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宋时期的明州佛教的兴盛

南宋时期的明州佛教的兴盛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以卓绝的贡献,获得日本天皇的敕命荣赐。阿育王寺是中国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寺院。荣西由日本渡海到达临安,参见知府,奏明拟赴印度之意,但知府以“关塞不通”为由予以回绝。荣西任此职十年,被认为是东大寺重修事业中至为重要的人物。1193年,在回国两年后,荣西特地派人从日本运送优质木材到宁波,协助虚庵重建千佛阁,以报答天童寺的“摄受之恩”。
佛国的流响_丝路听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南宋时期是明州佛教最兴盛的时期。当时全国“五山十刹”中,明州就占了三座,分别是天童山景德禅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和雪窦山资圣禅寺。

从南宋中期起,朝廷仅留明州一处为市舶司,明州成了唯一正规的入宋口岸;加上明州寺院高僧大德云集,日本僧人纷纷前来求学嗣法,明州因此成为中国向日本传播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尤以天童寺与阿育王寺对日本佛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天童寺始建于西晋,至唐代大中年间,为曹洞禅窟。南宋绍兴初年,宏智禅师主持天童寺30年,大修殿宇,内外鼎新,使天童寺成为声震东南的名刹,号称“东南佛国”,位列禅宗五山之第三。

步入天童寺,可感受到浓重的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气息。日本临济宗开创者明庵荣西和曹洞宗开山祖师希玄道元,无一不是与天童寺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正是在天童寺得法获得印可后,两位日本高僧归国创立了日本的临济宗和曹洞宗。而日本“画僧”雪舟等杨作为遣明使入住天童,还被尊为“天童第一座”。

从天童寺还走出了一批东渡日本弘法的高僧,其中以寂圆智深、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一山一宁最为著名。寂圆是道元在天童寺的同门师弟,继道元之后,寂圆东渡日本,在大野郡建宝庆寺(今大野寺),成为“日本曹洞宗第二道场”。兰溪道隆赴日建立的建长寺,成为日本临济正宗禅的发源地。无学祖元被幕府执政北条时宗奉为师尊,开创日本禅宗佛光派。元时赴日的一山一宁除弘扬佛法外,还传播南宋理学。他们以卓绝的贡献,获得日本天皇的敕命荣赐。

阿育王寺是中国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寺院。在阿育王寺历代的住持中,可谓大德云集。光宋时就有鼎鼎大名的真歇清了、大慧宗杲、拙庵德光、无准师范、物初大观、虚堂智愚、月江正印等禅师,由宋至明,许多日本禅僧慕名而至。这其中包括日本临济宗的心地觉心、雪舟等扬、了庵桂悟,曹洞宗的彻通义介、寒岩义尹等日本禅宗名僧。其中“佛日禅师”了庵桂悟87岁时,作为遣明正使入明,被任命为阿育王寺第101任住持,在禅宗丛林留下一段佳话。

对于日本禅宗,阿育王寺有着特别的意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阿育王寺是中国最重要的舍利信仰道场。自鉴真渡日把舍利信仰带到日本,后经重源鼓吹之后,舍利信仰已经超越国界,渗透到了日本各阶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直到现在,日本还留存着许多源于育王山信仰的寺院和佛像。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明州禅寺,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写下了厚重的一页。

明庵荣西

日本仁安三年(1168年)四月二十五日,二十八岁的明庵荣西乘商船由日本博多出发,抵达明州。

在阿育王山荣西邂逅之前入宋的日僧重源,遂相伴于五月上天台山巡礼灵山圣迹。六月十日,两人又一起回到阿育王山,瞻礼佛舍利。

据荣西自撰的《兴禅护国论》记述,在阿育王寺瞻礼佛舍利时,荣西“见舍利放光,感光明映彻,凡所历观处,灵应难测”,佛舍利的灵验让荣西感受到了内心巨大的震撼。

灵应之事接连不断。当年秋季,明州大旱,郡主请荣西祈雨。修法之间,荣西身发千光,遍达霄汉,顿时大雨滂沱,旱象顿除。宋孝宗闻之,特赐法号“千光法师”。

入宋五个月后,当年九月,荣西与重源同船返日。归日时携回天台新章疏三十余部,共六十卷,以及天台时彦的书信,呈赠天台座主明云僧正,获得僧正的赞叹:“实我国之光华也。”

日本文治三年(1187年)四月,四十七岁的荣西再度入宋,希望经由中国转赴印度。荣西由日本渡海到达临安,参见知府,奏明拟赴印度之意,但知府以“关塞不通”为由予以回绝。

