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资源方面,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生产资源方面,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生产资源方面来看,大多数居住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生态脆弱区的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在生产生活生存上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缺乏,特别是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缺乏尤为严重。
生产资源方面,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一、生产资源方面,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村民大多依靠农业维持生活,而生产资源条件的先天不足成为制约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赣南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稀土、钨矿等矿藏储备,但是农村贫困居民不但无法享受到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或提供的工作岗位,反而却承受着矿产资源过度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由于稀土、钨矿等自然矿产资源盗采滥采现象层出不穷,工业“三废”污染屡禁不止,化肥、农药超标使用等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危害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大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农村山区,农村道路、灌溉系统(尤其是大坝、水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动(过度垦荒、滥伐森林、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污染治理措施的乡村小型工业等)往往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事实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是那些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破坏严重、土地生产率低下的地区,人口压力加剧了贫困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10]因此,对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不利、自然资源缺乏等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特征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任何细微的生态环境变化都可以给他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带来巨大的冲击,影响极大。从生产资源方面来看,大多数居住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生态脆弱区的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在生产生活生存上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第一,自然条件恶劣。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居住在山区的占51%,有76%的贫困群体长期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生态功能脆弱区的贫困村民,以其极为顽强的品质依附在贫瘠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上生产、生活、生存,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极大,同时,这种耕作、生活模式,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非常大,往往会陷入“生态恶化”与“极度贫困”的恶性循环。

第二,生态环境不利。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山高坡陡、交通受阻、水土流失严重、地理位置不利、(旱、涝、冻、风、沙等)灾害气候频繁,再加上近年来矿山无节制开发、工业“三废”大量排放以及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毁灭式开发,导致赣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状态日益严重,极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特别是生活在生态脆弱区的那些农村贫困居民,常年的自然灾害让赣南村民难以彻底摆脱贫困,因灾致贫返贫的贫困村民,数量不在少数。

第三,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缺乏,特别是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缺乏尤为严重。然而,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状况有其独有的特征,有的地方水资源与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却因为不合理开发、工业矿业“污染”等问题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陷入一种“富饶的贫困”。例如,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三废”问题,污染了大气、土壤、水资源,对赣南农村贫困居民的农业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第四,劳动力资源缺乏。从整体上来看,赣南农村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区,深受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繁荣无疑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反而变成了这部分迁移劳动力的副业甚至被他们完全抛弃;在‘资源转移效应’的巨大作用下,我国广大农村退化为‘老人农业’的趋势已日益明显。”[11]在生产资源上,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在家庭结构组成上往往存在着残疾、疾病、年老、幼小群体比重较大的特征,致使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家庭负担较重,特别是在家里从事农业劳动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压力。

在自然条件不利、生态环境恶劣等农村贫困人口生产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改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后天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早在1999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杨汝岱同志就曾经强调指出:“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无能,主要困难是缺乏生产自立的基础条件,缺乏发展经济的生产资料,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这是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12]因此,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贫困居民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对赣南农村贫困人口的农业生产以及脱贫致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笔者在赣南农村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针对“您对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如图4-1所示:

选择“非常满意”(选项一)的人数共计89人,占全体总数的12.45%;男性有6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3.37%;女性有1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9.22%;书记有2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8.42%;党员有3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6.44%;群众有2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0.43%;学生有6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2.22%。

选择“比较满意”(选项二)的人数共计241人,占全体总数的33.71%;男性有17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4.13%;女性有4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31.91%;书记有4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9.47%;党员有7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2.44%;群众有7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4.35%;学生有9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9.74%。

选择“一般情况”(选项三)的人数共计230人,占全体总数的32.17%;男性15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1.74%;女性有5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7.59%;书记有2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4.56%;党员有8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9.11%;群众有7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3.04%;学生有9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0.39%。

选择“不太满意”(选项四)的人数共计121人,占全体总数的16.92%;男性有8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7.16%;女性有26人,占该群体总数18.44%;书记有2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7.54%;党员有2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9.33%;群众有4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9.57%;学生有4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5.36%。

选择“不太清楚”(选项五)的人数共计34人,占全体总数的4.76%;男性有1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59%;女性有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84%;书记有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0%;党员有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67%;群众有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61%;学生有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29%。

图4-1

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下,基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是在农业生产“先天条件”不足的背景条件下展开的,地方基层政府主要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农业生产在抵抗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群众大多数的评价是“比较满意”。特别是亲历扶贫实践且对农村扶贫工作感受最为深刻的村支书,在所有农村群体中满意度最高。作为村支书,能够对整个农村村情的改善具有客观的认识和主观的切身感受。当然,还有一部分赣南农村群众的评价有所不同,对于当前赣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评价是“一般情况”或者“不太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太散,通过追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效益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加之部分农村贫困地区陷入“生态恶化”与“持续贫困”的恶性循环,特别是那些生活在赣南农村地区的贫困村民,大多居住在自然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生态脆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减贫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地质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抵消。“造成生态脆弱的各种因素有其自身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和链条都可能受到来自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干扰,一旦这种干扰超过了系统本身的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极限(阈值),系统就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导致出现退化或失调。”[13]同时,对于分布太散、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赣南农村贫困人口,仅仅依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投资这样较为单一的减贫手段,很难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处境,这也是造成部分赣南地区贫困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资源相对缺乏、贫困居民就业渠道闭塞,致使农业收入成为赣南农村贫困人口主要的生活来源。“但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水、旱、风、雹、地震、泥石流、病虫害、霜冻等自然灾害每年都在不同的地域发生,使得农业风险加大,农民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导致贫困。”[14]由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大多伴有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特征,有时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设施会因为自然地质灾害发生而造成毁灭性的损害。由于赣南农村贫困居民对土地、农业等依靠自然资源产业的高度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贫困发生的自然风险。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不足,导致赣南农村贫困村民抗自然灾害能力较低,正如美国学者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农民所得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增长的关键在于获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现代(从贫穷经济中的人民的经验看就是非传统的)生产要素。”[15]

当前,为有效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和办法。然而,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振兴发展,仍然是困难重重:“贫困人口越来越多地分布在农业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条件显然不利于种养业开发、发展的地理空间,或者集中于农业项目开发扶贫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具备的区域,加之市场环境影响,围绕‘农业生产项目扶贫’的局限性越来越严重。”[16]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居民对土地、农业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的背景下,造成了贫困居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再加上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在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推进工作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