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外系疾病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增多,药源性锥体外系综合征发生率也在增加。有报道此类药物引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38%,也有人统计锥体外系疾病发生频率为:氯丙嗪35%,奋乃静36%,三氟拉嗪60%,氟奋乃静52%。 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容易引发锥体外系疾病的药物,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一旦发生锥体外系疾病,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表6-4列举了一些药源性锥体外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动作。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增多,药源性锥体外系综合征发生率也在增加。

【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迟发性运动障碍、静坐不能,扭转痉挛、肌张力不全等。

【致病机制】

1.抗精神病药物 大部分抗精神病药可引起锥体外系综合征,其机制可能是药物间接或直接地影响锥体外系通路中的神经递质,损耗突触前的多巴胺或对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阻滞,从而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2.甲氧氯普胺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临床用于镇吐,但因其阻断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功能相对亢进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致病药物】

1.抗精神病药物 吩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氟奋乃静、三氟拉嗪、三氟丙嗪等在治疗精神病中诱发震颤麻痹相当常见。有报道此类药物引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38%,也有人统计锥体外系疾病发生频率为:氯丙嗪35%,奋乃静36%,三氟拉嗪60%,氟奋乃静52%。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可以出现面部表情呆板、肌肉僵硬、行动迟缓、震颤等。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综合征轻度表现为表情呆板、动作缓慢、无力、齿轮样肌强直和震颤等,中度表现为静坐不能、过度流涎,重度则出现运动不能、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或扭转痉挛等。

2.甲氧氯普胺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其发生率为1.2%~14%,但大量资料表明,超剂量使用是引发锥体外系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3.其他药物 丁酰苯类药物、左旋多巴、多潘立酮、西咪替丁等药物也可诱发锥体外系综合征。

【防治措施】 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容易引发锥体外系疾病的药物,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一旦发生锥体外系疾病,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症状轻者可逐渐恢复,症状明显者可口服安坦或肌内注射地西泮。表6-4列举了一些药源性锥体外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表6-4 药源性锥体外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