与抗议、陪着他去谈内心的痛苦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去说出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或给予他真诚拥抱安慰等,也可能是当哀恸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思时,陪伴者默默的陪在一旁等等。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哀恸者当时内心的感受时,往往我们就能做出“共情性”的回应。

必须指出,在这个时刻,陪伴者并没有办法去减少哀恸者内心沉重的悲恸,但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到哀恸者内心最深层的哀伤与痛苦时,这样的陪伴、支持与安慰能够让我们与哀恸者的痛苦、绝望的心灵产生一种“情感联结”,而这样的情感联结对于哀恸者来说,虽然不能减轻其悲恸的心情,却能陪着他去承受、去经历、去走过这段最不堪的生命历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正常的情况下,哀恸者的忧伤会逐渐平复,生活和人际交往也会渐渐恢复正常,彷佛时间医疗了悲伤,哀恸者也就逐渐的从悲伤哀恸的历程中复原了。

52. 作为朋友你应该如何向逝者家属提供帮助?

刚刚失去亲人的人很难集中注意力,很难吸收新东西;他们感情上是疲惫的;他们身心都很痛苦。

你作为朋友可以做什么呢?

(1)尽快联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算为时太晚。打电话询问什么时候可以去探望,以及可以帮什么忙。询问有什么具体的事可以做,例如买东西或照看老人和小孩等。

(2)葬礼前不要做过长的停留,不要多说话,“他这下没痛苦了”,“你没拖累了,可以过得好些了”,“这样对大家都好”,类似这类的评论会激怒死者家属的。

(3)避免过长无谓的交谈。适当的握手或拥抱能够表达的更多。

(4)保持联系。几个星期后亲朋好友往往都离开了。 如果是你的朋友,此时,更要来表示关心。电话、卡片都是很好的安慰。

(5)帮助做些实际的事,特别对丧偶的,做饭及日常家务在这时候都会感到“雪中送炭”的。

(6)鼓励其他人去探望、帮忙。

(7)避免想当然的观点和答案。你也许认为这样做(例如球赛、电影、休假等)可以分散他(她)的注意力,对他(她)是个帮助,但往往适得其反。他(她)会感觉很烦,甚至气愤,因为这会增加他(她) 的孤独与隔离感。

(8)做一个好的听众。不要否定他(她)的感觉。不要换话题。不要批评。努力去理解。

(9)询问他(她)的感觉,试图了解。不要去告诉他(她)应该是什么感觉。不要说你理解他(她)的感受,你不知道!千万不要说“你现在一定感觉到解脱了”这样的话。

(10)给孩子一些注意力。他(她)们也会悲痛,但往往被忽略。他(她)们可能很安静,心里却很难过。

(11)如果悲伤的人不愿讲话,默默地陪伴也是帮助。

(12)写一封信,信可以被反复阅读。分享你对亡者美好的回忆,将是对其亲人极大的安慰。

(13)允许相当的时间悲痛。不要急于把照片收起来,把衣物处理掉。怀旧悲伤并非病态,这是身心恢复的一个过程。

(14)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帮他(她)回到社交圈。如果几个星期或几个月过去了,而他(她)仍陷于自责或愤怒的情绪中,建议他( 她)看些有关的书或寻找心理咨询。

(15)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具体的帮助。(工作、银行、房产、托儿、遗产、保险等)

53. 你知道公鸡引领死者往生极乐的缘由吗?

在中国传统的丧礼仪式上,经常都会用上活鸡,例如运棺过河及引魂上路都需要用活鸡。所谓引魂上路,是指生公鸡在进行招魂仪式后,死者的灵魂便能附上,引领亡者通往极乐世界,不会沦为孤魂野鬼,而附有亡灵的招魂鸡会被放生,不会被宰杀。

而运棺过河时使用公鸡,则源于中国人死后须原籍安葬(叶落归根)才能得到安息的传统。在将放有尸体的棺木运送回乡时,所经路途可能十分遥远,而传说鬼魂是不敢过河的,所以当运送棺木经过河道或桥梁时,便要在棺木上绑上一只大公鸡,孝子要大声呼喊,并用棍子拍打公鸡令其啼叫,这样才能把死者的灵魂唤过河去,是以这只鸡被称做“引魂鸡”。

不过,并不是所有用来招魂的“鸡”都是用活生生的公鸡的。满族的民间剪纸“引魂鸡”和“鸡呜枕”就是其中的例子。前者是一只过的鸡形剪贴,用以贴在棺木内;后者是用黄纸叠成三角形,并用红纸剪出公鸡头和公鸡尾贴在其上,再放到亡者的枕后作为陪葬品,就能引领亡者到极乐世界。而在现代丧俗中,寿枕上绣“童子打灯,金鸡引路”的图饰,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54. 杀鸡驱赶阴灵是怎么回事?

