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感样综合征

流感样综合征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药物诱发的以寒战发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候群为主,伴或不伴有全身不适、鼻塞、流涕、皮疹等表现的一组症状群称为“流感样综合征”。由于这一特殊的药物不良反应易与流感混淆,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常被漏诊或误诊为一般的病毒性感冒或流感而滥用抗病毒药物。此外还有药物的直接毒性或本身的致病性、刺激体温中枢、扩张血管胆碱能毒性作用以及制剂中不纯物质的不良影响。

由药物诱发的以寒战发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候群为主,伴或不伴有全身不适、鼻塞、流涕、皮疹等表现的一组症状群称为“流感样综合征(drug-induced flu-like syndrome,DFS)”。由于这一特殊的药物不良反应易与流感混淆,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常被漏诊或误诊为一般的病毒性感冒或流感而滥用抗病毒药物。

【临床表现】 多为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

(1)畏寒发热,体温37.5~38.5℃,但一般不超过39℃(干扰素及两性霉素B除外)。

(2)头痛、头晕或昏胀,全身不适,疲乏无力。

(3)四肢肌肉或关节酸痛。

(4)鼻塞、流涕、咽干咽痛、面色潮红而无受凉诱因,用药0.5~2h后间断发作,持续3~6h等。

(5)停药后全部症状消失或迅速减轻。

(6)可见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

(7)抗感染治疗无效。

【致病机制】 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左旋咪唑、青霉素、肝素等所致者亦可能有Ⅱ型变态反应参与发病。此外还有药物的直接毒性或本身的致病性、刺激体温中枢、扩张血管胆碱能毒性作用以及制剂中不纯物质的不良影响。

【致病药物】 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细菌药物中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等以及抗痨用的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异烟肼等,抗真菌药物中的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以及对氨水杨酸、乙胺嗪、呋喃嘧酮等;免疫调节药中的干扰素、聚肌胞、左旋咪唑、核苷类似物、白介素-2等;心血管药物:藻酸双酯钠、胺碘酮、塞利洛尔、肼苯哒嗪、普鲁卡因胺、肝素、蝮蛇抗栓酶等;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更昔洛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抗肿瘤及相关药物:如全反式维A酸(d-RA)、达卡巴嗪、丙二醇二胺、三尖杉酯碱、门冬酰胺酶、喜树碱等。以及免疫调节及细胞因子制剂;左旋咪唑;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氟西汀等;抗癫药物: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及非尔氨脂;疫苗类:亚洲甲型流感减毒活疫苗、三价流感疫苗、布氏杆菌减毒活疫苗、钩体病疫苗、伤寒菌苗、狂犬疫苗、麻疹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及霍乱菌苗、乙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百白破三联菌苗、小儿麻痹糖丸等。植物毒素: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其他: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低分子右旋糖酐、二羟乙磺酸芪脒、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植物毒素、中药苦楝皮等。

【防治措施】

1.免疫用药 如用左旋咪唑调节免疫、驱虫则分别可改用效果更好的环孢素、肠虫清等取代;聚肌胞治疗乙肝时可改用长效复合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乙肝治疗性疫苗等。

2.合理用药 有青霉素等过敏体质者用药宜谨慎,密切注意变化;利福平应采取每日一次连续疗法;干扰素从小剂量开始应用或予间歇疗法,使患者逐渐耐受。

3.提高药物质量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干扰素等,提高质量及纯度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及反应程度。

4.对症治疗 某些药物临床无法替代,虽反应重而又必须使用的如两性霉素B引起者可合用地塞米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并用氟胞嘧啶等,通过药理协同作用而减少前者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