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教材的钻研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优化教材的钻研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教材的钻研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第二节 优化教材的钻研教学大纲是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对教师工作有指导性、制约性的权威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各个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被认识的客体。“纵向关系”指的是一册教材与其前后册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册教材在各阶段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地位,并包括一册教材中组与组、课与课、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优化教材的钻研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第二节 优化教材的钻研

教学大纲是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对教师工作有指导性、制约性的权威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教材则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所以,教师要钻研好教材,首先应学习好教学大纲。也就是说,教师只有熟悉教学大纲,才能胸怀全局;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清大纲要求

(一)弄清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效果的检查指标。它规定了各个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目标。而这些教学目的又要通过一节课一节课地逐步落实。教学大纲是按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个方面阐述的,所以教师学习教学大纲首先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www.guayunfan.com)

(二)弄清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教学内容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被认识的客体。它是教与学的依据,离开了教学内容,教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质量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因此教师从事教学,必须要弄清本学科“教什么”,即把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从范围到深度搞清楚了,知道了“教什么”,才能去研究“怎么教”。

(三)弄清教学建议

如果说弄清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弄清教学建议则是解决“怎么教”和“重点教什么”的问题,这是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和进行必要的指导。

各科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部分的标题写法不同。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的是“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写的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写的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不管标题怎样写,大纲中的这一条款都是编写者对使用者提出的教学建议,它提示教师在使用本大纲时应注意的原则、方法和要求。

(四)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

怎样限定知识范围和深度,教学大纲中都有一定的教学要求说明,这应是教师把握教学大纲的基本尺度。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附录中是这样写的:

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

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五)弄清新大纲的特点

教学大纲总是在不断修改完善之中。教师拿到新大纲总要同旧大纲做一番对比,了解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等方面都做了哪些增删、修改,新大纲有哪些时代要求。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搞好教学,尤其是跟上时代脚步,深化教学研究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大纲的策略

教师学习大纲是为了提高其效率,可采取以下多种方法和策略。

(一)精读

这是通读并精读原文。从大纲的结构上对每一章进行认真仔细地阅读,并做必要圈点。重点地方应加强背诵,以强化理解和记忆。

(二)结合

这种方法是把钻研教材和学习大纲结合起来。一方面先去通晓大纲,然后按着大纲的要求再去细致地阅读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也就是说,以大纲为出发点,到教材中去找落脚点,这是顺向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可看教材想大纲,以推理的方式进行逆向思考。这样上上下下,使大纲和教材融为一体,不使教学迷失方向。

(三)提醒

提醒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自己的案头常放一本教学大纲,看到大纲,自然有意无意地翻一翻、看一看,需用哪一部分就看哪一部分;第二种做法是在多本教案的扉页上都写着所教学科的主要内容,用以提醒自己按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四)对比

对比就是教师在学习新大纲时同旧大纲进行对照学习,分析新旧大纲有什么区别,新大纲哪些地方有更改和变化:去掉什么,增加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变化?这样有助于尽快地掌握大纲精神。

(五)取经

取经就是向别人请教。如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向教研员请教。另外,还可从报纸杂志上学习有关文章,体会教学大纲;还可以通过听专题讲座、看观摩课等来学习教学大纲。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通称为课本。在掌握大纲的基础上,教师要潜心地研读教科书。教师研读教材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弄清教材编排体系。

(2)弄清本册教材各方面的具体要求。

(3)弄清教材纵向关系。

(4)弄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的各项指标。

三、研析重点和难点

(一)明确任务,确定目标

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及广度和深度,并把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确定出全册的、单元的、课时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研读和理解教材的起码要求。如果教师在备教材中对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尚不清楚,那么备课就是毫无意义的。

明确教学任务,教师对教材应做到“四个清楚”:

(1)对教材的编排体系要清楚。弄清体系易于看出教材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易于把握编者意图。

(2)对本册教材各方面的具体要求要清楚。在摸清教材体系之后,重点把基础训练内容及课后作业看一看,对照大纲,进行知识排队,就可以看出本册的训练重点及各项知识的具体要求。

(3)对教材的纵向关系要清楚。“纵向关系”指的是一册教材与其前后册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册教材在各阶段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地位,并包括一册教材中组与组、课与课、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4)弄清楚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各项指标。

(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尽管教师对教材全册书都要通读,对每单元、每章节都要吃透,但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在研读教材中要善于抓教材中心,确定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每个假期,我总把课文通读二至三遍,了解重点、难点。备重点时,我要反复细细体味,记下许多零散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再去琢磨教法。有时,一课书在我头脑中孕育许多天,设计多种教案,我总是要反复推敲才定下教案。”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分析教材,找出特点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从中学语文来看,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则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心里的感情;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方法。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选择恰当的方法。

(四)估计疑点,有备无患

在教师研读教材过程中,还要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予释疑解惑。那么,教师怎样研读教材呢?这有一个技巧问题。教师研读教材最忌讳的是“死抠”和呆读硬背。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以供老师学习参考。

