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齐桓公在位期间发生了什么事?

齐桓公在位期间发生了什么事?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偏安亡齐齐国是灭亡了,仿佛没有任何的动静。直到灭亡之时,齐人所拥有的财富还是让秦人惊叹不已。田乞和田成子父子利用齐国内乱的时机,先后杀死了齐君荼和齐悼公,田氏夺得了齐国的君位。通过这一举动,齐国威震诸侯。这一举动表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齐国是与能够与秦国相对峙的大国。齐国最终一败涂地,齐湣王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杀死。齐襄王立一名太史的女儿为后,这就是君王后。

偏安亡齐

齐国是灭亡了,仿佛没有任何的动静。这不得不让所有人都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曾经的泱泱大国究竟发生了什么。秦灭其他五国,虽说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惨烈和悲壮的抵抗。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秦灭其他五国都经历了什么过程。

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东方大国,虽然战场的规模很小,但是韩军依然敢于抵抗,甚至在灭国之后依然决意复辟,给秦军的后方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紧接着就是赵国,赵国之战可以说最为惨烈。先是王翦和李牧相持数年之久。等李牧被杀后,秦军在攻破邯郸时也经历了苦战。甚至在赵国国破以后,赵王室还建立了流亡政权代国,与秦国抗衡数年。(www.guayunfan.com)

燕国和赵国有些类似,虽然在战场的厮杀中并没有赵国那样惨烈,但是在易水大败后,燕国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流亡政权,直到公元前222年山穷水尽,燕王喜被俘获。

至于魏国,虽然外围的战斗很快就结束了,但是魏国依靠着坚城大梁,拒不投降。如果不是王贲想出水淹大梁的计谋,光一座大梁城估计就够秦军消耗几年的。

一向被秦国看不起的楚国,在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刻甚至创造了战国最后一次大战的奇迹。首次出征的20万秦军被打败,这也是战国以来山东六国中对秦军作战的最大胜利之一。最后一次大战,更是用举国之兵60万与楚国对抗,对峙的时间同样长达一年。若不是楚庙堂之中无法坚决贯彻项燕的作战方略,秦军想要在广袤的楚国大地上消灭60万的楚军,想想这都是一件让秦军君臣头痛不已的事情。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到了齐国就戛然而止了。齐国与秦国之间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这个国家就轰然倒塌了。

齐国难道就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如果论尚武的传统,齐人的尚武之风和秦国甚至是赵国不相上下;论军事实力,齐国作为大国,正常的军队数量也应该在40万上下,在战国后期也可以称得上与秦、赵、楚相抗衡的军事强国。除此之外,齐人的战斗力和抵抗意志在山东六国也是相当出名的,当年即墨苦守6年而最终复国,这让天下诸侯瞠目。如果论财力,齐国长期占据鱼盐之利,商旅之发达更是他们的立国之本。直到灭亡之时,齐人所拥有的财富还是让秦人惊叹不已。论人才文明,齐国学风曾让众多中原国家羡慕不已。至论民风习俗,齐人“宽缓阔达,贪粗好勇,多智,好议论”,属于那种粗豪但有智慧的国民,绝非孱弱族群。

所有条件看起来都非常强盛的大国,那最后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要了解这一切,我们必须要对齐国的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齐国原本是姜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的封地,国君为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是首先称霸的国家,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在国内实行改革,民富国强。最后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之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了春秋“五霸”之首。但是在齐桓公在位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关乎齐国命运的事情。陈厉公死后,国内出现了君位的争夺。陈厉公的儿子陈完为了躲避内乱而来到齐国。齐桓公于是任命陈完为工正,并改姓为田氏。

工正是主管工匠营造的官职,势力并不大。但是经过几代的发展之后,田氏成了齐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族。田乞和田成子父子利用齐国内乱的时机,先后杀死了齐君荼和齐悼公,田氏夺得了齐国的君位。但是很意外的是,田氏在夺得君位后却保留了“齐”的国号。史学家称就此以后的齐国为“田齐”。公元前386年,也就是田和在位期间,周天子确认了田齐的诸侯地位,史学家也把这件事作为判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进入战国时期后,齐很快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疆土面积也有所扩大,包括现在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分和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的北部和东部濒临渤海和黄海,南边与越国和鲁国等国交界,国都定为临淄。

公元前348年,齐威王以邹忌为相,重用了一大批士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在齐国实行社会化改革。改革的措施包括了整顿吏治、广开言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等。在齐威王期间,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大败魏军,一举扭转了齐威王即位之初屡遭外敌入侵的不利局面。此时的齐威王门下已经聚集起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邹忌、田忌、孙膑等人。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齐威王的改革确实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史载“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齐威王死后,齐宣王即位。齐宣王继续执行齐威王重用人才的传统,大开稷下讲学的风气,任命一批思想家为上大夫。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的时候,迅速攻占了燕国都城,杀掉了燕王和燕相子之。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魏国、韩国一起进攻楚国,大破楚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又联合攻打秦军,在与秦军相持3年后,终于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部分此前占领的魏国和韩国的土地。通过这一举动,齐国威震诸侯。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称“西帝”,而尊当时的齐湣王为“东帝”。不久,齐国违背盟约,迫使秦国取消了帝号。这一举动表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齐国是与能够与秦国相对峙的大国。

