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仪是表示礼貌尊重的礼节和仪式

礼仪是表示礼貌尊重的礼节和仪式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礼的本义与组词第一节 礼的本义与组词什么是礼?“六艺”以“礼”列为首位。礼法强调的是典章制度,它是上古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在孔子及孔子以前的时代,“礼”的含义非常广。朝廷有上朝之礼的仪式,有宴乐的仪式,重要的又称为典礼。赠送礼物、礼品即有表达尊重对方的意味。

礼的本义与组词

第一节 礼的本义与组词

什么是礼?按东汉大经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祭神用的礼器,引申为祭神以致福。又由“礼”引申为礼仪法度,再引申为法则、规范。

古代祭祀,源起于对天地山岳、日月星辰的崇拜;再是祖先崇拜,建筑祠庙以供奉神祗与祖先灵位,祭祀时以俎豆等作为礼器。

孟子人性善出发,认为礼的产生,乃在人有谦逊推让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之所以有礼,并非外在的东西,而在人性有此本能。他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礼记·曲礼上》与孟子的说法相近:“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周王朝时,制礼作乐,当时统治者要求贵族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驭、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以“礼”列为首位。(www.guayunfan.com)儒家重礼,道家重道。正如陈三立所说:“孔子修《春秋》,定《易》、《诗》、《书》、《礼经》,纪王政之迹,明礼乐之会,七十子相与传之,称儒宗焉。儒与道不相兼,道家言道,儒家言礼。”(《散原精舍文集·老子注叙》)

中国向称礼仪之邦,说的就是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很早就讲究礼,礼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以及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与礼节。作为道德规范,它是贵族及士人一切行为的准则。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周王朝衰亡,礼崩乐坏。但此后无论如何改朝换代,统治者与儒家为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都要制定礼法条规、礼仪规定,如君臣之礼、父子之礼,要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民众都必须遵守。这些内容即所谓礼教。礼法强调的是典章制度,它是上古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商君书·更法》:“及至禹、汤、盘庚、武丁,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及至末世,礼法堕落,《汉书·货殖传》:“及周室衰,礼法堕。”当社会黑暗时,每有愤世嫉俗之士,不遵礼法行事。西晋时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就是这样一位奇士。《晋书·裴传》:“阮籍素有高名于世,清谈浮虚,不遵礼法。”

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是礼法制度。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在孔子及孔子以前的时代,“礼”的含义非常广。那时的“礼”可概括性地看做“社会秩序的规范”,它的涵盖性远超过现代的法律所能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的行为准则,同时,也规范了种种国家运作的制度。

“礼”可以分为礼仪和礼节。礼仪通过一套讲究的规矩,推行一套社会规则和价值标准。朝廷有上朝之礼的仪式,有宴乐的仪式,重要的又称为典礼。最隆重的礼仪莫过于封禅大礼。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神的大型典礼。祭天主要在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等地,祭地主要是祭祀长江、黄河、淮水、济水。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往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史记·封禅书》中写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寒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币各异。”明清以后,则在北京设坛祭天,称为天坛,每到冬至时到那里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封禅既是祈祷上天赐福,同时又强调君权神授,沟通天与人的关系。朝廷还有祭祀宗庙等仪式。但儒家并不主张祭事过烦,也不可太稀少。一般春天一次、秋天一次即可。《礼记·祭义》中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祭事在于心存敬爱之心,思念先人的音容笑貌与其志意等。

民间有祭祖、婚丧等仪式,受儒家“礼制”的影响。宗祠祭祖强调的是“尊祖敬宗”的意识。祭祖仪式在祠堂进行,高祖、曾祖、祖、父四代神主按左昭右穆的次序分列。每年正月初一与七月、春与秋均进行祭祀,这与封建帝王的祭制相似。对于祭祖的规格、祭品(猪牛羊等牺牲品,或果脯、酒等)、举行仪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丧礼所用的衣物如 (音cuī,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披麻的长度,服丧期的长短,按亲疏远近也都有不同的规定。这些仪式与各地的风俗民情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礼俗风尚。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情趣、愿望、习惯等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的综合表现。在历史传承发展中,受时空制约,也受周围民族的影响。

再说礼节,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要有礼节,懂规矩。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要而又不妨碍他人的行为规范。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古人也有一些这方面的礼节。比如居家,不晚起,衣被自己整理。为人子坐不居中席,行不走中道。做儿子的出外必告父母,回来后必定面见父母。长者赠与物品,须两手奉接等等。如《弟子规》言:“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正确而有礼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教养,给人以美的好印象;反之,则显得粗俗失礼。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这是自古以来对人的行坐举止的良训。

所谓“礼尚往来”,即是礼节上有来有往的意思,达到尊重、和谐的目的。赠送礼物、礼品即有表达尊重对方的意味。

再说礼貌,最初意义是以庄肃和顺之仪容表示敬意、尊敬。《孟子·告子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赵岐注:“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礼衰,不敬也;貌衰,不悦也。”《孟子·离娄下》:“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赵岐注:“又礼之以颜色喜悦之貌也。”可见礼貌是以尊重与和颜悦色来礼敬对方的意思。又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五:“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清李渔《蜃中楼·寄书》:“寄信之人,乃唐朝侍御史。你须要礼貌他,不可妄自尊大。”这两例的“礼貌”一词,又有平等待人,不可傲视人家的意思。

古人于对方用敬词,于己用谦词。称呼方面,如: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或曰免贵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弟。老者长者,称老先生,自称后学,或称自名。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家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称人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家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友人之女曰令爱、令媛或女公子。

两人相见,行将分别之时,应该互道珍重。这一礼节表现在书信中,就是祝愿语和署名启禀词。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不同,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囗表示空格,即前面所说的“挪抬”、“阙”):

用于父母:恭请囗福安、叩请囗禔安、敬叩囗息安。

用于长辈:恭请囗崇安、敬请囗福祉、敬颂囗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囗教安、敬请囗教祺、敬颂囗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囗时绥、即问囗近安、敬祝囗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囗文祺、顺颂囗台安、恭候囗刻安。

用于学者:敬颂囗著安或研安。

用于女性:敬颂囗绣安、恭请囗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祉、祺等都是福的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拜呈、顿首。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又,平辈也可用顿首。

对晚辈:字、示、白、谕。

叩是叩首,即磕头,顿首也是磕头的意思。这是礼仪书面化的表现,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不必拘泥字义。

今日这些敬词是否仍用,视场合是否需要而定,如与有古文基础的学者交往,则不妨用一些,但一般情况下,也就不必要了。重要的是,日常交往中,言谈举止所表现的恭敬谦虚,是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以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