1.读、想、划、问、写结合

教师研读教材不可简单地泛泛而读,应边读边想、边读边划,把读、想、划、问、写结合起来。钱梦龙老师研读教材的做法就是一种典范,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谈到如何研读教材时他说:“课文多读几遍:初读,了解文章梗概;再读,扫清文字障碍,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分析字的音、形、义;三读,弄清句段含义,根据学生实际设想可能质疑的问题及解答要点;四读,概括中心思想,钻研写作特点;五读,准备好课文后练习的答案。这‘五读’并不仅指读五遍,有时为了弄懂一句话、一段话,不知要读多少遍呢!读时要边读边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务求甚解。如果自己不懂,就向书本请教,向同事询问,向行家学习,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还有就是笔头要勤,看书要动笔圈圈画画批批,偶有所得,要及时记下来,对那些疑惑不解的地方也要记下来,以便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

有的老师在没认真读教材之前,先去看参考书,这样不好。参考书写得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自己先认真研读教材,而后再去翻阅有关参考资料。

2.深究课题,抓住关键字、词、句

在研究教材中,为了较快地把握教材的中心和实质,以及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可以采取深究课题,或抓教材中的关键字、词、句的方法。这里以研读语文教材为例,有以下方法:

(1)深究课题。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练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如《再见了,亲人》《珍贵的教科书》《小站》等,这些题目或明确范围,或交代思路,或预示中心,为文章的学习提供了目标和依据。

(2)抓关键字词。

在研读教材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费解的字词。特别是有些字又是关键重要处,倘若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读过去,带来的后果自然是食而不化。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中应注意抓住教材中的那些关键字词,深究其中底蕴,务必求勘破疑。例如,有位老师在备《火烧云》一课时,她说:“我对‘烧’字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初读课文,我只感到‘烧’用得好,既写出火烧云的色彩,又巧妙地点出了名字的由来。待我再读课文,想象画面,我又悟到作者借火焰红、亮以及燃烧时的动感,把它写活了,作者描写了红艳艳、亮闪闪、色彩奇丽的火烧云美景。反复读课文,进行琢磨,又体会到,一个‘烧’字,把火烧云漫布天际的磅礴气势写了出来,而且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通过字词的反复琢磨,使我对课文逐渐加深了理解,教授学生时,效果也不错。”

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关键词往往是包含文章的重点或要害内容之处,抓住它往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注意抓关键词语。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关键词是第一段中的“爱戴”。抓住它,就可以把“怀念伯父”“谈论《水浒》”“谈论‘碰壁’”“同情车夫”“关心女佣”这样几件从内容到形式看来都毫无关联的事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3)抓重点句。

抓重点句,指的是那些能直接反映文章中心,揭示问题矛盾,揭示学习思路的句子。它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只是容量比关键词语大而已。文章中重点句的分布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文章的开头处,人们称它为起始句;二是位于文章的结束处;三是位于文章的中间的某一地位,具体位置不固定。

(五)钻研揭示语和旁注

教材中常有指导思路、方法的揭示语和指明关键的旁注。它既是帮助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可忽视。如小学六年数学第十册《列方程解应用题》例6,在例题后编者安排了“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列方程”的揭示语,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等量关系,根据题意列方程。这不仅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领会揣摩插图

各个学科教材都有多种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中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用意,发挥插图作用。

教材中的图一般有主题图、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形等。这些图不仅便于配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思路教育,而且便于理解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外化”“物化”,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感知,建立表象,培养形象记忆,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助互补、和谐发展。

怎样揣摩和运用插图的作用呢?我们可从张家福老师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课文编者特意设计了一幅图。我认为既然有图,就应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就分析课文,仔细观察图,寻找这幅图使用的时机、方法。最终我决定从文中“没挪动一寸地方”这句着手提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烈火烧身的时候,邱少云一动没动。我却认为他有动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深思,看谁能替我解释一下,最先寻找到‘动’之所在?”

这意外的问题吸引学生寻根究底。经过思考,同学们发现这些方面在动:左手使劲地抓住地,紧紧握住一把土;右手攥紧拳头死死地托住下巴。

嘴:牙咬得紧紧的,嘴角在不停地出现痉挛性抽动,下巴用力地往下压。

眼:瞪得大大的,带着仇恨的目光射向敌人。

眉:长时间地聚在一起。

紧接着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动?”(答:烈火烧身,疼痛难忍。)

“从这些细小的‘动’体现了什么?”(答:严守纪律,不惜献身。)

这样一来,就把同学们带到了邱少云的身边,置他们于其境之中,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七)钻研习题

习题中,有些属于基本训练方面的。尤其是数学,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能配合例题由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钻研教材时,对习题的作用及难易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弄清它与例题相配的基本题、变化题、发展提高题三个层次的分布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