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向共产主义思想转变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在《莱茵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虽然表明他的立场已转到共产主义,解决了向何处去的问题,但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深入考察了在德国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

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向共产主义思想转变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在《莱茵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发表了许多揭露和批判普鲁士当局的文章,并为争取新闻出版权力同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了法国巴黎,准备和卢格办一个革命刊物,取名《德法年鉴》,想通过这个刊物把法国和德国联合起来,向旧世界宣战。

19世纪40年代的巴黎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经历了产业革命,作为首都的巴黎,成为主要的工业中心,出现了一支人数众多的现代化工人队伍。后来,随着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这里成了资本主义矛盾最集中的地方。(www.guayunfan.com)马克思一到巴黎,就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情况的考察。为了了解工人阶级的斗争情况,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工人群众中,到工人家庭访问,在酒店和工友们聊天,通过多种方式同工人交朋友。工人们也把他当成了知心朋友,向他倾诉了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所从事的繁重劳动和得到不公平的低廉报酬,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和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工人们还向他讲述了为了求生存,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同资本家作斗争的故事。

19世纪上半叶在矿场劳动的童工和女工

在同工人阶级的接触中,马克思发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比起封建专制制度的德国,虽然进步了很多,但也充满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敲骨吸髓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处在贫困、落后和无权利的地位。这两个阶级处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当年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现在已撕下了裹在脸上的遮羞布,变成了对无产阶级赤裸裸的压迫和剥削。马克思从两个阶级的对立中,看到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万恶之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深入了解工人群众,马克思还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法国无产阶级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挣脱身上的镣铐,他们不断进行着斗争。1831—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他们不屈不挠,始终没有停止反抗。当马克思来到巴黎时,法国的工人运动非常活跃,许多秘密的工人组织活动频繁,公开的集会经常可见。马克思积极参加工人的集会,并深入了解他们斗争的情况。他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创造新世界的主要力量。他在给费尔巴哈的信中说:您应当出席法国工人阶级的一次集会,这样您就会确信这些受尽劳动折磨的人纯洁无瑕、心地高尚……历史是会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和参加工人运动,还认识到共产主义已经不是一种抽象理论,而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实际目标。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了他思想上的这种新转折。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了人类解放的思想,阐明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别。他指出:“政治解放”虽然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宣布为神圣不可侵犯,它争得的自由只是资产者“任意使用和处理自己财产”的自由,它争得的人权不过是资产阶级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权和对劳动者的奴役权。他认为,要使人类得到真正解放,必须撕掉资产阶级统治的遮羞布,挣脱“政治解放”的桎梏,消灭私有制,消灭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阐述了“人类解放”的实质。他指出,“人类解放”不同于“政治解放”,“政治解放”是“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而“人类解放”是彻底的革命,它要触犯大厦的支柱,它“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4),一句话,就是消灭私有制。在这里,马克思阐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区别,初步提出了用无产阶级革命来改造社会的思想。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还深刻论述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他指出,革命的对象是具体的、实在的物质力量,它不可能被批判的武器所摧毁。物质力量、武器的批判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具有决定作用;而革命理论、精神的力量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在对旧世界进行武器批判时,无产阶级必须同时掌握和运用批判的武器。马克思要求把先进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6)。这些思想表明,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德法年鉴》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引起普鲁士反动政府的恐慌,对杂志进行查封,对编辑人员进行逮捕迫害,杂志只出了一期就停办了。但杂志所宣扬的革命思想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这对马克思来说,虽然是一个打击,但没有使他丧失信心。完成思想转变的马克思,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决心继续自觉地战斗下去。

《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1844年2月在巴黎出版。

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

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虽然表明他的立场已转到共产主义,解决了向何处去的问题,但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自己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他认识到,只有对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一定胜利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能够说服人的真正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在德国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圣西门、傅立叶的门徒,“基督教”社会主义者勒鲁和毕舍,“国家”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者蒲鲁东,宣传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卡贝、德萨米和布朗基等。马克思发现,这些代表人物虽然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批判了它的各种罪恶,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他们否定无产阶级的作用,不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懂得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有的宣扬用和平改良和阶级调和的方法来建立新的制度,幻想用和平宣传和建立示范性的“共产主义新村”来实现共产主义。有的热心于密谋,不顾主客观条件,简单地用革命暴力推翻现存制度。这些理论违背社会现实,都是空想的。马克思认为,这些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虽然在一个时期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但也在工人中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为了批判和澄清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投入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39年的画像)是《德法年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德法年鉴》刊载的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中,受到了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启发。恩格斯在文章中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主要现象,如垄断竞争、生产无政府状态、商业危机、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以及精神上道德上的堕落等等,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结果。要消除这些现象,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恩格斯的这篇文章,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启示,他打算首先研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虚心向工人学习》(素描) 潘洪海 作

