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一切为了大藤峡工程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一切为了大藤峡工程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时间:2022-06-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为了大藤峡工程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赤焰满目,暑气袭人。为了大藤峡这个伟大的使命,心痛也要砍。但为了大藤峡工程,这些都不好计较那么多了,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清空项目需要的地面,让老百姓顺利搬迁,让出战场,等建设者顺利开进场来。但为了桂平人未来的幸福,为了大藤峡工程,无论多苦多累,他都认了!

一切为了大藤峡工程_桂平大藤峡的故事

赤焰满目,暑气袭人。

正是炎炎夏日,室内气温高达三十七八摄氏度,室外呢?在阳光的曝晒下呢?那就实在不好说了。这个时候,人们都想跑回屋内,打开空调享受一番,即使不得已在野外的,也会躲进大树的荫庇下,寻求一时的清凉。

但在这个时候,工作组组员们还在野外工作着。他们帮助拆迁户丈量土地、清点坟墓、清理地上附着物、收获庄稼、砍伐竹木,做着这个时候就算在自己家里都未必愿意做的脏活、重活、累活。

他们帮群众收花生,将花生拔起来,一把把收集在一起,那圆嘟嘟的花生带着湿润的泥土和清新的气息,这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油料。(www.guayunfan.com)工作组组员们帮助老百姓砍伐竹子(杨一帆摄)

他们帮群众砍竹子,大的竹子,政府每根补3.8元,群众可以再拿去市场卖,一根竹子还可以再卖三四元。一根竹子收入就有七八元之多了。这些竹子,都是当地必不可少的副业收入,它们伴随着老百姓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它们就像自己的家庭成员,帮补着家里的日常开支,承担着家里生活的责任。何况,它们又不用施肥,不用淋水,不用担心天旱雨涝,不用人们专门看护管理,它们只是默默地为人们奉献着自己。因而,当地老百姓对竹子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而这次之后,就再没有这样的收入了,因而对它们举起刀来,大家心里也有点痛。

为了大藤峡这个伟大的使命,心痛也要砍。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光,画着一道弧线,再落到竹根上,咔嚓一下,再咔嚓一下,手臂粗的竹子就断下来,再用刀子修净旁枝,修成一根等待上市、换回钞票的成品竹子。

热汗像被什么力量挤压似的,从工作组组员的身上、脸上、额上飞迸出来,衣服很快就湿透了,不一会,一个两个都成了湿淋淋的落汤鸡,皮肤沾了竹竿上的毛屑,全身就会发痒发红,看上去像得了皮肤病似的,但大家都没有停下手来。

老乡倒不好意思了,赶忙递烟送水,招呼大家休息一下。

也有帮群众砍木头的,工作组组员帮着将木头扛回家,自己先扛大的那头。尽管组员们大多是农民的儿子,但毕竟久不做农活了,现在乍一做起来,还是有点吃力。但为了大藤峡工程,这些都不好计较那么多了,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清空项目需要的地面,让老百姓顺利搬迁,让出战场,等建设者顺利开进场来。

午饭时间到了,老百姓本想请工作组组员们吃顿饭,组员们说,不用了,我们自己有。果然不一会,一辆面包车从指挥部送来了快餐,不仅有组员们的,连一起砍伐竹木、一起丈量土地的群众,包括一些旁观者的午饭,都为他们准备好了。

开始,有的人还有点不好意思,有点扭扭捏捏的,看到有村里人上前拿起盒饭,大家吞了一口口水,忍不住大着胆子走上去,也拿起盒饭大口大口吃起来。一来二去,大家一点不见生,除了自己吃的,还拿来一个大饭碗,盛上一大碗饭,说我家里还有个老奶奶,腿脚不便出不来,我给她拿回去。另一个拿来个铝盆,说我爸妈出圩没回来,我也给他们打饭回去。再一个则干脆拿来个大铁锅,说我家里人都在忙着收番薯,没空做饭了,我帮他们打回去……

帮助老百姓砍伐木头,工作组组员干的也是重体力活(杨一帆摄)

