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八访黎明村见证巨变

八访黎明村见证巨变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屈指一算,这已是记者对黎明村的第八次踏访了。同样期待这次采访的,还有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几位黎明村人。黎明村的新变化,让记者兴奋不已,也让记者又一次回顾黎明村的沧桑巨变和此前采访的经历。记者四访黎明村,是在北梁的新家里见到崔福香的。老黎明村很快就被风沙吞没了。当地政府为了满足这种愿望,不仅对黎明村重新做了规划,而且对新的搬迁给予了扶持。黎明村虽然人口较少,但还是按新农村的标准来建设。
八访黎明村见证巨变_满眼风光:全2 册

引言

在期待中,记者终于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了这次酝酿很久、期盼多时的采访。屈指一算,这已是记者对黎明村的第八次踏访了。

同样期待这次采访的,还有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几位黎明村人。此前,记者打电话给黎明村村民组长王新福,还未等记者开口,王新福就知道是记者的电话。他随即表示:欢迎记者随时前去采访。接到记者的电话后,他就向乡亲们通报了记者要来的消息。记者走进黎明村,发现此前多次采访过的崔福香老大娘在村口盯着我们的汽车看,看见记者从汽车里走出来,她就一把拉住记者的手,兴奋地说:“这些天,我常常想,你该来了!”说着,便紧紧拉住记者往她家里让。记者来到她的二儿媳家,坐下不大一会儿,几碗热气腾腾的菜就端上了桌。这些话语和这些举动,让陪同记者采访的盐池县冯记沟乡党委书记赵军惊讶不已,一股浓浓的亲情顿时充溢在记者的心间,也让记者深切感到,这种亲情是难以割舍的,我对黎明村的八访是有点迟了,更不是画蛇添足。

黎明村的新变化,让记者兴奋不已,也让记者又一次回顾黎明村的沧桑巨变和此前采访的经历。

黄与绿的搏斗

每次到黎明村采访,都会听到村民讲述十几年前黄沙“登堂入室”、伴人入眠的经历和封闭门窗、堵塞道路、吞没农田的灾难。因风沙迷路、被黄沙压倒院墙、爬沙丘跌死在自家院内的故事,甚至骇人听闻。风沙的侵害和灾害,已经永久地留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一部黎明村的发展史,就是“黄”与“绿”的搏斗史。这个历史并不长的小村庄,在几十年里经历了沧桑巨变:开荒种地,形成村庄,放牧种田,开垦落户,滥采乱挖,过度放牧,环境恶化,黄沙越刮越多,绿草越来越少,羊只越来越瘦,农田收成越来越低,终于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在旷日持久的搏斗中,“黄”占了上风。

搬与守的选择

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真的让黎明村走到穷途末路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搬家便成为黎明村人谈论最多的话题。

搬,还是不搬?这是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搬,就是放弃家园,但难以找到理想之地,搬到哪里也不能完全躲开风沙;不搬,原来的村庄地处风口上、低洼地,真的难以生存。伺机而动的风沙,迟早有一天会将村庄吞没。搬不搬家,让全村人好不纠结,但没过多久便达成共识:为了躲避风沙,必须搬家!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这个原本有四五十户人家的村庄便四分五裂了。记者1998年6月第一次前去采访时,黎明村已经分割成了4块:相距不过1公里的东梁、南梁、北梁都有人搬上去居住,每一片只有几户、十几户,只有崔福香和白学全老师两家留在老庄点,顽强地坚守那个即将消失的家园,等记者二访黎明村时,白学全一家也搬走了。过了几年,记者三访黎明村,崔福香一家还在原地坚守。但在孤零零地度过了几年寂寞的时光之后,她家还是未能守住这个令他们依依不舍的家园。记者四访黎明村,是在北梁的新家里见到崔福香的。老黎明村很快就被风沙吞没了。不久,连断垣残壁也看不到了。