石家庄乡村地区的丧葬风俗有所谓“跳井鸡”的仪式。“井”即土葬时安葬棺木的墓穴。棺材入土前,孝子要先准备一只公鸡,让堪舆师傅抱鸡站在墓穴内,念咒后咬破鸡冠,滴血在墓穴内东南西北中等五方个位,念咒后再将鸡抛出,让鸡跳出墓穴,称之为“掩煞”,这就能将墓穴的邪气驱走。民间传说鸡血能辟邪治鬼,故在当日会杀鸡吓鬼,令阴灵远离阳宅。

古人认为鸡是百禽之长,认为其有镇妖伏魔的神性作用。《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精散为鸡。”《春秋解说词》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

在民间信仰中,雄鸡能牵引太阳,有驱邪通天的神性,鸡啼则与光明相辅相成,所以无论在红白两事,还是在驱邪、占卜上,鸡都占有一定的重要角色。

55. 为什么人死了一定要吃豆腐饭?

民间传说,战国时人乐毅性孝顺,父母喜吃软食,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寿。父母故后,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祝愿大家健康长寿。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流传至今。

另有一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神仙之术,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长生。其间他发明了制作豆腐的办法。后其父病死,按礼仪三日之内须停厨熄火,所以刘安连吃三天冷豆腐。旁人不察,见他把一团团雪白的东西往嘴里塞,以为他吃的是什么凤髓羊酪,遂说他不守礼节。刘安乃于三日小殓后举办素席,答谢各方来吊宾客,席间特备一道冷豆腐,说破真情。从此,孝子居丧多以豆腐为冷食,而成殓后以豆腐答谢吊唁宾客的习俗亦由此形成。

流播于江淮的民间传说称,从前有一位阿厘米给三个媳妇各人一升黄豆。大媳妇和二媳妇取回食之。三媳妇把黄豆种在田里,将结成的新豆收下来。如此三年,积攒了许多黄豆。阿公称赞三媳妇能干,让她主持家务。三媳妇用黄豆磨成豆腐,烧了许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兴地说:“我百年之后,你们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后,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传开后,逐渐形成办丧事吃豆腐饭的风俗。以上各种说法,都是以间接的资料或推测作为依据,所以,吃豆腐羹饭的习俗究竟缘何而起,仍是不解之谜。但其中尽显孝敬与保健之意尽致。现在,冀中地区已演变为大锅菜,当然这大锅菜中豆腐是少不了的。

56. 丧葬中摔盆儿是什么意思?

石家庄市区及各县市在丧事中,有的摔盆儿、有的摔瓦,还有摔碗儿的。市区内一般摔盆儿,称“孝盆儿”。大概有三层意思:

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摔出去;

二是将众人烧给亡者的纸钱通过大地送入“ 地府”;

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57. 你知道“殡”和“葬”含义吗?

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殡"一作停柩解,如《礼记》:“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殡”。“葬”作藏解,如《礼记》:“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58. 苏轼挽词知多少?

北宋文豪苏轼一生写了许多挽词,作者在这里收集了十三首,供读者欣赏。

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

柏舟高节冠乡邻,绛帐清风耸搢绅。

岂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

当年织屦随方进,晚节称觞见伯仁。

回首悲凉便陈迹,凯风吹尽棘成薪。

周夫人挽词

教子通经古所贤,安贫守道节尤坚。

当熊遣烈传家世,投烛诸郎慰眼前。

不待金花书诰命,忽惊玉树掩新阡。

凯风吹棘君休咏,我亦孤怀一泫然。

姚屯田挽诗

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

空闻韦叟一经在,不见恬侯万石时。

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

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

陆龙图诜挽词

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従来不计身。

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

尘埃辇寺三年别,樽俎岐阳一梦新。

他日思贤见遗像,不论宿草更沾巾。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

南浦凄凉老逐臣,东坡还往尽幽人。

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常叨孟母邻。

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

今年我欲江湖去,暮雨连山宰树春。

苏潜圣挽词

妙龄驰誉百夫雄,晚节忘怀大隐中。

悃愊无华真汉吏,文章尔雅称吾宗。

趋时肯负平生志,有子还应不死同。

惟我闲思十年事,数行老泪寄西风。

悼朝云诗(并引)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袢。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任师中挽词

