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天妒良才英宗被弑的故事

天妒良才英宗被弑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天妒良才英宗被弑太祖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出征前,将经略中原的任务交给木华黎,木华黎不辱使命,带着一支杂牌军,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为后来的元朝灭金打下基础。1320年,仁宗死去,硕德八剌即位,史称英宗。拜住拜相英宗即位两年后,任命二十四岁的拜住担任左丞相。拜住拜相后,宫廷内部两大势力迅速形成,一方是以答己与铁木迭儿为首的保守势力,一方就是英宗和拜住为主的革新派。

天妒良才英宗被弑

太祖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出征前,将经略中原的任务交给木华黎,木华黎不辱使命,带着一支杂牌军,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为后来的元朝灭金打下基础。

世祖忽必烈拜十八岁的安童为相。安童崇尚汉法,能力排众议,举荐和重用汉儒大臣。他主政期间,屡次制止滥杀无辜,政刑宽平,有“贤相”的美誉。而且,他在世祖手里,两度出任首相。

硕德八剌上台两年后,拜拜住为相,还亲笔书写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郑重其事地赐给拜住。硕德八剌是忽必烈的五世孙,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拜住是安童的孙子,安童也是木华黎的孙子。

从上面的传承关系来看,硕德八剌拜拜住为相,确实有刻意而为的意思。他想模仿他祖辈们的做法,希望拜住能帮他实现治国大业。反过来讲,拜住又何尝不想像祖辈高祖辈那样,辅佐硕德八剌实现励精图治的梦想,延续他王公贵族的荣耀呢?

历史上往往有惊人而相似的一幕。但历史上更常见的是发生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惊人一幕。

对于硕德八剌来说,他拜拜住为相,非但不是大吉大利,反而事与愿违,惹来了一场大凶大煞:拜住拜相不到一年,一场政变袭击了他们,君臣二人在一夜之间成了刀下之鬼……

始于傀儡

答己太后立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是出于自己的考虑。她想继续控制朝廷。

老太太当政当得有了瘾,她要继续她在仁宗朝廷的发号施令的权威。

仁宗当了皇帝的第五个年头,右丞相铁木迭儿为了固位取宠,迎合仁宗意图,首先提议立仁宗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答己太后认为硕德八剌性格柔懦,比和世好掌控,也大力赞成。于是,几方合谋,把既定的继任者和世派任云南,把十三岁的硕德八剌立为皇太子。

1320年,仁宗死去,硕德八剌即位,史称英宗。

答己太后的地位随即抬升,成了“威胁三朝”的答己太皇太后。

但是,硕德八剌不想当太皇太后的傀儡,硕德八剌生在洛阳附近的怀州王府,那里是宋代理学奠基人“二程”的故乡,硕德八剌从小过的是士大夫式的生活,他的父亲仁宗皇帝再登基前后,一直接受名儒教导,这种直接影响,自然让硕德八剌与草原马背上长大的蒙古贵族子弟大不相同。和所有前辈皇帝相比,硕德八剌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注定他是一个异类。延祐三年,他被立为太子后,又进一步成为朝廷内外儒臣竭力施加影响的对象。

如同当年许衡、王恂等人竭力争取太子真金一样,御史中丞赵简,监察御史段辅、马祖常,太子詹事郭贯等人,都先后上奏,请求招收天下雅望博通之士,对太子加强儒家正统教育,把这一点认真看作天下休戚的本源。对此,仁宗自然十分重视。

受过比较系统正规而且漫长的儒家教育的硕德八剌,自然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当然不愿意任人摆布。

硕德八剌即位,答己太后立即发现这位少年皇帝“毅然见于颜色”,远非原来想象的那么柔懦,答己后悔不迭,甚至自怨自艾地说:“吾悔不该立此小儿。”

太后于是赶紧扶持自己手下的势力,好把权臣铁木迭儿立为右丞相,仁宗所亲信的一些大臣多受排斥,与答己、铁木迭儿关系甚密的黑驴、赵世荣、木八剌儿等人,一个个进入中书,担任要职,前平章政事萧拜住、杨朵儿只,因仁宗时曾弹劾铁木迭儿不法,此时则横遭铁木迭儿的报复,未经硕德八剌许可而被逮至徽政院,硬给扣上“违太后旨”的罪名,然后诛杀。仁宗最信任的儒臣李孟,也被夺去秦国公印,其先祖墓碑也被扑毁。英宗即位以后仅两个月,就发现宣政院使失烈门及阿散、亦失列八阴谋废立。由于他猜度到幕后指使人就是答己本人,因而也不敢进一步追查,匆匆把他们诛杀了事。

