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藩之害_关于康熙的事迹

三藩之害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藩之害_关于康熙的事迹其实,藩王们不只是心动了,还做出了行动。抛开镇守的意义不说,到了后来,三藩实际上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严重影响着边陲百姓生活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三位藩王的授意下,云贵闽浙地区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一来,三藩实际上都成为了皇室的亲戚。四大辅臣辅政的时候,也已经意识到了三藩存在的潜在威胁。

三藩之害_关于康熙的事迹

其实,藩王们不只是心动了,还做出了行动。其中,动作最大的就是吴三桂。

刘凤云博士曾经在她的《吴三桂传》中这样评价吴三桂:“倨功而倚势擅权,恃宠而构陷异己,贪婪而厚自封殖,骄狂而穷奢极欲,纵欲而佳丽三千。”吴三桂曾在昆明兴建王宫,其间亭台楼阁极尽奢华,红亭碧水极尽雅致,绵延广阔,居然占地有数十里。吴三桂通音律、喜歌舞,王府养着戏班子,藏着佳丽三千。《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三桂在滇中奢侈无度,后宫之选不下千人。”他的生活享受,已经堪比皇帝。一个人,奢侈到了这种地步,欲望也必定很大。吴三桂的欲望,就是想把昆明彻底变成自己家的后花园。

他是平西亲王,总管云贵两省,难道昆明还不是他家的后花园?当然不是!当臣子的,都知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他自然也知道,云南再好也是皇帝的,皇帝那一天不高兴了,说要收回这个后花园,他就得拱手送上,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些,是他不能容忍的。所以他要想个办法,把昆明切切实实变成自己家的后花园,这样觉才能睡得安稳。

那么,用什么办法呢?《庭闻录》中有一段记述很有意思:有一次,洪承畴到云南巡视,将要离开时,吴三桂向其请求训示。吴三桂和洪承畴同为明朝降将,关系也是非比寻常。洪承畴对吴三桂说:“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他在告诉吴三桂,要想让朝廷离不开你,那就别让云南太平下来。这一招够狠,但也的确切中了要害,只有云南多战乱,像吴三桂这种藩王才能屹立不倒。吴三桂受教之后,照此方针,不断想办法制造祸乱。他是云南的土皇帝,这点儿事自然难不倒他。于是,云贵边陲地区,兵火不断,战争连绵,军饷更是激增。以顺治十七年(1660)为例,这一年全国赋收入银两千五百万余两,可是拨给云南、福建、广东三省的银两就达到了两千余万两。这让清政府很是头痛,可是不给却又不行,如果不给,祸乱更甚。(www.guayunfan.com)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如此劳民伤财,只是藩王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呢?事实上,吴三桂有钱。他广开鼓铸,一方面停铸云南厘子钱,一方面按康熙钱的式样,铸行汉字制钱。当新制样钱刚刚颁发,云南刚开始鼓铸时,朝廷就传令停铸。可是,吴三桂立即向朝廷提出,云南百姓所信的只有钱,一日没有钱,就非常不便。朝廷也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继续铸钱。

吴三桂自幼在战火中长大,带兵打仗很有一套,眼光上看得也比常人更远。他知道,要想长治久安,绵延子孙,仅仅用这一套显然不够,必须要有实力。什么实力?割据一方,让朝廷真正忌惮,不敢轻举妄动的实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不受朝廷管制的一方霸主。

想要有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必须兵多将广。这对于总管云贵两省的吴三桂来说,有难度,但绝非不可能。原本云贵两省的一切军民事务皆“听王节制”,但他还是不放心,故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两省的各个角落。不仅如此,他还以放牧为借口,强圈百姓土地,畜养马匹以备战事。他专制滇中十多年,“日练士马,利器械”。经过多年的囤积,他手中的兵更强,马更壮。

有了这些做后盾,他安心多了。

至于另外两个藩王,也不本分。耿继茂和尚可喜也垄断着地方大权,成为清政府的一大心患。他们虽然没有吴三桂那般显眼,但还是把持地方财政,大肆建造华府楼台,广征严苛,欺压百姓。

抛开镇守的意义不说,到了后来,三藩实际上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严重影响着边陲百姓生活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已经说过,三藩的军饷开支极大,已经成为了清政府沉重的负担。在三位藩王的授意下,云贵闽浙地区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的动乱,更使得这些地方的物价暴涨,最严重的时候,每石米的价格涨到了二十多两白银。很多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只好举家迁徙。