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

小任温毅老更文,聪明慈爱小冯君。

两任才行不须说,畴昔并友吾先人。

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

大任先去冢未乾,小任相继呼不还。

强寄一樽生死别,樽中有泪酒应酸。

贵贱贤愚同尽耳,君家不尽缘贤子。

人间得丧了无凭,只有天公终可倚。

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苏陈甥舅真冰玉,正始风流起颓俗。

夫人高节称其家,凛凛寒松映修竹。

鸡鸣为善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

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

忘躯殉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

不烦拥笏强垂鱼,我视去来皆梦尔。

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

他年太史取家传,知有班昭续汉书。

韩康公挽词三首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缙绅。空余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再世忠清德,三朝翼赞勋。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

旧学严诗律,余威靖塞氛。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

西第开东阁,初筵点后尘。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

扶路三更罢,回头一梦新。赋诗犹墨湿,把卷独沾巾。

故李承诚之待制六丈挽词

青青一寸松,中有梁栋姿。天骥堕地走,万里端可期。

世无阿房宫,可建五丈旗。又无穆天子,西征燕瑶池。

才大古难用,老死亦其宜。丈夫恐不免,岂患莫己知。

公如松与骥,少小称伟奇。俯仰自廊庙,笑谈无羌夷。

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愿斩横行将,请烹乾没儿。

言虽不见省,坐折奸雄窥。嗟我去公久,江湖生白髭。

归来耆旧尽,零落存者谁。比公嵇中散,龙性不可羁。

疑公李北海,慷慨多雄词。凄凉五君咏,沉痛八哀诗。

邪正久乃明,人今属公思。九原不可传,千古有余悲。

张庖民挽词

东晋巾车令,西京执戟郎。

甘心向山水,结发事文章。

故自轻千户,何曾羡一囊。

才高鬼神恶,骨朽姓名芳。

庾岭铭旌暗,秦淮旧宅荒。

吾诗不用刻,妙语有黄香。

(黄鲁直〔为庖民〕作哀词。)

邓忠臣母周氏挽词

微生真草木,无处谢天力。

慈颜如春风,不见桃李实。

古今抱此恨,有志俯仰失。

公子岂先知,战战常惜日。

吾君日月照,委曲到肝膈。

哀哉人子心,吾何爱一邑。

家庭拜前后,粲然发笑色。

岂比黄壤下,焚瘗千金璧。

若人道德人,视此亦戏剧。

聊偿曾闵意,遽与仙佛寂。

孤累卧江渚,永望坟墓隔。

59. 与殡葬有关的植物寓意与花语

(1)梅花。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

(2)竹。青翠挺拨,奇姿出众。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竹竿节节挺拨,有拨节发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历史上许多文人爱为它们赋诗、投墨,予以赞美。在民间传统中有用放爆竹以除旧迎新、除邪恶报平安的习俗。所以竹在中国的装饰绘画上亦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3)松。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民间更爱它的常青不老,在传统装饰中它是长寿的代表。在殡葬中应用极为普遍。

(4)兰花。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兰的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它的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5)菊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秋风萧瑟,百花凋零的时节,唯菊花菲然独秀。在我国,菊花一向被视为高洁、长寿的象征。菊花还可食用,药用,能使人健康长寿。“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东晋陶渊明高风亮节,情寄菊花,使后人对菊花更是偏爱。但用菊花送人时,也要注意,有的国家在祭悼亡者时才用,如法国。

(6)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莲花亦称荷花。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以它那美、爱、长寿、圣洁的综合。

(7)牡丹。牡丹——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又宋词“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名句流传至名。“百花之”“富贵花”亦因之成了赞美牡丹的别号。唐朝人更爱牡丹,曾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宫中亦爱重牡丹,诗人李正封赞它为“国色”“天香”,唐皇极为赞赏。“国色天香”亦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被誉为“花王”的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一向是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今天,本来在谷雨前后才盛开的牡丹花,隆冬时节己能笑迎新春了。几百年前唐朝武则天不能实现的愿望今天已成为现实。在春节这个中国最古老最热闹的节日里,让牡丹花那丰满的花容、烂漫的姿态、绚丽的色彩与我们相伴,预示着来年的富贵与繁荣昌盛。

(8)玫瑰。形似蔷薇,是蔷薇与月季的姐妹花,被誉为蔷薇园三杰,为世界上最普遍、最流行的花卉。它浓郁的芳香,娇丽的花色让人流连。诗人赞美它的浓香丽色,宗教、神话上它又是美丽、高贵的象征。

(9)香石竹。象征母爱,清纯的爱慕之情,浓郁的亲情香石竹又名康乃馨,是一种常用的插花材料,其茎叶清秀,花朵丰满,艳丽,花瓣层层叠叠,绵延不绝。她象征了慈祥、温馨、真挚、无价的母爱,是母亲节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也是日常赠送亲友或老师的最适当的花。紫红色香石竹——浪漫中带着温馨;粉色的香石竹——我热爱你;黄色的香石竹——友谊更深;白色的香石竹——纯洁的友谊。