在“搬”与“不搬”的纠结中,“搬”成了“主旋律”。

毁与建的警示

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可以成为大自然的破坏者,也可以成为大自然的保卫者。是当破坏者,还是当保卫者?往往取决于人的理念和决策。

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是黎明村乃至整个盐池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2002能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做出决定:从2003年5月1日起,在全境封山禁牧。饱受过度放牧之苦的盐池县,已经等不及了,决定在当年的11月就开始禁牧。

奇迹出现了。不过几年时间,盐池县的生态环境就实现了逆转,由沙进人退变成了人进沙退,风沙肆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记者在这次采访中注意到,村里新栽的树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茂盛了。

黎明村村民组长王新福向记者描绘了黎明村近期的规划和未来:明年,他们将大规模围村造林,进行林网改造,把村前村后都绿化起来,让黎明村变成园林村。到那时,人们就可以在一棵棵垂柳下乘凉了。

在黎明村,记者多次问:担不担心风沙会卷土重来?

所有人都充满自信地回答:不担心。风沙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欺负我们了,因为再没有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了,我们也不会再干任何自毁家园的蠢事了。

聚与散的期许

1998年,黎明村四分五裂后了,但搬家并不能让他们高枕无忧。搬到新家园,暂时躲避了风沙,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让人遗憾的是:黎明村散了,人们的心也散了,曾经拥有也备受珍惜的亲情也淡漠了。

几乎是从15年前的四分五裂开始,黎明村人就有了重新聚合的愿望:如此分散居住,办什么事都不方便,好多事都干不成,乡亲们的亲情也难以维系。记者在五访黎明村后所写的报道中,就如实地反映了他们这种愿望。

黎明村要走向“统一”,就有人要二次搬迁。当地政府为了满足这种愿望,不仅对黎明村重新做了规划,而且对新的搬迁给予了扶持。这样,在分散了十余年之后,黎明村又踏上了聚合之路,其中,居住在南梁上的七八户人家搬到了北梁上。

为了听听两次搬迁者的心声,记者这次特意采访了白学军、李月萍一家。他们的新家有宽敞的院落、装饰一新的7间新房。主人告诉记者:第一次搬家,是被迫的,为了躲避风沙不得不搬,自己花了两万多元,政府没有补贴;第二次搬家是自愿的,完全是为了改善条件、更好地生活。虽然花了十几万元,但因为有舍饲养羊的经济积累,加上政府的3万元补贴,所以经济压力不大,心情也很愉快。他们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次搬家,才算稳定下来了。今后,也不会再考虑搬家的事了。

按照原来的规划,东梁和北梁的人也要搬到一起。为了尊重民意,充分照顾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地政府调整了原来的规划方案,在相距只有五六百米的东梁、北梁之间建设了养殖园区,这也就将两片居住区连在了一起,黎明村就此实现了“统一”,黎明村人重新聚集,也不必再为搬家而纠结了。

冯记沟乡党委书记赵军向记者透露:自黎明村被逼得四分五裂以来,自治区、吴忠市和盐池县的财政、水利、农牧、林业、科技部门都给予了很多扶持。黎明村虽然人口较少,但还是按新农村的标准来建设。

新与旧的对比

曾是半农半牧区的盐池县及其所属的黎明村,过去一直是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而放牧带给他们的是草原退化、环境恶化,放牧业也因此变成了夕阳产业。

那么,像盐池县这样的荒漠半荒漠地区,是否该向畜牧业挥手告别?此后,农牧民生活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记者采访了黎明村村民白学军、李月萍一家,又一次为此寻找答案。

李月萍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我们的生活还是靠羊。羊,是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现在,他们家养的滩羊已达170只了。

羊?这种既可怜又可悲的动物,在草场严重沙化的时候,正是它们加剧了沙化,它们也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难道在草场已经退化到无法放牧的情况下,它们还有生活的空间?

置之死地而后生。盐池县在封山禁牧之后,果断地采取了舍饲养殖,这也就将以往的畜牧业“重组”了:只要“畜”,不要“牧”;只要“喂”,不要“放”!

