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台湾高山族人口

台湾高山族人口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各县市少数民族人口观察,花莲县约有高山族9万人,数量最多,占县总人口的26%;台东县约有高山族8万人,占县总人口的33.8%。当前,高山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情况比较严重,但总体来看,高山族仍是以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务农型社会。
人口状况_中国高山族

第二节 人口状况

一、人口与结构

据台湾当局公布的“台湾原住民族”人口概况统计资料,截至2009年12月,高山族人口为504531人,占台湾省总人口数的2.1%。与2008年相比,共增加10424人,呈逐年增加趋势。若按族群人数排序,仍是阿美人最多,将近18万人,其次排湾与泰雅为8万多人,接下来依序分别为:布农、太鲁阁、鲁凯、卑南、邹、赛夏、雅美、噶玛兰、邵以及撒奇莱雅人。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度尚未登记族群身份的高山族还有34690人。另有在族别一栏填“其他”者2447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户政系统没有登记到的赛德克人。其中,居住在平地乡的高山族有232762人,占高山族总人口数的47.11%,居住在山地乡的高山族共261345人,占高山族总人口的52.89﹪。有关部门指出,造成高山族年内人口增加近万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应与一些原先未确定“原住民”族别的人将身份变更为“原住民”有关。

清代以前,高山族人口无确实调查数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据抚垦局统计,高山族有“归化生番八百六社,男妇大小丁口一十四万八千四百七十九人”。日本占据台湾后,为推行有效的行政与开发山地资源,对各社群高山族的土地、人口及风俗习惯作了多次详细的调查,尤其是从1906年至1942年有连续的人口统计资料,共计曾进行过7次人口普查。据相关数据显示,1906年高山族总人口共有113163人,到1942年增至162031人,即高山族在日据时期的人口年增加率为10‰。

1945年,高山族人口为16.7万人,占总人口的2.5%。1956年,高山族有194135人,到1964年增至234919人。1956年后实际的年自然增加率均在30‰以上,但是每年高山族因与平地人结婚或迁离山地乡社区而失去“山胞”身份者在5‰左右,致使1956~1964年之间高山族人口年增加率变为24‰。1998年,高山族人口为39.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降至1.4%。

到2001年时,高山族与平埔人的人口之和突破40万,达到41.5万人。2004年,高山族有316926人,加上汉化了的平埔人10万余人,共计450375人,其中男226376人,女223999人。2007年,高山族人口总计484174人,2008年度,高山族人口达494107人。其中阿美、泰雅、排湾人占高山族总人口的70%。从各县市少数民族人口观察,花莲县约有高山族9万人,数量最多,占县总人口的26%;台东县约有高山族8万人,占县总人口的33.8%。

从年龄结构来看,2007年,全体高山族的平均年龄为31.7岁,低于台湾社会总人口36.7岁的平均年龄;高山族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高山族总人口的6.1%,低于台湾社会总人口的10.2%的水平。高山族老化指数为25.2%,远低于台湾社会总人口的58.1%的水平。不过,近年来高山族的平均年龄与老化指数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性别结构来看,高山族女性人口比重自2005年起超过男性人口,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08年年底,高山族女性人口有250110人,男性人口为243997人,男女分占高山族总人口的49.38%和50.62%。这一性别比例正好与整个台湾社会男多于女的情况相反。若依县市分布观察,高山族女性所占比重以澎湖县64.5%最高,云林县61.81%次之,嘉义市59.82%位居第三(2008年)。

从教育程度与就业来看,据《2003年度台湾原住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数据,高山族有近86%的人教育程度仅处于高中(职高)以下的阶段;仅有14.3%的人具有专科或以上学历,低于其他民族的27%的水平。从行业来看,离开部落进入都市的高山族主要从事“劳力密集性”的工作,如板模、木工、钢筋等工作,少有机会转换到服务业或其他公众行业就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省引入30万余人的外劳,使高山族工作机会更少。当前,高山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情况比较严重,但总体来看,高山族仍是以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务农型社会。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散居祖国大陆各地的高山族有2909人,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至4461人,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据估计1500人为阿美人,1300人为布农人,510人为排湾人,其余人族群不详。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河南省高山族人数最多,有946人(男626人,女320人),其中868人(男591人,女277人)分布在南阳邓州市,占河南省高山族人口的91.75%,占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8.61%,成为大陆高山族第一市(县)。据有关学者田野调查,在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当中,邓州的高山族人口仅有1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100人,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便达到830人。根据邓州市公安局户政科的资料,截至2005年8月底,邓州全市又有321人已改为高山族成分,其他自报高山族的人尚未变更民族成分。他们自称是“台湾土番”后裔,聚居在邓州市张村镇。

