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坚持教育创新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改革涌春潮

在坚持教育创新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改革涌春潮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坚持教育创新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改革涌春潮_教育在坚持教育创新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江泽民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顺应世界变革大趋势,反复强调创新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论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势不可挡的客观趋势。

在坚持教育创新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_改革涌春潮_教育

在坚持教育创新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江泽民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顺应世界变革大趋势,反复强调创新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论断。在进入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他又十分强调教育创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2002年9月,他在北师大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2]。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3]并系统地论述了“教育要创新”的思想,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创新的内容、途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深刻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成为新世纪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角和动员令。

一、教育创新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国际潮流与时代精神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在宏观领域构建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制度化保证;在微观领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形成适合人的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因此,教育创新,就是指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手段使教育得到发展,产生新的效益,建立培养人们终身受用的素质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新的教育机制。其目标是使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而其核心是学会创造。

坚持教育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第一,在于坚持教育创新是源于并且主动适应知识经济严峻挑战的迫切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空前加快,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计算机和因特网的诞生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全球经济一体化打破了各国的经济疆域;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低文化层次和“功能性文盲”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失业危机。这一切表明,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地发生变革,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权威的观点是世界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界定,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有人对此形象地说:农业社会,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财富;工业社会,谁拥有资金,谁就拥有财富;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知识,谁就能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据有关研究,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美国全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80%。可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超过了传统经济中的任何要素,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我国不少企业家已经意识到“物力资本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4]。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的经济,离开了创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失去动力之源。因此,教育既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动力源,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行业,而以拥有高科技、新知识和人才这些知识经济基本要素的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在知识经济中无疑处于全面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地位。知识经济时代是终身教育时代,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教育和学习已成为人们生存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先决条件。为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创新的历史责任,摆在了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面前。(www.guayunfan.com)

第二,坚持教育创新是主动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教育发展战略中积极调整教育目标,主动进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9年发表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突出强调改革美国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培养国民的创新能力,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把美国建成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六大教育目标”,其中充满了教育创新的内容; 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谈及知识经济的《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政府今后的头等任务是确保每个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日本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也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能力”而展开的。1994年开始的“终身学习(教育)运动”,其目的就在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2001年,日本又制定了《21世纪教育新生行动计划》,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韩国将“教育革命”作为“国家生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5年发表了《为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突出强调了教育要培养国民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中小学由实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大学由传授现有的和外来的知识向成为科技、文化创造源的方向转移等。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实践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改革重点和举措,但是,透过这种教育改革的多样性,我们也看到一种高度的一致性:就是要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推进创新教育,从整体上彻底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一种适合于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势不可挡的客观趋势。

第三,坚持教育创新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通过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滞后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教育宏观领域来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科技体制的教育体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在教育行政管理上,集权有余,分权不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建立多渠道筹资的投入体制的步伐不大;教育评估在如何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体系方面尚待继续探索。从教育微观领域来看,现行人才标准和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还不尽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方法上依然是灌输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很不充分,等等。这一切都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坚持教育创新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我们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目标,又是一个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既包含着发展教育事业,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的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又要求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之所以如此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殷切期望,是因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关键在于人才和科技,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二、实施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拔尖人才

近年来,我们围绕学校的筹建组建,在狠抓新校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今年提出了“团结奋斗,提高质量”的号召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与此同时,大家贯彻教育创新精神,试图突破传统的模式和做法,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教育创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教育创新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思想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又包括模式和内容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学校管理创新等。抓教育创新,必须从以上各个方面入手,锐意改革,努力开拓进取。