离开了“牧”,“畜”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壮大了。禁牧前,盐池县的羊只饲养量是68万只,现在已经达到300万只。有300多个标准化滩羊养殖场,为全县的羊只提供舒适、安逸、“衣食无忧”的生活。

李月萍告诉记者,过去放牧时,一只母羊一年只能产一羔,因营养不良有的还产不了一羔。现在舍饲养殖了,两年可以产3羔;过去,一只羊长到二三十斤就很难再长了,现在,一般都能超过100斤,个别的甚至长到一百七八十斤;过去,养了一两年的羊,每只只能挣到二三十元钱,现在,养上三个月就可以出栏了、可以净挣100多元;过去,羊从早到晚在草场上觅食,回到家时肚子还是瘪瘪的,现在,饲料充足,所有的羊都能吃得饱饱的。每只育肥羊能卖一千二三百元,刚出生的盐池滩羊也值200元,如果养到45天就能卖到800元!

王新福陪冯记沟乡党委书记赵军和记者参观了村里的养殖园区,记得记者2012年七访黎明村时,这个全县规模最大的养殖园还没有投入使用,现在95间标准棚已是羊只满圈了。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有18户养殖户成为会员。今年前几个月,已经出栏3批2万多只羊,加上在其他地方散养的羊,今年全村可出栏近4万只。

舍饲养羊,在黎明村等于开了个小银行。难怪黎明村人对此情有独钟呢!

今天的舍饲养殖与昔日的过度放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送与收的转换

在宁夏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远离黄河、地势也高于黄河的黎明村用上了黄河水,原来收成不稳的旱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水浇地。由于有政府的补贴,引用每立方米黄河水,农民只需要掏0.1735元,而实际成本则高达四五毛钱。王新福家就是凭着引黄灌溉的便利,种了200亩玉米,仅今年一年就收获了10万斤玉米,玉米秸秆则全部用作青储饲料,为舍饲养殖提供了足够的饲料。

现在的黎明村,几乎家家都养羊,其中养殖最多的一户一年就可出栏3000只。

黎明村养的羊出了名,也形成了品牌。他们不仅制作了带标志的包装箱,而且在北京等地设立了销售网点,定期送货上门。

村民组长王新福干的就是这个活:他除了自己养羊,还把乡亲们的羊收上来,与购买者谈好价统一外卖,他本人则从每只羊身上提取5元钱。今年,他已6次向外送羊了:2次去延安,4次去兰州,每次都要卖出三五百只羊,每次都能卖出好价钱。

由于黎明村的羊肉好,上门收购的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问到都是哪里的客商上门收购,王新福一口气就点出了宁夏的吴忠、甘肃的兰州、陕西的西安、内蒙古的临河等许多地名,还有从新疆远道而来的。

现在,黎明村羊肉的销售正从“往出送”向“上门收”转变,上门收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

黎明村的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产生影响,不仅有上门收购羊肉的,还有上门送饲料的,一送就是几吨。

在黎明村采访时,乡党委书记赵军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宁夏与北京的两家公司已经联合注册,计划明年在黎明村建一个10万只的养殖园区,同时配套建设屠宰加工厂。黎明村的所有羊只,今后都可以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加工,无须外送了。

舍饲养殖,带给黎明村的是滚滚财源,黎明村也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人对记者做出这样的估计:黎明村现在每年户均收入应有10万元,少的六七万,多的近20万。

城与乡的遥望

“我们再也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了!”对记者说这句话的,是黎明村村民李月萍。

听到这句话时,记者一点也没有产生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小富即安的联想,因为她还有下一句话:“城里人有的,我们差不多都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

记者注意到,黎明村现在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用上了煤气灶,都能看几十套清晰的电视节目,80%的户都有暖气,家家都有机动车,小四轮、皮卡车、工程车、小轿车、摩托车总共有几十辆,已经成为他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好帮手。记者去采访时,当地政府正准备为各家各户安装太阳能取暖装置,每套工料总共5600元,每个农户只出1000元就可以,大部分由政府补贴了。