二、人口分布

高山族分布在约占台湾全省面积2/3的中央山地、东台纵谷、东海岸平原及兰屿岛等地。从地理分布看,高山族的人口分布一直有聚族而居的特点。按照人口数排序,各族群人口分布情况如下。

阿美人分布在台湾山脉东侧、立雾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东台纵谷及东海岸平原。包括台东县的东河乡、池上乡、关山镇、长滨乡、成功镇、卑南乡、台东市,花莲县新城乡、吉安乡、寿丰乡、凤林乡、光复乡、丰滨乡、瑞穗乡、玉里镇、富里乡,屏东县牡丹乡、满州乡等19个乡镇市。分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括南势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峦阿美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恒春阿美。台东市是阿美人口分布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莲县光复乡、吉安乡,台东县的东河乡及成功镇。总人口172685人(2008年)。

阿美人

排湾人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地区,范围北起大武山地,南达恒春,西自隘寮,东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分为拉瓦尔(Raval)群和布曹尔(Vutsul)群。拉瓦尔群不举行五年祭。布曹尔群又分为巴武马(Paumaumaq)、查敖保尔(Chaoboobol)、巴利泽利敖(Parilario)、巴卡罗(Paqaroqaro)等4个亚群,依次俗称北排湾、中排湾、南排湾和东排湾。其中北排湾分布在屏东县玛家、泰武、来义等乡,以筏湾和来义两社保留传统文化最为完整,被视为排湾文化的中心地带。中排湾分布在屏东县春日、狮子等乡;南排湾分布在屏东县牡丹、满州等乡,与阿美、平埔人、汉人为邻,受多种文化影响较深;东排湾分布在台东县达仁、金峰、太麻里、卑南等乡,他们与阿美和卑南为邻,融合了三个族群的文化,在习俗上与其他排湾人差别较大。总人口83391人(2008年),跃居于泰雅人之前,成为仅次于阿美人的高山族第二大族群。

排湾人

泰雅人分布在台湾北部中央山脉两侧以及花莲、宜兰县等地的山区,分为赛考列克(Sekoleq)群和泽敖列(Tseole)群。人口分布以花莲县秀林乡最多,另在南投县仁爱乡、新竹县尖石乡、桃园县复兴乡、花莲县万荣乡、宜兰县南澳乡等地也有分布。总人口81348人(2008年)。过去,泰雅人口一直仅次于阿美人口,现在位居第三。

泰雅人

布农人分布在台湾中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脉及其东侧,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属散居型高山族部落社会。分为六大社群:卓社群(分布南投县玉山一带)、卡社群(分布南投县东部山区一带)、丹社群(分布南投与花莲县界一带)、峦社群(分布南投县、嘉义县界玉山一带)、郡社群、搭科布兰群(简称兰社群,在今中央山脉南投县境内,人数较少,后被邹人同化)。现今,布农人的分布地以南投县信义乡最多,其次为花莲县卓溪乡,另外在高雄县桃源乡、台东县海端乡等地也有分布。总人口48974人(2008年)。

布农人

太鲁阁人原是赛德克人中东赛德克群中的一支,清代时居于南投县仁爱乡静观一带,后于不同时期向东迁徙分出。在原居地南投县有都克达雅(Tekdaya)、太鲁阁(Truku)、多达(Tuuda)等三群,分布在仁爱乡的松林、庐山、静观等部落。自南投向花莲县东迁的赛德克人中以太鲁阁人居多,分布在中央山脉木瓜溪、立雾溪、和平溪等流域,现主要居住在花莲县秀林乡境内的文兰村、铜门村、水源村、佳民村、景美村、秀林村、富世村、崇德村、和平村,以及万荣乡境内的红叶村、明利村、万荣村、见晴村、西林村,以及卓溪乡境内仑山村、立山村等地。另外,在寿丰乡的溪口村、南澳乡的南澳村、澳花村、金洋村,吉安乡的庆丰村、南华村与福兴村等地,也有部分太鲁阁人聚居。总人口23492人(2008年)。

太鲁阁人

鲁凯人主要居住在南部中央山脉的东西两侧。住在山脉西侧海拔500~1000米的山区的鲁凯人有两支,一支称下三社群,分布在荖浓溪支流浊口溪流域;另一支称西鲁凯群,分布在隘寮溪流域;还有一支住在山脉东侧台东平原边缘地带的鲁凯人,称大南群或称东鲁凯群,分布在吕家溪流域。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分属屏东县、台东县和高雄县。其中,以屏东县雾台乡的西鲁凯群人口数最多,其次为台东县卑南乡的东鲁凯群,人数最少的是高雄县茂林乡及屏东县三地门乡的下三社群。总人口11408人(2008年)。