荣西于是前往天台山,依止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学禅。虚庵禅师为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嫡孙,堪称禅门耆老。虚庵为荣西二度入宋求法的虔诚所感动,以诗偈相赠:“海外精兰特特来,青山迎我笑颜开。三生未丰梅花骨,石上寻思扫绿苔。”

不久,虚庵怀敞住持天童,荣西跟随禅师来到千年古刹天童寺,侍奉左右。据说,荣西在天童寺期间,居住在天王殿西侧的一间禅房。现在这间禅房犹存,禅房的门楣上写有“寂静云林”四字,明黄色的禅房,在苍松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古朴凝重。

荣西在天童寺追随虚庵禅师尽心钻研,参究佛法。四年后,1191年,荣西悟入心要,得到虚庵禅师的印可,继承临济宗正宗的禅法。

虚庵授予荣西菩萨戒及法衣、印书、钵、坐具、宝瓶、拄杖、白拂等法物,以及释迦牟尼佛以下二十八祖图,并嘱咐荣西应善加护持,归国布化,开示众生,承继法命。

荣西由宋归日时,顺便带走了一些浙东的茶种,开始在日本大规模种茶。他还引进了宋朝禅院的茶风,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推动了日本茶风的盛行,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日本建久六年(1195年),荣西在博多建立圣福寺,参禅者四方云集,声名远播,此为日本禅寺之始。建久九年(1198年),荣西撰《兴禅护国论》三卷,这是日本最早的禅书。在书中,荣西论述了禅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佛法与王法的相依相关,主张佛法的至极即是禅,受到当时日本统治者的欢迎。

日本建仁二年(1202年),征夷大将军源赖家在京都创立建仁寺,授命荣西为开山祖师。翌年六月,荣西设置台、密、禅三宗兼学的道场,创立真言院和止观院,形成日本的临济宗。

日本建永元年(1206年)十月,荣西接替六月去世的重源,担任东大寺大劝进一职,负责东大寺的重修。荣西任此职十年,被认为是东大寺重修事业中至为重要的人物。

日本建保三年(1215年)夏,荣西示现微疾,午后,安详迁化,年七十五。

天童四年是荣西佛学生涯的转折点。荣西继承了临济正宗禅法,归国后兴禅布教,把中国的禅宗理论加以发挥,融汇天台宗、密宗、禅宗于一体,开创了日本的临济宗。临济宗是日本禅宗的最早宗派。因此,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奠基人。

荣西和尚是个懂得感恩的有心人,他知道虚庵禅师一直想重建天童寺千佛阁。1193年,在回国两年后,荣西特地派人从日本运送优质木材到宁波,协助虚庵重建千佛阁,以报答天童寺的“摄受之恩”。百余根大木“挟大舶泛鲸波而至焉。千夫咸集,浮江蔽河,辇至山中”。这种报答之情穿越辽阔大洋,令几百年之后的我们犹感怀备至,泪眼婆娑。

三年之后,在天童寺放生池南侧,千佛阁终于建立起来。

阁七间,高为三层,横十四丈(合46.2米),高十二丈,深八十四尺,外开三门,高出云霄。南宋明州著名文人楼钥曾作《千佛阁记》,赞曰:

“大木交贯,坚致壮密,牢不可拔,上层又高七丈,举千佛居之,位置而势无不曲当,外檐三,内檐四……自下仰望,如见崑阆,梵呗磐钟,半空振响,徜徉登览,四山下瞰,河汉星斗,如在栏槛……高山云霄之上,真足以弹压山川,传示千古。”

可惜这座气势磅礴的楼阁仅存106年,在1299年时毁于一场火灾,只留下台基一块。

希玄道元

荣西圆寂后八年,其再传弟子希玄道元也来到天童山。

希玄道元,为荣西法嗣明全的弟子。日本贞应二年(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道元随同师父明全入宋求法,时年24岁。