过去,黎明村的小伙不太好找媳妇。现在,外地许多姑娘都愿意嫁到黎明村来,黎明村人还要挑挑选选呢。

现在,李月萍已为23岁的儿子准备好了结婚用的新房,就等新媳妇上门了。

李月萍反问记者:“城里能有这么大的院子、这么大的房子吗?能有这么好的空气吗?你要让我进城去生活,我还不去呢!到了城里,我都不知道怎样生活、靠什么生活!”

李月萍说的是实话,也很有代表性。

在外闯荡多年、已在城里开店置业的29岁青年路文涛,甚至放弃原有的一切,回到村里养起羊来。如今,他把家就建在养殖园区的大门口,喂养、看护、销售都很方便,其房舍外观和内部装修的豪华,远非一般城市住宅可比。

在黎明村,人们都安居乐业,没有人盲目羡慕城市。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

黎明村人从贫穷走向了富裕,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了,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王新福家的茶几上,记者看到了一份旅行社印制的、已被弄旧的宣传单。王新福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几乎家家都有人加入旅行团到外省旅游,有的甚至出去三四次了。他本人已经走遍大半个中国了。去年,他和村里的8个人一起自己驾车到成都,然后放下车转乘飞机到西双版纳,14天的旅游非常充实。说着,他还热情地拿出从南方买回来的上好茶叶让记者品尝。

2013年,有人计划自驾车到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旅游,但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不得不取消了。

在李月萍家,李月萍高兴地拿出多张旅游的照片让记者欣赏,那是她在上海、杭州等华东五市留下的难忘瞬间。其中有一张是村里十几个妇女结伴旅游的合影。那时尚的服饰、灿烂的笑容,完全找不到以往印象中农妇的影子,黝黑、苍老、土气、拘谨、僵硬、保守之类的词语,再也用不到她们身上了。

68岁的王月英也想出去旅游但还没有出去过。女儿几次表示愿意出钱让她旅游,但她一直在犹豫:自己老了,走不动了,怕给别人添麻烦。

王新福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脑的,现在,绝大多数人家都有电脑了,他们经常上网看新闻、查资料、找信息。

黎明村人都很重视教育,村里差不多家家都有大学生,有的一家竟有两三个大学生。李月萍的女儿目前在大学读书,正准备考研。李月萍对记者说,孩子读到哪,家里就支持到哪,就是背上高利贷也要支持!

这位农村妇女已经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了,所以特别希望女儿能接受更高的教育。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并没有影响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如今,她的刺绣手艺,已经达到较高的境界。她拿出自己近期的几幅“得意之作”给记者看,令记者刮目相看。她说,我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送人,只为了挂在家里自己欣赏。

王新福告诉记者,黎明村是个无毒、无赌村,邻里和谐,亲情浓厚,没有吵骂打架的,也从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谁家有事了,大家都会表示关心。谁家有困难了,大家都会帮一帮。就是逢年过节,打麻将的人也很少,更没有借此赌博的。现在,黎明村富裕了,但富裕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还要成为文明村,还要有更高雅的精神生活。

在黎明村村口,有一块高高大大的标牌。上方有两行鲜红的大字:“人进沙退创奇迹,生态建设显成效”,下方还有一行略小的字:“光明日报记者庄电一七访黎明村”,落款是冯记沟乡乡党委、乡政府。这个标牌,是记者去年七访黎明村后立起来的,准确地反映了黎明村的沧桑巨变。

八访黎明村,又让记者心潮澎湃、满载而归、欣然命笔。

黎明村还“有戏”,“戏”的高潮还在后头。对黎明村的“戏”,记者还要继续看、继续写。当记者表示“争取在退休之前每年都要来一次”时,黎明村人真诚地说:你退休之后也可以来,我们同样欢迎!

(原载2013年12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被评为光明日报月度好稿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