一是要狠抓思想和观念创新,这是坚持教育创新的先导。从时代特征和国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要树立三个方面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专家们把当代人类全部知识分为4类,即关于事实和现象的知识、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种属于归类知识,可通过传授而获得;另两类是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这两类属于沉默知识,主要靠实践获得。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归类知识,并通过考试进行度量,归类知识不断强化,而沉默知识一再被忽视,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严重缺陷,如“高分低能”、“知行不一”、“文不懂理,理不能文”等,“应试教育”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另外,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目前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的更新周期更是从18个月缩短为8个月。《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现在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部分已陈旧了。因此,学校教育的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由于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简单把培养听话、考试得分高的学生作为优秀学生的标准,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重分数、轻素质,重死记硬背、轻实践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养成,限制了人的创造性。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也是我国培养的学生无数次在国际数、理、化等学科竞赛获大奖,而至今无一人获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就需要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人才观、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重点。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观、质量观最突出的特征,无疑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所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5]

第三,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教育观念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素质的核心就是创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历史重任。正如有些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在80年代以前主要是强调传授知识,因此当时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就算是好教师;到80年代中期则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强调了能力的培养,这时教师如果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培养学生能力就可能是不合格的教师;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来既强调知识、能力,又强调素质,教师如果只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就可能是不合格的教师。只有既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能力并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塑造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好教师。因此,实施教育创新,首先必须打破继承性教育传统,进行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是狠抓体制和机制创新,这是坚持教育创新的关键。实践证明,如果不在体制和机制上走创新之路,完全等、靠政府投资办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办好学校是没有前途的。教育部批准组建新的江汉大学,应该说从根本上打破了条块分割、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不高的管理体制,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前进道路。但是,投资体制的单一性,又是阻碍教育发展的另一瓶颈。我们与证券日报社合办了融智工商学院,引进了民营机制,并且首届招生出现了火爆的势头,在打破办学主体、投资体制单一化格局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当然,我们许多同志目前还习惯于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忽视教育的产业属性。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下阶段,我们准备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力争创建多个二级学院,创建江汉大学科教园区,使学校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尽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让学校在未来的竞争中永葆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是狠抓培养模式和内容创新,这是坚持教育创新的核心。江汉大学作为地方大学,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地方科技、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我们一些院系实施了“3+1”、“2+2”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2+2”五型合一模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还要加大这方面改革的步伐。

教育内容创新要求讲授学科前沿知识、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多实行通识教育模式,台湾、香港近年来也大面积实施通识教育模式,北京大学在实施“元培计划”,不少大学实施文、史、哲基础打通、理工基础打通、文科基础打通,甚至举办大文科大理科强化班等多种改革的尝试。我校承担了省教育厅批准的“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电器信息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勇于探索,争取取得新的进展和某些突破。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最终要落实到教材上。改革教材工作要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使学生学习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创造条件,逐步打破一门课读一本教材的格局,打破单纯纸型教材,采用电子教材和其他种类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是狠抓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这是坚持教育创新的举措。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重教法轻学法,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注入式教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因此需要进一步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强调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培养等。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所形成的现代教育网络无疑将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多快好省和富有个性。此外,还要改革和创新考评方法,逐步改革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制度,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还要因课而异。学生日常行为的评定,也应逐渐改革质量标准,充分吸纳现代教育思想,弱化约束、弱化强制、弱化按部就班,鼓励冒尖,鼓励发展个性,鼓励创新。

五是狠抓教学管理创新,这是坚持教育创新的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是很有针对性的。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在营造规范有序的管理秩序的同时,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鼓励和调动师生投入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育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从而真正做到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学生努力发展个性、特长和潜能,尽快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学校中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创新观念,科学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统一管理目标,融合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优化管理结果,为实施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正确处理在教育创新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教育创新涉及学校工作和教学工作自身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综合性的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第一,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是创新之本,是创新之基,失去继承,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继承绝不是守陈的代名词。如果说继承不在于墨守过去的具体做法,而在于坚持遵循科学规律,那么创新就是继承。教育创新是一种在遵循教育规律、继承教育成功经验基础上不断扬弃的过程,其本质是与时俱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对传统教育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江汉大学的特殊地位和现实条件,决定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重点大学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全盘沿袭四校原有的办学模式和做法,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推行了学分制、主辅修制、专升本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的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探索了“3+1”、“2+2”产学研结合模式、“2+2”五型合一模式以及前面提及的“工商管理”等5个大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部分课程引进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少数专业已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在办学机制上,打破了单一政府投资办学的格局,创办了融智工商学院等,对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裹足不前,需要很好总结和完善,同时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我们的办学特色,力争创出优势,形成品牌。