三月,他们从博多搭乘商船渡海,途中遭遇风暴,又罹疾病,一路异常辛苦。四月上旬抵达明州,因明全带有戒牒,明州府拒绝其上岸入境。他们只能以船为家,就近拜访一些寺庙

在等待入宋的这段时间,与阿育王寺典座的一次邂逅,给他留下强烈的印象。

五月的一天,道元正在船里和人说话,一位年约六十的老僧来到船里,问他们买香菇。因为道元所乘的这只船是商船,船上装载了菌菇等很多日本土特产

道元就请老僧到船里吃茶。老僧是阿育王寺典座,即寺庙中专管餐饮和后勤的僧职。在聊天中,老僧对道元说:“学文字的人须知文字的本质,而从事弁道(修行)的人须把握修行的本质。”那么,什么是文字?什么是弁道?老僧道:“文字即一、二、三、四、五。弁道则是遍法界不曾藏。”意思是,佛理非关文字,语录文字是有限的,而修行的道理遍及法界,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这是道元入宋求法之旅中第一次与中国禅的接触。这次相遇给道元以极大的冲击。“我能对文字是何、弁道是何,略知一二,端赖老典座之恩。”后来道元著《典座教训》,总结了在中国禅林所学,专门介绍了与阿育王寺老典座之间的谈话。

七月,道元等获准从明州上岸。他随明全来到天童禅寺,参拜无际了派禅师。两人首先到天童寺外山坡上,祭扫了祖师虚庵怀敞之墓。从此跟着无际了派修行。一年后,因无际了派禅师示寂,道元就离开天童山,云游各地寺院,寻访“正师”。

他沿着浙东运河,遍谒临安灵隐禅寺、净慈禅寺、径山万寿禅寺,接着相继游历了湖州道场山、新昌大佛寺,转道台州、温州,回到明州,又参拜了奉化雪窦寺、鄞县大梅山护圣禅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等,始终无法如愿。

正当道元陷入绝望,打算归国之时,忽从一老僧处获悉如净禅师新任天童寺住持,于是抱着一线希望再登天童山。其时,其师明全已不幸病逝于天童寺“了然寮”中。

如净,字长翁,俗姓俞,宁波人,为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师。在拜谒如净禅师之前,道元撰呈《请愿文》,叙述自己十三岁发心修行以来的经历和入宋求法的目的。他写道:“道元,年幼发菩提心,在本国访道于诸师,仅识因果之所由……后入千光禅师(荣西)之室,初闻临济之宗风。今随全法师(明全)而入炎宋。航海万里,任幻身于波涛,遂达在大宋……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不待人,去圣必悔。本师堂上和尚大禅师,大慈大悲,哀愍许听道元问法。伏翼慈照。小师道元百拜叩头上覆。”

如净看后,为道元求法之志所感动,遂复书:“元子参问,不拘昼夜时候,著衣袒衣,而来方丈问道无妨。老僧一如亲父,许无礼也。”特例准许道元可随时上方丈室参问,这是一种奇大的礼遇。

宋宝庆元年(1225年)五月一日,道元在天童寺烧香礼拜如净禅师。如净指示道元曰:“佛佛祖祖,面授法门乃现成也。是即灵山之拈华,嵩山之得髓也。只吾屋里,而余人梦也未有见闻也。”将自己与道元的见面,喻为释迦与迦叶、达摩与惠可的邂逅,对道元予以了高度评价。

而道元于如净也是一见即喜,十分投缘。按道元的话就是:“面对先师,适逢其人也。”拜见如净禅师后,他说:“参见了净禅师,一生参学之大事就在这里终结了。”

长翁如净提倡“默照禅”,主张只管打坐,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强调身心脱落,以心传心,见心成佛。

天童古佛如净修行刻苦,爱惜光阴。晚间总是打坐到十一二时,早上自三时即开始打坐,如有盹睡的学人,即以拳打。他说:“世间的帝王官吏,乃至田夫,皆是营营勤苦,如其入丛林学道者何得贪眠?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难测死于今夜明朝,于其有生之间当行佛法,否则佛法必衰。”

又说:“我已经老了,本应退居而静养,为使各位破迷授导,不得已当住持接化各位,时出呵责之词,时行棒打,当受佛罪,但为代佛行仪,请诸兄弟慈悲原谅。”众僧听了无不流泪。

道元在如净指点下昼夜精勤、坐禅静观,逐渐进入“目横鼻直”的境界,眼能目测四方,鼻能挺直劲拔,躯体端正,心下无尘。

一夜,如净巡堂看见有一位僧人打坐睡觉,呵责道:“参禅要身心脱落,岂能只管打坐睡觉?”道元在旁闻听,当场豁然开悟。

天明,道元入方丈烧香。如净问:“你做什么?”道元答曰:“身心脱落。”如净说:“身心脱落,脱落身心。”道元说:“这个是暂时歧路,和尚莫乱印证。”如净:“我不乱印证。”道元:“如何是和尚不乱印证?”如净说:“脱落身心。”道元听后当下释然,得大无碍。

这是禅宗“一刹那间,妄念俱灭,指点顿悟法门”的要义所在。顿悟法门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一念之间的迷与悟。而“悟”是一种刹那间的转变,是顿然之悟。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某日用完斋饭,道元穿过东廊,在去禅房的途中,见到一位老典座,正在夏天的烈日下弯着腰,手携竹杖忙碌地翻晒干菜。道元上前与他攀谈,知道对方已经68岁了。于是问:“典座年高,如何不使行者代劳?”回答是:“他不是吾!”

