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水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国内水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已完成8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建设,已有气象协理员(信息员)1.5万人,并将气象协理员队伍建到村级组织,重点承担预警信息传播、灾情调查、科普宣传等工作,成为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灾害防御与市级气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县(市、区)明确气象工作分管领导,落实责任制,100%的县(市、区)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
工作现状_宁波市气象灾害防

一、工作现状

(一)非工程性防御

1.气象监测、预警设施

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全市完成了气象雷达、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视频天气会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应急移动气象台、能见度观测网、高性能计算机、大气电场仪、风廓线仪和预报业务平面改造等项目建设,宁波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了由新一代天气雷达、156个地面气象自动站、4个闪电定位仪、10套大气电场仪、16套能见度仪、10套负氧离子仪、3个CO2仪、4个太阳辐射仪、8 个GPS/MET水汽仪、2个土壤墒情仪、15个实况天气监视仪、2套海洋船舶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组成的区域中尺度天气立体监测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对全市重大气象灾害过程监测不漏网。

建成了由1.23T峰值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和85T海量存储系统组成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由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地面宽带通信组成的气象信息网络,由气象电视、气象声讯电话、气象短信服务、气象电子显示屏、因特网站等组成的气象信息发布网络。

2.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与服务

目前,基本建立了以现代化气象探测信息为基础,以数值模式应用为主要手段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业务体系,预报预测的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预警的时效性不断提高,开展了农业、交通、水文、地质、海洋、环境等专业气象预报。重点加强热带气旋、暴雨、雷电、冰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平安宁波、生态宁波、粮食安全、政策性农业和农房保险等工作,防灾减灾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测能力,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针对性都有所加强,初步形成由0~2小时临近预警系统、2~12小时短时预报模式和12~120小时短期预报模式组成的中小区域客观指导预报系统。

宁波市气象部门已开播13套电视气象节目,建设了7个专业气象网站、400多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市民可以通过电视、广播、“96121”气象自动答询电话、手机气象短信、报纸等渠道广泛获取气象信息。

3.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基础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并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宁波市已完成8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建设,已有气象协理员(信息员)1.5万人,并将气象协理员队伍建到村级组织,重点承担预警信息传播、灾情调查、科普宣传等工作,成为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初步形成了以余姚杨梅与苗木、慈溪设施农业与杨梅、奉化茶叶与水蜜桃、宁海海水养殖与白枇杷、象山渔业捕捞和养殖、鄞州葡萄和鱼苗、镇海西瓜和北仑葡萄为重点的专项服务格局。建立了500余个面向16大类农业大户的联系卡制度,农业大户用户10275个。完成慈溪杭州湾围垦区设施农业综合气象观测基地一期建设任务,启动了宁海海水养殖气象服务基地建设。

已建台风登陆地点标志工程4个,共展出科普展板2100多块,发放各类科普资料250000多份。每年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赠送《气象知识》杂志近500份。

4.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措施

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联动进一步推进,已与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海洋、环保、交通等部门初步建立了联合会商和预警机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气象灾害防御与市级气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县(市、区)明确气象工作分管领导,落实责任制,100%的县(市、区)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建立了汛期防灾预案制度、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初步建成市、县、村三级的群防群测防灾网络,在临灾预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城市规划和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区域开发、生态建设等重大决策提供科学咨询,有效提高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相继开展了20多项重大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内容涉及交通、能源、环保、建筑工程、输电线网等,完成了杭州湾大桥、象山港大桥、梅山港大桥、梅东大桥、大榭二桥等跨海大桥的工程设计气象参数研究,海岸带和海岛气候资源调查,慈溪风电场一期、二期、象山檀头山、鹤浦风能资源评价、大榭石化厂区近地面大气流场模拟等项目。积极参与宁波市中心城区灾害防御规划、世行项目“应对气候变化宁波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市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若干问题的研究”等项目(课题)研究。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方式从单一作业向集约化作业方式转变。宁波市已建成6个固定人工增雨作业基地、13个临时机动作业点、8支作业队伍和13套人工增雨火箭发射系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人工影响天气产生的增水效益约为1.4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白溪水库的蓄水量。

(二)工程性防御

1.工程性设施概况

随着近年来“城市防洪”“标准海塘”“水资源调蓄工程”“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百库保安”“百闸加固配套”“千里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的建设,宁波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中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总体达到100年一遇水平,县级城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水平。

另外慈溪汤浦水库引水工程和引曹北线等境外引水工程相继建成,能够基本满足宁波市现时用水需求,实现供需基本平衡。

2.重点防洪工程

“上蓄”工程:主要指流域上游山区水库类建设工程。至“十一五”末,完成续建的大中型水库有周公宅水库、溪下水库、西溪水库、上张水库、双溪口水库、加固扩容后的力洋水库以及疏浚增容的牟山湖水库,共7座,总库容3.072亿立方米;新建、扩建小型水库5座;150座水库标准化建设实施完成,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完成50%以上。

“下控”工程:主要指流域干流两侧堤防工程。至“十一五”末,完成市区“三江六岸”城防工程、奉化县江拓浚及堤防工程、剡江溪口段整治工程、宁海颜公河干流整治工程以及姚江大闸闸下河道与甬江干流清淤维护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5条。

“中疏”工程:主要指平原地区骨干排涝河道整治及排涝相应配套设施工程。至“十一五”末,鄞东南平原主要完成甬新河工程,江北镇海平原主要完成姚江东排江北段、镇海段一期工程。

“外挡”工程:主要指沿海标准海塘建设及维修加固工程。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宁波市50条共151千米的海塘和159座沿塘水闸的加固工作,标准海塘已全部达标。

宁波市区的防洪江岸,包括奉化江、姚江、甬江汇聚的三江口及以下甬江河段岸堤,习称城区三江六岸。城市防洪(潮)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堤顶按4.13米建设,非中心城区按4.63米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