工作组都不计较,想吃多少拿多少,人心都是肉长的,就吃你一碗饭又怎么啦?只是指挥部送来的饭菜,几下就不够了,优先群众,让群众先吃先拿,不够再回指挥部拉,一趟不够再追两趟,两趟不够再追三趟。整个指挥部,180多位工作人员,指挥部食堂有时一餐要做1000多份饭菜。食堂里就5位厨师,平均一个人要做200多份饭菜,只能不辞劳苦,不计代价,不再休息,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连轴转。

幸而厨房准备有40个蒸笼,最多一餐可蒸1200个人的饭。饭容易做,做菜就麻烦了,买回来的菜要拣、要洗、要切,要蒸、炒、焖、煮,一餐要两荤一素,菜谱要一周7天不重复,还要注意菜肴的质量和卫生,如果买回的油有异味,立马换掉……

负责带领后勤保障组的是移民局副局长杨辉,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复印纸、大头针、回形针、订书机、草帽、电筒、雨靴、雨衣、茶叶、糨糊、矿泉水、油漆、石灰、一次性茶杯等,举凡工作组平时用得着的种种东西,都要常备在此,大家用到时就到后勤组来领取。

工作组组员与村民们共进工作餐(杨一帆摄)

后勤保障组将刚做好的饭菜送到田间(杨一帆摄)

杨辉在乡镇工作过8年,进坝路没修好时,他亲自开车送饭,一餐就要跑洛连、弩滩、黎明3个村。他说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还从来没有这么累过,关键是很少有完整的休息时间,中午就别说了,连节假日也没能好好地享受过。但为了桂平人未来的幸福,为了大藤峡工程,无论多苦多累,他都认了!听到领导偶尔表扬一下,他心里更是别提有多高兴啦!

“对于农民,我们只能用心去沟通!”这是桂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庞钦坤说的话。她身形高大,面容和善,曾长期担任乡镇领导,对老百姓的苦衷和诉求,有着深切的理解。她带领的工作组负责弩滩11队的征地拆迁,涉及70户350人。他们工作组一入村,就调查分析了基本情况,将群众分为三类:一是积极支持大藤峡工程建设的,是群众中的少数;二是最大多数的观望派,认为补偿标准太低,这些土地都是祖上留下的,是自己全家的生存依靠,能多要点就多要点;三是反对派,抱着一种任你怎么说,就是不同意的念头。

理清了群众的想法,他们就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入村不久,就遇上农历五月十三日,在当地叫苦瓜节,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除了杀鸡杀鸭,都会做上一道叫酿苦瓜的菜,全家人一起品尝那种苦中带甘的味道。苦中带甘,苦尽甘来——或许在潜意识里,人们认定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那一天,工作组带了许多水果饼糖等礼物,再分成几个小组,逐家逐户走访村民。过节之时,又带着礼物,任你是最“牛骨”(方言,意谓固执)的人,都不好意思将客人挡在门外。只要能进得门去,就好办了,就可以坐下聊天,坐下喝茶吃饭,坐下宣传大藤峡。来得多了,连村民家里的狗也摇起了尾巴,因为它们也懂得组员们并不是坏人。想想刚进村时,村民们横眉竖目、拍台拍凳、恶言相向,说你们的车进村碾坏了村道,说你们的宣传喇叭吓坏了村里的小孩子,说要么你们开车撞死我,要么你们就别来跟我谈,回想起那时的艰难,组员们脸上洋溢起了会心的微笑。

丘忠坚是面上常规工作组第八小组的头,也是女干部。她是南木镇人大常委会主席,从1993年开始,她就一直在南木镇工作,前后长达22个年头,抗日战争都打了差不多3个来回了。她长时间在镇里泡,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从2011年开始,她开始带队做实物调查,眼看大藤峡工程就落在南木镇的地面上,作为乡镇的直接领导,懂得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面对头绪纷纭的征地拆迁,她分析了本组的工作重点难点,给组员们定下了几条原则:一是先收集群众意见、群众呼声,能解释的就解释,不能解释的就提到指挥部去;二是先易后难,从那些在外地租有房、建有房、拆迁相对容易的群众入手;三是发动村干部带头拆迁,向他们宣传政策,让他们知道这是国家重点工程,是想得通要搬,想不通也要搬的,按照现行的奖励政策,搬得越早就会越有利;四是全组分成10个工作小组,分头到群众家去登门拜访,摆政策,讲道理,帮他们算好经济账,打通他们的思想。