马克思以令人惊叹的刻苦精神,埋头在浩瀚的书海中。他阅读了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大量著作,尤其是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梯叶里、米涅和基佐的著作。这些历史学家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划分,揭示了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但是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看不到阶级斗争产生的经济基础,不懂得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性质。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他们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并打算写一部《国民公民史》,阐述自己的思想。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但是,马克思通过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加深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与社会基础关系以及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中的历史作用等方面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要解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必须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他从1844年春天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经济学,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三篇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中,后来整理成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自己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的深入阐述,在他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手稿》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竭力美化资本主义,宣扬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统一,用外部的原因来说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力图永远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把虚构的情况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

马克思深入论述了使工人陷于贫困并成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制度。他指出,资本家战胜土地所有者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不过是高度发达的私有财产战胜不完全的、不发达的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不过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在这个社会里,资本家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敌对的,而资本家之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资本家凭借自己拥有的资本支配和奴役工人。工人被看作劳动的动物,他们得到的工资只能维持必要的肉体需要。在资本家压榨下,工人必然陷于贫困的境地,沦为创造生产的机器和资本的奴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科学的预言。他指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是由经济利益的矛盾引起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必然导致革命,其结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以致灭亡。《手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处境,阐明了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决定作用。它表明马克思的世界观已发生了根本改变。

思在以主要精力从事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巴黎社会主义者在一起》(素描) 瓦涅齐安 作

在巴黎时期,马克论研究外,还密切关注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他同巴黎的秘密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关心居住在巴黎的德国工人,结识了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组织“正义者同盟”在巴黎的领导人;还积极参加工人组织的内部讨论,在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讲;经常同工人运动的活动家交换意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帮助工人克服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同时,他也注重从工人那里吸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亨利希·海涅(1797—1856),德国诗人,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一家的亲密朋友。

马克思还广交德国的民主派人士和流亡法国的各国革命派的代表。马克思的家成了繁忙的活动场所。经常到马克思家拜访的人士,既有共产主义者,也有民主主义者;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工人。革命诗人海涅是马克思家的常客。海涅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早在1831年因受反动当局的迫害而流亡国外。海涅自从给《德法年鉴》撰稿以来,就同马克思建立了亲密的战友情谊。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海涅的诗作更加具有鲜明的革命倾向,在这个时期写出了不朽的诗篇《织工之歌》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马克思在与海涅的交往中,也获益匪浅。后来马克思被驱逐离开法国。他在写给海涅的信中说,在我要离别的人们中间,同海涅离别对我来说是最难受的。

马克思利用一切机会同德国反动专制作斗争。1844年6月,德国发生了震撼整个欧洲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西里西亚是德国纺织工业的中心,这里的工人受到工场主、包买商的剥削,也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工资很低,劳动时间很长,生产条件非常恶劣。这种状况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当工人唱着战歌,游行到工场主茨万齐格尔住宅时,许多人遭到毒打和扣留。工人们愤怒万分,当天捣毁了茨万齐格尔的住宅。第二天,在彼特尔斯瓦达渥和兰根比劳两地,有三千多工人捣毁工厂,烧掉债务票据。在反动当局调来大批军警进行镇压时,工人立即举行武装起义,与军警展开血战。这次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是西里西亚工人以自己的英勇斗争,在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里西亚起义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如何看待刚刚兴起的工人运动?

以德国政治家、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阿尔诺德·卢格为首的人,对起义抱有敌对态度。起义不久,卢格就用“普鲁士人”笔名在《前进报》上发表了《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竭力贬低起义的意义,认为起义不过是单纯的地方的事件,决不会引起国王和行政机关的丝毫恐惧;否认起义的原因是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把工人的贫困状况曲解为非政治国家的特点;肆意诬蔑德国无产阶级,说他们“除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厂、自己住的那个地区外,什么都看不见”。卢格还公开反对无产阶级独立的政治运动,认为无产阶级保卫自己的阶级利益,会削弱人民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卢格的观点,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仇视和害怕工人运动的反动本性,对于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运动极为有害。

为了彻底批判卢格的反动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阐明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的原因、性质和意义,马克思于7月底在《前进报》上发表了《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

阿尔诺德·卢格(1802—1880),德国政治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1843—1844年同马克思一起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

马克思说,西里西亚工人起义,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压榨、剥削引起的。工人阶级的斗争,就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抗议。起义绝不是偶然的、地方性事件,而是由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虽然起义发生在局部地区,但包含着非常普遍的意义。