(10)蜡梅。富于慈爱蜡梅花金黄似蜡,迎霜傲雪,岁首冲寒而开,久放不凋,比梅花开得还早。真是轻黄缀雪,冻蕊含霜,香气浓而清,艳而不俗。曾有诗赞美:“枝横碧玉天然瘦,蕊破黄金分外香。”蜡梅开于寒冬,若能从花店买来几枝,插入花瓶中,供于书案上,其清香弥漫室内,会使人感到幽香彻骨,心旷神怡。或送给慈祥的长者,寓意更深远。

(11)白色玫瑰。父爱虽说攻瑰是爱情的象征,但在日本,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父亲节,这一天送父亲白玫瑰,则表达了子女对辛苦养家的父亲的感激与尊敬。

(12)万年青。青春常驻,吉祥如意。万年青,叶片清秀,四季常青,因而得名。借其名,寓意生命之树常青,青春永驻。送朋友还表达了情谊深厚、友谊常存之意。祝寿花束中配上万年青叶与松枝,富有祥瑞之意。离根的枝叶,在水中浸泡,仍能保持鲜绿如新,可为居室增添同祥、愉悦的气氛。

(13)君子兰。君子之风。君子兰,原产南非,其拉丁名原意是高贵、壮丽之意,而高雅、尊贵、雄壮、秀丽,一向被认为是君子的风度。君子兰的观赏价值很高,叶挺拔舒展,排列整齐,姿态端庄;花形美丽,色泽鲜艳,清香宜人;果实丰硕,名实相符,故倍受青睐。将君子兰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是赞其有君子之风。

(14)雏菊。小可爱,小精灵,清白。雏菊,又名春菊,延命菊。叶为匙形,花从叶中抽出,有白、黄、红等颜色,从每年3月-7月开花不断。她的株形矮小可爱,选择一丛丛花开密密的雏菊送给小朋友是很合适的。

60. 国际志哀形式知多少?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不同,人们对死者志哀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民葬中,其志哀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就多数国家的大型治丧乃至国葬志哀形式除有吊唁、追悼会、遗体告别和骨灰安放外,还有以下一些形式:

(1)降半旗志哀。一般对国家有卓越贡献的重要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宗教精神领袖等规格高至国葬的人员去世后,各国多有降半旗志哀的惯例,如我国重要领导人或友好国家首脑去世后,就有在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和各驻外使馆以及其他悬挂国旗的重要场所降半旗以示哀悼的做法。

(2)鸣炮志哀。当举行国葬时,许多国家都有鸣炮向死者志哀的规定,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以及对不同的领导人,所鸣炮的响数会有所不同。如我国1929年6月1日在南京安葬孙中山先生时,鸣礼炮就多达101响。

(3)鸣笛志哀。不少国家的首脑去世后,在举行国葬时,都有火车、轮船、战舰、汽车、工厂等可以产生轰鸣的笛器鸣响三分钟以示志哀的做法。我国1976年9月为毛泽东治葬时就曾鸣笛志哀。

(4)停止娱乐宴会志哀。平常家中死了人,亲朋一定非常悲痛,停止玩乐宴席亦在情理之中。

(5)停止工作志哀。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些国家规定在举行国葬时,局部或全国停止若干时间的工作,在此时间内向死者默哀悼念。在我国安葬孙中山时就有过全国停止工作三分钟的规定。

(6)规定哀悼日志哀。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有的国家规定从某日至某日为全国哀悼日,时间长短不等。

(7)用蓝色印章志哀。有的国家在举行国葬时,认为官署公文用红色印油是对死者的不尊敬,故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所有官署文件必须用蓝色印章。孙中山先生逝世时,我国就有过官署文件用蓝色印章1个月的规定。

(8)迎灵送灵志哀。有的国家在举行国葬时,专门组织有关官员和各界代表进行迎灵和送灵,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我国解放后,虽没有明确规定,但人们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和敬仰,多次出现过自发地迎灵送灵场面,如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去世时就曾出现过大批群众迎灵送灵的景象。

(9)唁电唁函志哀。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当不能亲往志哀时,无论是国与国、单位与单位、亲朋友好之间,都可以采取拍发唁忆、寄发唁函的方法,向死者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

(10)献送花圈志哀。为了对死者表示哀悼,无论是本埠或外埠,本国或外国,都可以采取请人代购代送或者自购自做自送花圈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