太皇太后答己和铁木迭儿两股势力内外夹击,随时可以废掉英宗。这些不正常的现象让英宗心里发凉,堂堂一国之君,怎么如此势单力薄,身边连个办事人也没有,有一半个可以信任的人,自己也保护不了人家,这样下去,真成了孤家寡人了。恐怕哪天早上起来,他这个皇帝也让人赶下台了呢。

英宗有了忧患意识,就开始物色人手,制衡太皇太后,牵制铁木迭儿,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拜住拜相

英宗即位两年后,任命二十四岁的拜住担任左丞相。英宗亲书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吾爱房与杜,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亿万古”,把它赐给拜住,诗里有轻狂的自诩,也有对拜住的巨大期望。

拜住是名将木华黎的后裔,世祖忽必烈时的www.guayunfan.com丞相安童之孙。英宗这样做,多半是想效仿祖先,实现大治。他把拜住引为心腹。

从大蒙古国到元朝,功勋盖世、地位显赫的木华黎家族一直以“忠”、“武”为其家风。1252年,汉地编籍完成,蒙哥汗在东平赐给木华黎家共39131户。东平王就是这样叫出来的。木华黎的家族世居汉族农业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数代以后,就不再是马背民族,长期与汉族士大夫交往与合作,这个家族中出现过不少“蒙古儒者”。先有安童,接着就是拜住,他们为相时,都以维护汉法为己任,都是蒙古贵族汉法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拜住担任太常礼仪院使时,主掌礼仪、祭祀宗庙和赠谥,经常要和虞集、吴澄等儒臣打交道,一起探讨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拜住有深厚的家世背景,又倾心汉法,自然就能和硕德八剌找到共同语言。

英宗当太子时,就对他极有好感,只是当时双方还不便往来。此外,拜住作为赫赫功臣木华黎的子孙,在贵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有利于英宗加强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拜住拜相后,宫廷内部两大势力迅速形成,一方是以答己与铁木迭儿为首的保守势力,一方就是英宗和拜住为主的革新派。双方力量对比并不均衡,“威胁三朝”的太皇太后和握有实权的右丞相铁木迭儿,善于玩弄权术,提前培植党羽,在朝廷里广布爪牙,铁失就是这样被他安插在英宗身边的。

与保守派相比,十七岁的皇帝硕德八剌、二十五岁的左丞相拜住组成的改革派,就明显有些嫩,缺乏政治经验不说,就算是涉世都不够深。

改革派往往被后人看成是“正派”,其实,叫他们“理想派”比较合适。就历史而言,正与邪的讨论,其实如同溪流归海之前,在河道里遇到的一个曲折。

所以,在拜住身上,就感到一种困惑,甚至是矛盾。

有人告他,铁木迭儿要收拾他,要他及早防范。他竟回答说:“我知道尽力工作就行了,还防备什么?”这句话说得很正确,也很漂亮,还描画出一副坦荡荡的君子相。

但反过来想,其实这也正好反映出他不仅不能洞悉危机,而且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

我们甚至就此可以说他根本担负不了任何责任。这与古训所说的可以“寄百里之命”的君子,不是一个样子。

有一天,中书左丞王结来和拜住谈工作时,悄悄向他提出忠告:“消除隐患不能犹豫,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他当时点头称是,过后就忘光了,根本没把可怕的政治危机当成一回事。

拜住身上混杂着那种以“儒道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和迂腐的书生气,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书生误国。正是拜住优柔寡断的书生气,辜负了硕德八剌对他的期望,反过来,还耽误了硕德八剌的性命。

1322年春,英宗亲政之后,和拜住的关系更为密切,渐渐疏远了铁木迭儿,铁木迭儿只好托病,回家休息。

这年三月,拜住奉旨前往范阳为木华黎立碑。铁木迭儿得到风声,说拜住已经离京而去,马上穿戴官服,摩拳擦掌,抖擞精神,准备到朝廷上班办公。

铁木迭儿刚入朝进到内门,迎头就被一个内臣拦下,说是皇帝派来给他赐酒的,劝他回家继续静养:“皇帝说你年事已高,应该自己注意保养身体,等到明年入朝也不算晚。”