马克思痛斥卢格对德国工人阶级的诬蔑,高度赞扬了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他指出,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表明了德国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政治上的成熟。起义开始时,他们就直截了当、威风凛凛地宣布,反对私有社会。起义过程中,他们不仅毁掉机器,而且毁掉账簿和财产契据;不仅打击工厂企业的老板,而且打击银行家,把整个资产阶级当作自己的敌人。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马克思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与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改革家不同,马克思抛弃通过和平的道路,通过小型试验等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革命才能实现;而革命就是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从这里看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已经形成。

唯物史观的确立

1845年前的布鲁塞尔

马克思于1845年2月3日,来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马克思的到来,引起比利时政府的不安。警察当局强迫马克思做出不在比利时出版任何有关当前政治著作的保证。但是马克思没有停止战斗,正像他后来说的,我是世界公民,我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工作。1845年4月,恩格斯也从德国迁居布鲁塞尔。这两位战友又团聚在一起,为锻造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开始了新的共同的战斗。

像在巴黎一样,马克思十分注重使自己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不同的是,现在和恩格斯在一起,可以共同探索,并肩战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各国革命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人建立了广泛联系,在无产阶级中间积极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当时的布鲁塞尔,是欧洲国家革命流亡者集中的地方。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参加他们中间的秘密集会,讨论各种政治理论和学术思想等问题。许多革命流亡者、民主派人士,也常到马克思家做客,交流思想,倾听这位革命思想家的见解,马克思的家俨然成了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俱乐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下,他们的周围形成了一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队伍,如激进派理论家尼尔斯、新闻工作者魏德迈、青年医生丹尼尔斯、教师沃尔弗、比利时民主运动领导人日果等。

在恩格斯来到布鲁塞尔时,马克思在确定新世界观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45年,他写成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份仅仅五页的提纲,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了唯物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

《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了意识的反作用。他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它们把客观外界的事物,只当作单纯的客体形式,只作为人类的感觉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忽视了人对外界事物的作用。在他们看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完全是通过直观的形式,靠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的结果。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人们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的,而且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提纲》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而不能靠理论自身的标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提纲》中,马克思还阐明了革命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以往的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武装着无产阶级去推翻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去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个著名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言简意赅,蕴含了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提纲看出,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但它毕竟是供自己研究用的提纲,其中的基本原则,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挥和系统地阐述。这个任务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

19世纪40年代的曼彻斯特

1845年夏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去英国旅游了一个半月,目的是实地考察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社会,直接了解英国的工人运动状况,熟悉英国新近的科学文献,首先是经济学文献。他们在英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曼彻斯特度过的,考察了工厂,深入访问了工人,还花很长时间在切特姆图书馆看书,研读了大量有关经济、政治、商业、货币的著作。

从英国回到布鲁塞尔后,马克思本打算先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他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要使人们接受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新思想,必须先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决定先写一部批判当时德国流行的唯心主义的著作。于是,他暂时中断了经济学著作的写作,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秋,马克思和恩格斯全身心地投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他们忘我地工作,为了保持连续的思维,经常写作至凌晨三四点钟才休息。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两人彻夜长谈。后来他们的同事谈到,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日日夜夜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几乎天天晚上在一起交谈、切磋、研究,常常发出朗朗的笑声和激烈的争辩声,弄得家人不得安睡。他们花了半年的辛勤劳动,在1846年4月基本上完成了这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巨著的主要部分。令人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由于这部著作既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又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很不容易找到一个甘冒风险的出版商。这部书稿直到1932年,距书稿写成86年后才第一次全文出版发行。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均早已不在人世。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清算了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和无政府主义者施蒂纳的主观唯心主义,深刻揭露了“真正社会主义者”的假社会主义面目,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唯心史观时指出,无论是费尔巴哈还是鲍威尔和施蒂纳,他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个唯物主义者,但在历史观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他从抽象的“人”出发,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只看到“爱和友情”,根本看不到其中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在他的眼里,“爱和友情”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而鲍威尔和施蒂纳则把“自我意识”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泯灭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对正在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严重危害,针锋相对地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布鲁诺·鲍威尔(1809—188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历史的观点。他们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为了生活,为了发展,首先必须有衣服、食物、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获得。正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使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既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人类自身。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生产关系会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而必然爆发新的社会革命。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他们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暂时的交往形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为消灭资本主义、用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创造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概括地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代之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阶级将要消灭,国家也将消亡;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将消灭,劳动将成为自由人的真正自主的活动,每个人的才能和天资将会得到充分的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他们在历史观上完成的一次革命,是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恩格斯多次说过,社会主义所以能从空想变成科学,是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一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理论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