但是齐国的衰落也是从齐湣王开始的,齐国衰落的祸患的起因就是齐湣王灭宋。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与魏国、楚国“灭宋而三分其地”。除此之外,齐湣王还图谋向南入侵楚国淮北的土地,西侵三晋,胁迫邹国和鲁国称臣,进而最后吞并周王室。对于这个野心勃勃的称霸计划,秦、赵、韩、魏、燕五国联合攻齐。特别是燕昭王为了报当年齐国破燕之仇,积极组织了合纵攻齐。燕昭王命令乐毅为上将军,率兵伐齐。齐国最终一败涂地,齐湣王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杀死。只有田单坚守即墨,利用燕军中途换将的机会,巧妙使用计策,以火牛阵攻杀燕将骑劫,大败燕军。而此时各地的齐人也都纷纷起兵,很快就收复了失地,齐国很快就复国了。

但是以后的齐国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齐湣王被杀掉以后,齐人立齐湣王的儿子为王,这就是齐襄王。齐襄王立一名太史的女儿为后,这就是君王后。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死后,君王后所生的儿子田建即位,也就是齐王建,但是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君王后手中。君王后奉行的是一种孤立的外交政策。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上述这段记载,基本上概括了齐王建即位后对秦的政策。所谓的“事秦谨”,实际上是对秦国攻灭六国的军事行动完全不予干涉,坐视其他大国一一被秦所灭。这也就造成了在秦灭其他五国的时候,齐既不趁机打劫其他国家,也不在其他五国遭受秦军攻击时进行协助。

齐国的这一中立政策,恰恰是符合秦国“远交近攻”政策下怀的。因为秦国上下也非常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齐国出兵帮助任何一个国家,以齐国的财力支撑,秦国恐怕很难与之抗衡。齐国采用中立政策和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这种中立政策让齐收到“四十年不受兵”的效果,然而当中原的各个诸侯国一一被秦所灭的时候,齐国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对于这种中立政策,在齐国并非没有人提出异议。公元前259年,秦派出王陵率大军进攻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中粮食不足,赵王向齐王建借粮食遭到了拒绝。当时,齐国的重要谋士周子就曾向齐王田健谏言道:“不如听从赵国的请求,借给赵国一些粮食,这样有可能就会逼迫秦人退兵。如果不向赵国提供粮食,则秦军很难撤退。况且赵国对于齐国来说,犹如齐国抵御秦国的一个屏障,这就像牙齿和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日如果赵军战败,秦军日后则会惦记齐国和楚国。对于齐国来说,救赵在道义上也是高尚之举,既可以退却秦兵又能够彰显齐国的名声和威信。为了爱惜一点自己的粮食而不去成就这样的好事,恐怕是国策上的重大失误吧!”

很可惜,周子的进谏并没有被齐王建所采纳。

公元前249年,君王后死,后胜以宰相的身份掌管了齐国的大权。而秦国适时用重金贿赂后胜,使得齐国朝堂之上对秦的政策得以延续。甚至齐王在一些宾客的鼓动下来到了咸阳与当时的秦王嬴政会面。这次会面更加坚定了齐王中立的政策。

在这次会面后的第七年,秦军俘虏了韩王安,嬴政所指挥的战车开始发挥威力。在相继灭亡其他四国中,齐王建恪守了自己的外交原则。后来,当五国俱灭的时候,齐王建很快就为他的固执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五国灭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迁于共。”这其实已经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齐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所以齐王就投降了。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民莫敢格者”。在国破之际,一个素来以勇武著称的齐国民众竟然不敢甚至不愿与敌军搏杀,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齐国的广大民众对于这个国家已经有些绝望了,不然以齐人的性格决不至于无动于衷;第二,齐人长时间处于安乐之中,没有危机感,斗志弥散,曾经彪悍威武的民气已经消失殆尽了。这种迹象其实已经表明,齐人已经将亡国的真实原因指向了齐国自己。

战国时期的齐国是一个特例,在战国后期,齐国大概有将近四五十年的时间里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争。从表面上看,一个国家能够和平康乐自然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民众聚集民力,也有利于国力的提高,但是在战国这样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里,四五十时间里没有大战,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可以说是齐王所做的一个梦。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对战争或者说军事的重视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地位,田氏能够在大战连绵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有过异常辉煌的高峰,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好战者必亡,而忘战者必危。齐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幻想的偏安一隅中,试图置身于天下风云之外,又岂有不亡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