第二,创新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我们提倡创新,也强调规范管理,二者并不矛盾,规范管理为创新创造条件,创新促进规范管理。不可想象,一个缺乏规范管理的学校,能够在教育教学创新中有大的作为。创新当然重发明、创造,我们在这方面还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但发明、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规范管理时刻相伴随的,现实中的创新往往是在“如何把一件事做得更好”的理念下,通过对一个事物的完善过程而实现创新的。我们提出要把江汉大学办成一流地方大学的目标,这一目标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目标,其中无疑包含有一流管理的内容。一流管理就是规范管理。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校办学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规范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教育创新的保证,对新组建的江汉大学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工作关系尚未理顺,有些工作职责还不明确,管理制度还很不健全,规范管理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将规范管理,尤其是教学领域的规范管理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抓紧抓实,建立良好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第三,创新与加强基础的关系。教育部于1961年制定颁布的《高教六十条》中,强调要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俗称“三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那么,创新与加强基础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回答是否定的。二者同样存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没有坚实的基础,就缺乏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的能力,就难以形成坚实的基础。注重基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和优势。纵观各国高等教育,在处理创新与加强基础的关系方面,各具特色。如美国特别强调创新教育,而在基础知识教育方面显得不足,不久前,美国国家专门委员会向美国总统提交的教育改革报告,标题很醒目——《暂时还不晚》。这份报告的结论是,美国面临威胁,不能应对现代挑战。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太弱,而美国的未来取决于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的质量。报告建议在美国自己的专家培养起来之前,应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科学家。相比之下,前苏联非常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如莫斯科大学虽然历经10年动荡,至今仍保持了这一传统,这也是俄罗斯航天工业仍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们也发现在创新方面显得不足。前不久,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契教授指出:“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新技术新发明带来的挑战,要做好大学生的培养工作,首先要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最新动向。”[6]近年来,他们调整了教学大纲,开设了一些瞄准科技前沿的专业。就我们学校的现状来看,两者都需要加强。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许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加强。在教育创新方面,我们还仅仅只是起步。因此,我们坚持教育创新,绝不能削弱基础,而是要在推进教育创新中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夯实基础,强本固基,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创新与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是时代特征,也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灵魂。高等学校包括我们这类高校要实施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创新精神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重视。省教育厅咨询会上有的专家预测,未来10年尤其是前6年是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江汉大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相对薄弱,而服务的武汉市将要建成我国的“五大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加上武汉市重点高校林立,江汉大学要求生存,求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不走创新之路,不办出自身的特色,就没有发展空间,就没有前途,就难以有所作为。纵观一些重点大学发展的历程,一般都经历了一个或几个形势有利、特点突出、速度加快的阶段,而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其所以能取得成就,就在于他们较好地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的经验表明,以创新精神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来临而不觉,面临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甚至被历史淘汰。机遇具有稍纵即逝、不可复生的特性,机遇从来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头脑。等待观望,畏首畏尾,被动应付,行动迟缓,是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可见,高校的发展在于抢抓机遇,永无止境、永不停歇的创新。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放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每一次机遇,在抢抓机遇中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人民日报,1999年6月16日

[2][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人民日报,2002年9月8日

[4]高校大门向企业敞开.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9日

[5]朱国宏:哈佛帝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64页

[6]大学教育应注重基础理论.光明日报,2002年4月2日

(原载《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与邓传德、张丽萍、范雄飞合作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