鲁凯人

卑南人居住在中央山脉以东、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区,即台东纵谷南方的平原上。依其起源传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石生起源说的知本系统,发源地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一是竹生起源说的南王系统,发源地是“巴那巴那杨”(Panapanayan),包括南王、槟榔、宝桑等3个部落。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卑南人集中分布在台东县,其中以台东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乡。共分为8个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槟榔社、美浓村、初鹿村、南王村、温泉村,昔称“八社番”。总人口10897人(2008年)。

卑南人

邹人又称曹人,分为北邹群与南邹群,北邹指的是阿里山的邹人,又分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南邹群包括卡那卡那富群与沙阿鲁阿群。主要分布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其次为高雄县那玛夏乡,另外还零星分布于高雄县桃源乡、南投县信义乡境内。总人口6483人(2008年)。

邹人

赛德克人过去被划归在泰雅人中,分布在南投县仁爱乡,原包括西赛德克群和东赛德克群,世居南投县仁爱乡境内,分太鲁阁、都克达雅、多达等三群,后东赛德克群向东迁徙到花莲后自成一群。现在赛德克人的三个亚群分布如下:太鲁阁群,分布在南投县仁爱乡亲爱村(万大、松林)、精英村(庐山)、合作村(上静观、静观、平生);多达群,分布在南投县仁爱乡春阳村(春阳)、大同村(碧湖)、精英村(平静、平和);都克达雅群,分布在南投县仁爱乡大同村(雾社)、南丰村(眉溪)、互助村(中原、清流)。总人口估计有6000~7000人(2008年)。

赛德克人

赛夏人分布在新竹、苗栗两县交界的山区,因与泰雅人毗邻而居,在文化、习俗、语言上深受泰雅影响。传说赛夏祖先原在大霸山山麓一带,后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带,后又继续南移至现居地。以鹅公髻山和横平背山的脊线为分界线,赛夏人分为南北两群。北赛夏分布在新竹县五峰乡大隘社的十巴儿(Shipaii)、夏埔(Shigao)、碑莱(Pilai)等社。南赛夏分布在苗栗县南庄乡东河村瓦罗(Walu)和卡拉湾(Kalawan)、蓬莱村的巴卡散(Pakasan)和阿米希(Amisi)、泰安乡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马陵(Malin)、坑头(Invawan)社以及狮潭乡百寿村。著名的矮灵祭场——向天湖即在东河村。赛夏人以苗栗县南庄乡分布最多,主要在东河、蓬莱、南江三村。其次为新竹县五峰乡,另外,新竹县竹东镇也有零星分布。总人口5541人(2008年)。

雅美人集中居住在兰屿岛,行政上隶属台东县兰屿乡,分布在红头、渔人、椰油、东清、朗岛、野银等6个村落。由于地理隔绝,他们是高山族中较晚接触汉人的一个族群。总人口3337人(2008年)。

噶玛兰人原来分布在兰阳平原一带的宜兰、罗东、苏澳等地区,18世纪末期汉人大量移垦兰阳平原,并占垦噶玛兰人的土地。迫于环境及生活压力,噶玛兰人陆续迁移至花莲市附近和台东县长滨乡等地,与当地阿美人混居、通婚。现在,噶玛兰人较集中的地方是花莲县丰滨乡新社村。总人口1092人(2008年)。

赛夏人

雅美人

噶玛兰人

撒奇莱雅人过去被划属阿美人的一支,称为“奇莱阿美”,是最早居住在花莲的居民。势力范围约在立雾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约包括了今日花莲县新城乡、花莲市及吉安乡3个地区。1878年撒奇莱雅人联合噶玛兰人加礼宛社、竹窝宛社反抗清兵,后被击溃,史称“加礼宛事件”,全族群几乎死伤殆尽,散逃在台湾各地,开始了128年隐姓埋名的流浪生活,直到在2007年1月17日才被确认为“台湾原住民族”中的第十三族。目前在花莲县有5个部落,分别是花莲市主布部落、花莲县瑞穗乡马立云部落、寿丰乡水琏部落、丰滨乡矶崎部落及新城乡北埔部落。总人口估计在400人左右,也有资料估计在5000~10000人之间。

邵人曾遍布南投县鱼池乡,但如今居住范围仅限于日月潭一带,绝大部分人聚居在被称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只有少数几户定居在水里乡大平林。总户数约有60余户,据统计在2001年共有626人,2003年降至300多人,是台湾人口数最少的高山族族群。

撒奇莱雅人

邵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