丘忠坚任组长的工作组在工程用地上与村民一起确认地界(杨一帆摄)

有了这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推进,问题就好办许多了。

二期用地征地拆迁二组组长苏文威,是白沙镇的副镇长,副组长杨晓,是城监大队的教导员。他们这个组任务数量较大,负责7个生产队,要拆迁97户,涉及395人,征地1500多亩、迁坟1506个,几乎占了二期任务的一小半。人口众、面积广、迁坟数量大、竹木条数多,他们将全体组员拧成了一股绳,到村里开了十来次群众大会,选出生产队的代表,再与代表将永久性征地、临时性征地等具体项目一一核实,造册登记,拟出集体财产的分配方案,再交群众讨论。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直到群众都表示同意为止。

苏文威任组长的工作组在田间开展核查登记工作(杨一帆摄)

苏文威组长是西山镇人,做过高铁、西电、垃圾场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但面对大藤峡这样的重大项目,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却是头一次遇到。有的工作很具体,比如说迁坟,某个群众说哪个很荒僻的坟地是他祖上的,这就不能随便听信,而要找到其他群众做旁证,拿出充分的依据,再拍摄照片以存档。

就在采访苏文威的过程中,有一位农民走进来,说要找苏组长,苏文威说我就是,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我为迁坟的事要找你。苏组长拿过他递上的材料,看到情况属实,立马拿笔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让他到楼下某办公室去办理领取补偿的手续。

“事关群众利益,情况属实,能马上办就马上办,不能拖,一拖,群众就会产生误会,就会拖延拆迁工作,就会延缓整个工程。”——别看是这么小的一件事,但他都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其实,这种与时间赛跑的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全体组员的脑海里,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之中。

辛苦的,不仅仅是一线的工作组组员,其实无论哪个岗位,都会有自己的难处,也会有自己的光彩之点。对于这一点,办公室副主任祝声活深有体会。祝声活今年刚好踏进知命之年,读书时在广西大学学的是统计,严密的专业训练,使他养成了认真缜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说话时慢条斯理,想好一句说一句,如果觉得说得不对,他会停下来,说我再想想,等会告诉你。这种个性的人,实在是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的不二人选。

祝声活老家本来就是水库移民,一生经历过数次搬迁,1963年先从木根布新库区搬到南木上岭,1964年又从上岭搬回木根布新库区,1972年再搬到附城公社长安大队(今西山长安村)。这数度搬迁,使他对移民生活多了一层别人难有的体验和理解。2014年4月,他从桂平统计局抽到指挥部,一直负责准备材料、起草文件、撰写总结汇报、整理会议纪要、编写简报等工作。工作中,他抱着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的愿望,为自己定了几条要求:一是向领导学习,做深谋远虑的指挥者;二是向同事学习,做顾全大局的合作者;三是向移民群众学习,做谦虚谨慎的实践者;四是向先进典型学习,做乐于奉献的劳动者。

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大藤峡是国家重点工程,来视察、来调研、来参观、来采访的人就特别多,领导需要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应对各种不同情况,搞材料的就只能经常加班加点地写出来。一天晚上10点钟,突然接到领导指示,明天一早有大领导来调研,要他马上准备好一份汇报材料。

那天刚好下雨,进指挥部的路还没修好,道路坎坷泥泞,祝声活让妻子陪着他,开车返回指挥部办公室去准备材料。一路上大雨倾盆,天黑得像个倒扣着的锅底,四周风刀雨箭,视野十分有限。从城区到指挥部的三公里多路,他整整开了一个小时才终于抵达。写完材料,看看时间,已是深夜2点多了。想到返程的道路那么难走,他只好绕道到黎明村走桂金二级公路。东弯西绕,回到家已是3点多钟,他累得倒在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当时确实很累,但与一线同志们的终日下乡日晒雨淋,我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指挥部的全体人员就是这样,工作上与最辛苦的一线组员比,觉得人家都做得比自己多,自己所做的还很不够;奉献上与被征地拆迁的老百姓比,觉得人家连自己的家园都舍弃了,自己还有什么家庭琐事舍不得的呢?

——正是这样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引领着指挥部的全体同志团结一心向前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