铁木迭儿哭笑不得,进退两难,只得谢恩,嘴唇略略沾了沾赐酒,转身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似乎上天要眷顾一下英宗和拜住这两个后生的政权,在危机四伏的时候,他让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寿终正寝了,正好像是“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当然,历史经常是以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它的诡谲的。——1322年八九月间,铁木迭儿和答己相继病卒。这意味着危机解除,也意味着英宗和拜住的改革道路畅通了。

“天助我也。”英宗喜不自胜,十月,他就升任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并不再设立左丞相,拜住的位置一下子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英宗对他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铁木迭儿虽死,他的势力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他提拔和擢升的亲信爪牙,仍然遍布朝中。以御史大夫铁失为例,他依然受到英宗的信任,担任着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这样关键的职务,而这个铁失,不仅是铁木迭儿的党羽,还是铁木迭儿的义子。

历史作证,这个铁失绝对是潜伏在英宗身边的一个铁血人物,他要完成铁木迭儿想干但没来得及干的事情。

铁失弑君

拜住任右相后一个月,翻了一个旧案,案子是仁宗在位时定了的错案,由监察御史观音保和另一个同事共同出头,揭发铁木迭儿、八里吉思父子和铁失等人贪赃枉法、矫诏诈骗国库、坐地分赃巨万。结果是观音保非但没告倒铁木迭儿,反被铁木迭儿整死了。

铁失是宣徽院内侍集团的主要人物,他就是在这个案件中因祸得福,被铁木迭儿推荐为御史大夫的。而且,他补的缺,就是观音保被杀后空出来的位置。从此他的地位一直上升,八个月以后领左右阿速卫,掌管了以后得以进行谋杀行动的禁卫军。

拜住翻案,是想以此为契机,打击政敌。他上奏英宗,英宗执法也非常严格,判八思吉思死罪伏诛。又将铁木迭儿另一子锁南降职使用。此案涉及的官员都被处以死刑,铁木迭儿已死不论,只剩了一个铁失。

五月,监察御史奏请毁铁木迭儿碑,英宗准奏,并下令追夺官爵及封赠制书。六月,毁铁木迭儿碑。七月,没收铁木迭儿家资。

这个时候的铁失,惶惶不可终日,他真担心哪天有人在皇帝跟前参他一本,他的脑袋就搬家了。

不祥的阴影渐渐迫近,这种你死我活的生死关头,谁都不想坐以待毙,铁失开始思谋,拼一个鱼死网破,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此后数月,铁失开始着手联络同党。

而英宗进行一系列改革,也在逐渐开展。

英宗执法非常严格,八思吉思被捕入狱后,英宗对手下的人说:“法制是祖宗制定的,我不能徇私舞弊。尽管八思吉思侍奉我已很久,现在他犯了罪,同样应当依法处置。”

有人说话,有人听话。铁失害怕英宗哪天再给人旧话重说时,里面提到的死者,变成他的名字。

英宗所进行的改革,触犯了大多数保守的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自然引起他们的抵制和反对。同时,英宗力图改变积重难返的弊习,常常警告君臣:“卿等居高位,食厚禄,皆勉力图报”、“若不法,则刑必无赦”,其矛头所向又是蒙古上层贵族官僚集团。实际上,至治二年十月以后,因贪赃受到杖免的达官贵人接连不断,流徙远地及遣返原籍的诸王官属达二十四人。

铁失一直在找出路,摆脱窘境,他挖空心思,终于想出一计。

他和宫内喇嘛僧侣的关系比较密切,而英宗十分迷信喇嘛教,铁失就让这些喇嘛僧侣去劝皇帝实行大赦,那样,铁失就可以逃过眼前这一劫了。

正好那几天英宗老失眠,想请宫内喇嘛来做佛事。拜住听说,劝阻英宗,目前国用不足,不该因为睡不着觉就花银子做法事。

那些僧侣原本是被铁失调教过的,便趁机向英宗建议:“国家有危急,不作佛事或进行大赦,就无法驱除祸乱。”

拜住听后,大发脾气:“你们原本不过想得到金帛而已,难道还要庇护有罪之人吗?”