三藩不以百姓为重,没有因为百姓生活困苦而有所收敛。相反,他们更是横征暴敛。康熙五年(1666),广东巡抚上奏说:“粤东武职各官,借名军需,发银州县,采买谷米、稻草、牛皮、牛角、弓弰、箭竹、木炭等项,所发之价,十仅四、五,州县不敢动其分文,照数缴还,谷米等项,俱派里排备完,仍用民夫民船装运交纳。”《清圣祖实录》记载,藩王们还“滥派民夫,折征银两,又有棍徒,假冒营旗,串同蠹役,私出牌票,勒索银两,咨行逼索,稍迟鞭责,小民日见剥削”。三藩如出一辙,做了土皇帝之后,都把百姓疾苦抛到了九霄云外,弄得这几个地方民不聊生。他们的倒行逆施,给社会带来了太多不安定的因素。

三藩在边陲拥兵自重,招兵买马,而且还弄得天怒人怨,如果皇帝不能知晓,那也太过无能了。事实上,清政府对于这几位汉人藩王,一直都不怎么放心。早年三位藩王用处极大,清政府便采取笼络政策,以公主下嫁的方式加以安抚。顺治初期,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顺治帝之妹和硕恪纯长公主为妻,成为了额驸,久居京城。尚家的尚之隆、尚之孝,耿家的耿昭忠、耿聚中,也同样都为额驸,久居京中。这样一来,三藩实际上都成为了皇室的亲戚。这样的笼络政策,也着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朝廷和三大藩王之间相安无事多年。

四大辅臣辅政的时候,也已经意识到了三藩存在的潜在威胁。不过,早年四大辅臣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无暇顾及三位藩王的那些小动作。等到大事处理的差不多了,几个辅臣又忙于争权夺势,自然又把那三位藩王撇在了一边儿。四大辅臣唯一做的,就是采取了一些“怀柔”政策。

他们曾经暗示吴三桂,让其交出平西大将军军印。但是吴三桂用这枚大印用着甚为顺手,就装傻充愣,硬是不愿意交出。四大辅臣虽然光火,但却毫无办法,云南太远,人家不给,你想硬抢,门儿都没有。没办法,他们只好派人对额驸吴应熊说:过去明朝的永历皇帝在缅甸,边疆多事,朝廷这才授予你父亲大将军印。可是现在,天下太平,已经没有仗可打了,你父亲却不还大印,是何居心呢?这话问的已经够直白了,传到吴三桂耳朵里,他怕落人话柄,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缴上了大将军印。

康熙四年(1665),四大辅臣以节省军费为由,悄没声息地裁掉了云南绿营兵五千人。两年后,清廷接受了左都御史王熙的奏请,又令吴三桂酌情裁兵,以节省军费。不过,这些裁兵政策对于吴三桂等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把明面上的军队转入地下,继续招兵买马。

康熙亲政之后,眼见三藩的势力越来越大,对地方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也积极地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一方面,康熙尽可能地解除吴三桂等人过多的兵权。康熙六年(1667),吴三桂为了麻痹清廷对自己的戒备,故意借“目疾”为名,要求清廷解除自己云贵两省事务。他料定康熙投鼠忌器,必定不敢答应自己这一请求。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康熙也正有此意,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康熙立即下旨,表彰他“久镇岩疆,总理两省,勋劳茂著”的业绩,并表示对他“因事繁过瘁”,以致积劳成疾的关怀,特恩准其解除云贵两省事务的请求。这样一来,云贵大小官员的任命由原来的吴三桂亲点改为吏部指派。之后,他又派出隶属汉军正蓝旗的甘文焜出任云贵总督,驻扎贵阳。他想要让甘文焜在贵阳牵制、进而逐步取代吴三桂。同时,他更是派出亲信出任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的总督、巡抚,进一步牵制三藩的势力。

另一方面,他对三藩刻意恩宠。康熙七年(1668),他晋升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同时将耿继茂的两个儿子耿昭忠和耿聚忠,以及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晋升为太子太傅。当然,他也派人严密监视了这几个人,让他们成为人质,留在京城无法离开。

少年康熙刚刚铲除鳌拜集团不久,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他滴水不漏地做完这一切,就开始悄悄地静观其变。他就像是一个少年老成的钓者,在耐心地等待着鱼儿上钩。其实很多时候,他也在担心:以自己的能力,能对付得了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吗?

虽然有点儿信心不足,但他敢于一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