在当时道元看来,佛道修行,是看经、参禅,而炊事之类的日常作务则与修行无关。从这件事道元体会到,老典座认真地把日常俗务当成佛事修行,正是“修中证,证中修”的典范。由此,道元后来写了一部《赴粥饭法》,力说日常作务对于修行之重要,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道元师事如净第二年,即被定为嫡嗣。两年后,如净禅师授予道元佛祖正传之大戒,继承中国曹洞宗第十四代的正统,并获得六世祖芙蓉道楷所传的法衣、嗣书,以及始祖洞山良阶著的《宝镜三昧歌》、《五位显诀》及自赞顶相等。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秋,道元手捧客死于宋土的明全遗骨,踏上了归国之途。

道元离开后第二年,如净示寂,年六十六,遗偈云:“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崩跳,活陷黄泉。”

侍奉三年,长翁如净对道元的影响可谓深远。道元后来说:“弟子如良材,师如工匠,良材不经良工之手,则不成器,随师的正邪而有悟的真伪。三年从师,不如三年选师,不得正师,不如不学。”对能遇见像如净禅师这样的正师、良师深感幸运。

如净禅师最让道元尊敬的是,其一生不亲近帝王,不与官员相交,甘于贫寒。他竭力远离权势名利,甚至辞谢宋宁宗所赐紫衣、师号而不受。道元评价他为“大宋国二三百年来无比的佛徒”,并充满深情地说:“他去世以后的宋国,将如暗夜。”

道元回国后,选择了与天童寺地形环境酷似的北陆地区,开创永平寺,其伽蓝配置、禅林轨制,一依天童,以志祖庭。道元以永平寺为大本山,把曹洞宗传播到东瀛,成为日本曹洞宗始祖。

道元持律谨严,谨遵如净之训,不近王公大臣。当时的执权北条时赖慕其道风,召至镰仓,叩示禅法,一时臣属及庶民争相风从皈依。但道元坚持不受时赖留请,半年后即返回僻静的永平寺,一心坐禅,“不顾万事,纯一辨道”。

道元曾说:“山僧经丛林不多,等开见于天童先师,认得眼横鼻直而空手还乡,无何佛法。朝朝日东上,夜夜日西沉。鸡鸣五更晓,三年逢一周。”

在最后的岁月,道元大彻大悟。“生死可怜休又起,迷途觉路梦中行。虽然尚有难忘事,深草闲居夜雨声。”世间没有什么是可以留住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带走的。“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一切事物都将付诸自然轮回。

1253年,五十四岁的道元圆寂,遗偈云:“五十四年,照第一天。好个崩跳,触破大千。浑身无觅,活陷黄泉。”在离别之际,他以此偈与其师长翁如净作了精神上的回应。

七百年后,公元1980年,日本曹洞宗代表团一行92人访问天童寺。双方共同举行法会,并在云水堂后院建立“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碑高3米,阔1.3米,由质地细腻、青中透红的梅园石制成。碑正面镌刻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的碑额及碑颂。碑颂曰:

“卓卓禅师,法海神龙。早参尊宿,禅教兼通。梯航入宋,访道天童。身心脱落,得法长翁。传衣太白,建刹伞松。正眼法藏,演义开宗。七百年后,德泽弥隆。云乃联袂,来礼遗踪,立碑献颂,永仰高风。”

碑背面镌刻日本曹洞宗管长、永平寺贯首秦慧玉的碑铭:

“当山乃日本曹洞发祥之圣地也。净祖若非付法于高祖,今日安利吾宗?日本古来即由中国传受无量文化,报恩谢德,实为佛教之家常也。吾等愈精进佛疲乏,以期圆成中日友好。至祝至祷,聊勒此石,以留后来。”

灵迹碑安放在一座方亭里。灵迹碑的对面是一佛龛,供奉着道元和尚的影像。现日本曹洞宗视天童寺为祖庭,每年都有大型参拜团前来瞻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