这句脱口而出的话,立即传到铁失及其亲信耳里,他们大惊失色,拜住这时已对英宗有不可动摇的影响,铁失认为拜住的话是进一步加罪自己的明确信号。

铁失走投无路。七月下旬,他一直惶恐不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当时,英宗和拜住即将从上都返回大都,在铁失看来,宣布他的诛刑是指日可待的了。大驾南返途中,又是下手的最好时机。除了纠集一伙亲信党徒和朝中仇恨英宗的人采取果断的刺杀外,在他看来似乎已无其他选择了。谋刺,也许能在绝望中带来一线希望。

1323年八月二日,铁失派遣密使斡罗思至和林东北的秃剌河畔,密告正在那儿打猎的晋王也孙铁木儿,商议决定:事成之后,推立也孙铁木儿为皇帝。

八月五日,英宗的大驾从上都向南出发。夜晚,驻营于距出发点三十里的南坡店。趁深夜英宗熟睡之际,铁失与知枢密院事也先贴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中书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铁木迭儿子锁南,以及按梯不花等五个蒙古诸王,共计十六人,闯入皇帝行幄,以阿速卫兵为外应,先杀拜住以后,铁失手弑英宗于卧床之上。

此后,诸王按梯不花又奉皇帝玺绶,北迎晋王。九月四日,也孙铁木儿一夜之间竟成了皇帝。这一天他即位于龙居河(今克鲁伦河),是为泰定帝。1324年二月,上尊谥日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四月,上国语庙号曰格坚。

铁失一伙之所以选中泰定而不是其他诸王,一方面,由于泰定驻守漠北,是蒙古诸王中最强有力的军事游牧贵族首领;另一方面,他与宣徽院内侍集团铁失一伙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泰定近侍倒剌沙与宣徽使探忒早就联系甚密,恰恰反映了这两个集团之间政治利益与阶级意识上的一致性。

行弑以后,铁失、失秃儿一伙疾驰大都,深夜从北门入城,直接赶到中书省,收封全部印信,静候也孙铁木儿即位的消息。

泰定渔利

也孙铁木儿即位于漠北草原,所有谋逆者都予封官赐爵。看来,这只是即位时的暂时措施。他必须先拥有皇权,才能干他想干的其他事情。

然而,一旦皇权在握,泰定还是干脆利落地把铁失一伙杀了。十月甲子,即位后的三十二天,派遣的使节到达大都,以即位告天地和宗社,同一天,诛杀铁失、也先贴木儿、失秃儿等于大都或行在,他们“立功赎罪”的图谋终成泡影。也孙铁木儿自然懂得维护其皇权的正统性和得位的合法性要比一个弑君者的生命更重要得多,他当然不愿意天下臣民把他看作谋逆者的同党或后台,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情况下,过河拆桥是他唯一可能的选择。

蒙古诸王中自脱于逆党的唯有买奴一人,而儒臣们对南坡之变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王结早就密告过拜住“除患不可犹豫”。事变发生后,铁失党人迫使二院学士北上,曹元用立即表示“吾宁死,不可屈从”。张珪在得知事变消息后,立即致书也孙铁木儿,要求亲自灭逆党。枢密院一名小官——掾史王贞,在铁失死党入据中书夺百官印之后,更是四处奔走,遍告枢府大臣及其幕府。此外,许有壬、赵成庄等在泰定到达大都后,皆纷纷揭发铁失余党,表现了他们明确的反对立场。儒臣们自元世祖中期以来,又历经成宗、武宗数朝遭受排斥和冷遇之后,他们在英宗新政中看到有可能参与政权的希望,自然乐于支持这场新政,也乐于把儒家正统的对君主的忠诚,奉献给一位多少能照顾他们阶级利益的年轻皇帝。

直到南坡之变已成为历史之后,一些儒臣还深深地怀念这位皇帝,怀念那场失败的新政。张养浩多年以后还在元英宗的画像前寄托这样的哀思:

封章曾拜殿堂间,凛凛丰仪肃九州。

回首桥山泪成血,逢君不忍问龙颜。

与英宗同时遇难的拜住,在这位老臣心目中,是位“出师未捷”的英臣:

孤忠自倚了澄清,笑视群奸不足倾。

壮志未酬还中彼,披图老泪雨如倾。

硕德八剌死时年仅二十一岁,是元代最短命的皇帝之一。作为中国古代一个蒙古族的皇帝,这位成吉思汗的后代,未尝不想做一点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事情,他急切求治,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图治过于心切,正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英宗被弑,但新政中的某些成果,却自然而然地被泰定帝保留下来了。英宗起用的大批儒臣,也继续为新皇帝的朝廷服务,虽然泰定帝在行汉法方面远没有英宗那么积极。英宗早夭的新政,仍然可以算是文宗改制的先声,后者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取得更为稳定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