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川东北山区的农田水利

川东北山区的农田水利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川东北山区的农田水利有关记载表明,相对言之,川东北山区的土壤等条件较宜稻作,因此有比较广大的稻作面积,而稻作的发达,当然以农业水利建设为基础。经过之地,皆产谷之区。合白杨河,所经之地,涧引塘潴,田畴利赖焉。广元县灌溉水利在清代有较大发展。禀明前邑侯夏公,于县北龙潭寺水口修筑。堰工既成,玉山等偕西坝用水各户,齐集堰口及上下堰渠,验明交楚。
川东北山区的农田水利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三)川东北山区的农田水利

有关记载表明,相对言之,川东北山区的土壤等条件较宜稻作,因此有比较广大的稻作面积,而稻作的发达,当然以农业水利建设为基础。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指出,奉节、巫山、云阳、万县、开县、大宁各县,“崇山峻岭,密地千里。川中山多黄土,不逮陕南山之沃,而土性稍坚,山民遇有溪泉之处,便开垦成田,故到处均有稻谷,价值较陕省为贱”。又如保宁府属南江、通江二县,“蜀山陡起陡落,山麓稍平,有溪泉浇溉,便成水田,二邑颇亦产谷”。严氏所云状况,在地方志中亦可以找到记载。光绪《大宁县志·水利》载:

白杨河在县西八十五里……入大宁河。经过之地,皆产谷之区。沿河居民,压堰激水,推波助澜,虽岸高寻丈,能用筒车吸取,以溉近溪之田。溪壑之水,别为竹木石枧曲引,流灌倚山之亩,不使水有遗利也。

水浪沟在县西五十里,源出老林口山麓……合白杨河,所经之地,涧引塘潴,田畴利赖焉。

野鹿窖距县七十里,红岩距县九十里,均在邑之西南。重峦叠嶂,泉出山巅,周旋盘折,支流旁达,倚山为田,大不盈丈,重叠而下,俗名梯子田。源泉混混,地亦膏腴,只勤耕耨,不忧歉丰。惜均蹙于地势,沾润不广。

羊乔坝是大宁县主要水利设施之一,分为上、中、下三坝,溪流潆洄,田连阡陌,“当田涸需水时,农人以桔槔车溪流入田,俗名龙骨车。虽高原大陆,亦能接车连灌而入”(61),因此,该地区亦成为大宁县产稻谷最多的地方。

广元县灌溉水利在清代有较大发展。乾隆《广元县志·凡例》云:“广邑遍地皆崇山,而可为田者十无一二,以故居民亦素不甚讲于水利,谟(张赓谟,乾隆二十二年任广元知县)奉宪示劝谕开导,疏浚沿河旧渠,并相度形势开砌新堰,以滋灌溉,水泽之利渐兴。”因此,“依山傍水,凡坡之不甚陂、可以为田者,相其泉源,设堤聚流,引以灌溉”(62)。乾隆四十年(1775年)凿建之公澈堰,灌溉面积达1000多亩,被称为“全县水堰之精华”。(63)

川北梓潼县宏仁堰创修于乾隆年间,灌溉面积初为2250余亩,嘉庆年间扩大到3211亩。规模并不算太大,但其修筑方式却值得一提。《兴修宏仁堰碑记》载:

乾隆三十一年,罗江民王化隆揽修河堰。众议堰成时,凡用水之户,每田十亩,抽一亩五分以偿兴修之费。禀明前邑侯夏公,于县北龙潭寺水口修筑。因其处近山,夏秋水发,堰堤易坏,连修数载未就。三十七年冬,邑侯朱公莅任,下车之日,即以教□为务。爰命邑监生曾玉山、唐英,邑民方荣等捐资续修,亲诣查勘,相度形势,移堰口于上游老鸦洞,截流为堤,开渠引水。自三十八年起工,至四十年春间,水到西坝,溉田种稻,计二千二百五十余亩,尽成沃壤,其利溥焉……堰工既成,玉山等偕西坝用水各户,齐集堰口及上下堰渠,验明交楚。各户欣照原议,按亩抽一之五拨价玉山等工费。(64)

雇募制较多地被运用,乃明清时期农业水利建设施工形式的重要变化之一,“领价募夫”、“泥头包揽”等承揽水利工程的现象在河渠疏浚、圩垸修防、陂塘维修等领域皆有存在。(65)然则梓潼县宏仁堰工程之修筑却又与一般之雇募制不同。上述记载表明:承揽者并非本地人,而且事前并不领价,但有协议:河堰修成后,以该堰所灌溉的田地面积计,提取15%的价值以为兴建工程之经费。这样一种兴修水利工程方式,灌区内各业主因无前期投入,似没有什么风险可言。而工程承揽人却是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属于地道的高风险投资。当然,成功后的回报亦较可观。事实也证明,罗江王化隆连修数年皆未能成功,其投入无论多少,概随水漂没。:其行之曾、唐诸人,实际上应是汲取了先行者的经验教训,重新选定取水堰口而后成功的。按照协议,以当时灌溉面积的15%,即337.5亩为堰渠修筑经费,亦即宏仁堰工程的总承包价,惜未知当时当地之田地价格,不能进一步计算出其货币价。不过,我们亦可由此得知,当时当地旱地改为水田的成本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